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表现性评价在研学旅行中的应用

作者

谢旭军

无锡市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基地 江苏宜兴 214233

一、我们开展的研学旅行

这几年不管是在教育界还是在旅游界,研学旅行都是非常火热的一项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做法。我们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同样也在寻找着自己的活动方式,去年以《陶都观止》为切入点,基于教育部等 11 个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我们找到了研学旅行开展的正确方式——研究性学习。

基于研究性学习,无锡基地积极推进研学旅行,面向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开发了一系列研学旅行活动,如“陶都观止”、“善卷洞(喀斯特溶洞)考察”、“太湖石窟石文化研究”等。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组织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主题,制定实施方案,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报告。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过程性、实践性。

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虽然研学旅行在无锡基地热列的开展着,笔者发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环节只是走形式,活动目标未能实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未能提高。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评价问题。虽然在原设计中有总结和评价,由于受到传统课堂评价的影响,我们研学旅行中的评价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只重结果评价,不重过程评价。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老师并不关注学生的研学过程,只是对最后完成的研究报告进行评价,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表现。

评价流于形式,方法简单。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走走流程;虽然有时也设计了评价规则或量表,但是很空泛,缺乏可信度,无法对学生的能力和行为进行肯定。

评价主体以老师为主,评价对象以个体为主。很多时候,在研学最后的环节,都是总结评价,为了省事,往往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话语权都在老师的手里,评价的对象以单个学生为主,而不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基于《纲要》,笔者发现表现性评价与研学旅行这项活动非常适切,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评价的困境。

基于表现性评价,笔者以“善卷洞(喀斯特地貌)考察”为例,将研学旅行进行了重新设计。

三、基于表现性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

逆向教学设计是由威金斯等人提出的,就是在决定教学生什么之前,先按照一定的目标开发评价设计,然后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获得目标表现。[1] 即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基于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方式,最后设计教学内容。这样的设计凸显了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评价指导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体现学、教、评的一致性。

(一)确定教学目标

在预设评价方式和标准之前,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也就是我们希望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学会什么,“学会”,即是目标的实现,这既是学习的终点又是学习的开始。因此,笔者希望学生通过“善卷洞(喀斯特地貌)考察”实现以下目标:

1、能自愿加入研学旅行考察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有关“善卷洞”可研究的课题,根据已确定的研究课题,通过讨论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研学旅行计划。

2、根据计划,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各自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广泛搜集资料,与同伴合作互助,并做好活动记录。

3、能够分析和整理搜集的资料,形成规范的研究报告,并以多种形式(视频、PPT、口头报告等)进行呈现。

4、小组间能够互相交流评价,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尊重别人的建议,能对自己的研究历程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

(二)制定评分规则

基于逆向教学设计,明确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应该设计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的标准和方法,即教学评价,并且将其前置,以评价驱动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怎么去”、“去到那里应该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展示自己的成果”等。

首先依据本次研学旅行的教学目标,笔者制定了学生学习评价的评分规则。参照评分规则,学生清楚的知道本次研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表现自己的能力,需要学习哪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最终达到什么结果,在过程中随时可以获得反馈,知道哪里需要改进。评分规则是以小组评价为主,无法认定学生个人的表现。对于小组内的一些积极分子,能很好地完成分担任务的同学,或表现不太好的同学,该怎么评价呢?笔者又设计了小组成员在小组中的能力评分规则,这样每一位小组成员参照评分规则,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应该如何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后小组内部进行自评互评,可以很快的选出“优秀组员”、“学习积极分子”等称号的同学。

(三)确定表现性任务

基于本活动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怎样的真实任务可以实现这些目标呢?并且可以在任务中搜集学生的表现证据,作为考察和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这样的真实任务即表现性任务。

笔者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表现性任务:

1、确定关于善卷洞考察的研究课题并制定研学计划

2、完成一份规范的有关善卷洞考察的研究报告。

3、编辑 10 分钟善卷洞实地考察的短视频

选择合适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研究成果。

四、基于表现性评价的研学旅行实例:善卷洞(喀斯特地貌)考察

(一)准备阶段

1、确定研学旅行的核心人员,分组并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明确分工(填写课题组成员分工表)。

2、确定共同研究(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3、制定研学计划:包括研究目标、资料搜集的方法(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人员分工、预期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

4、答辩:小组运用自媒体发布、陈述研学计划。其余各小组和老师提问,发布小组负责解答。各组(包含发布小组)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且说出观点和建议,进行简要的评价并选出最佳实施计划。

5、各组完善研学计划。

(二)实地考察阶段

以小组为单位,按制定的计划进行调查研究以及体验活动,做好调查研究的记录(如拍照、摄像等),作为成果展示的素材和评价的依据。

(三)总结阶段

1、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分析搜集的资料,完成一份规范的关于善卷洞的研究报告。

2、成果汇报:以短视频 + 解说、文字、画报、ppt 等形式展示研学成果,介绍研学体会和经验,以及反思。

3、答辩及评价

针对成果汇报,其余各小组和老师提出问题,汇报小组负责解答,然后根据评分规则(见表1)进行学生间的互评及老师评价,并进行反思形成元认知。

4、根据小组成员能力评价表(见表 2),进行组内的自评和互评,及自我反思形成元认知。

五、问题与思考

在研学旅行中应用表现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效率大大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也明显提高。表现性评价广泛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要的发展趋势,通过表现性评价可以把学生引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从事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进一步思考解决。

(一)表现性评价的应用问题。很多老师包括笔者,对表现性评价还是一个初探阶段,甚至有些老师根本不熟悉,更谈不上应用了。因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还需深入的学习,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尝试表现性评价。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要运用好表现性评价,需要深入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除了了解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以外,更要提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开发评分规则、及实施评价的能力。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给学生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周文叶 . 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