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方彪

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重庆 400010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保障国家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维护生态安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运行安全与效益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依赖传统人工方式进行监测与运维,这在工程初期尚能满足基本要求,但随着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复杂、运行环境日益多变,传统管理方式的短板日益突出。特别是在极端天气频发、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环境保护压力增强等背景下,如何高效、精准、及时地掌握水利工程运行状态,成为当前行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1 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BIM 技术已由设计阶段渗透到施工阶段,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开始利用 BIM 模型进行工程量计算和造价管理。人工智能技术也在水利工程中崭露头角,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水利工程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辅助造价决策。大数据技术则为水利工程造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成本和控制造价。然而,总体而言,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应用范围不广、技术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

2 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2.1 智能化设计优化

在水利工程的成本管理过程中,设计环节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往往依靠经验和手动计算来估算工程的成本。但是,鉴于设计方案的高度复杂性和变化性,这种估算方法往往会产生误差,这将对项目的整体成本控制产生负面影响。智能化设计优化技术能够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和实际工程案例的深入分析,协助设计团队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就进行精准的成本评估,并据此提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案,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损失。智能化设计优化主要依赖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通过对多个类似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智能化技术能够识别出性价比最高的设计选项,从而协助设计师在多个备选方案中做出最优的决策。例如,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技术能够从过去的水利工程项目中抽取关于水库、泵站、渠道等各类水利设施的设计数据,并结合地质和气候条件等信息,生成一个最适合当前工程需求的优化设计方案。所以,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关于工程造价的控制,不仅有利于工程质量控制和造价管理,还有利于促进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在工程质量能够保障的情况下,实现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2.2 构建多层次协同的智能水利架构

未来水利工程智能化应突破传统单系统架构,构建感知—传输—决策—执行四层一体的全域协同平台。感知层注重传感器布局合理性与数据冗余能力;传输层注重通信技术多样性与稳定性;决策层引入智能算法库,实现预测分析与策略优化;执行层强化控制设备响应能力与精度。同时,应推动边缘计算与云平台协同运行,实现本地快速响应与中心综合分析的平衡,形成一套可控、可调、可扩展的管理体系。

2.3 增强政策支持

目前,智能化管理在推进过程中显得不如人意,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更加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政策,确保对水利设施智能管理技术的应用得以推广应用,其中,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技术扶持等,不断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建立长效的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内容。通过收集农民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政策能够切实解决农民的困难。

2.4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包括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设备租赁费用、工程量等。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如材料价格的波动趋势、不同类型水利工程的造价指标等,为造价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成本控制决策支持: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为造价控制决策提供参考。例如,通过分析类似工程的成本数据,确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对比不同供应商的材料价格和质量数据,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供应商,降低材料成本。

2.5 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被认为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减少成本的核心手段。通过运用尖端的智能技术,工程管理团队能够对项目进度、材料消耗和工作时长等多个方面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识别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成本超出预算的问题。在传统的水利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人为因素的制约,造价控制往往只能依赖于事后的数据统计和检查,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项目的延误和滞后。通过运用尖端的智能技术,并结合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可以为水利工程的成本管理提供更为精准的建议。例如,借助智能化的先进技术,智能监控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将场地内的各种设备、工作人员以及所需的各种材料等详细信息实时传输到云端。通过利用实时数据,项目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并能迅速判断某个环节或阶段的资金使用是否超出预定的预算,从而进行必要的资金调整。经过对数据的深度分析,智能化技术系统具备预测未来潜在成本波动的能力,并能提前发出预警信号,从而为项目的决策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6 可持续发展目标

智能化技术通过优化水资源分配、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率和减少水资源浪费,直接贡献于提高全球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例如,智能水表和远程监控系统能够帮助检测漏水和过度用水的问题,及时调整,从而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智能化技术可以帮助制定更加精确和高效的水资源管理策略,预测水需求和供应的变化趋势,为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提供支持。进一步地,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此外,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集成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水利基础设施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不仅提升了水资源管理的效率,也推动了相关技术和行业的发展,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其安全运行与高效管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为传统水利管理模式注入新的生命力,推动水利工程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变。通过构建以传感器网络、数据平台、智能分析与控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水利体系,能够实现对工程状态的全面感知、准确预警与高效调度。尽管在实际推进中仍存在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及管理理念的持续更新,智能化将在水利工程监测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引领,持续推动水利工程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安全、高效、绿色、智慧的水利体系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皓宇,文伏灵,王家禹,等 . 水利工程智能建造平台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研究[J]. 水电站设计,2024,40(4):76 - 80.

[2] 刘岩 , 侯文昂 , 杜镇瀚 , 等 . 北斗系统在水利工程安全监测中的适用性思考 [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24,(06):169-176.

[3] 和常华 . 基于信息技术的农田水利智能管护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J].农业机械,2024(1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