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对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

齐可心

长春大学 体育学院

引言

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核心命题,既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体现,也是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这一宏观战略指引下,高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通过学科教育、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教育功能,为高校在培育文化自信过程中提供了丰富资源和独特路径。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学术层面,本文尝试突破以往单一的项目研究或文化描述,转而从“文化自信”这一战略命题出发,构建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作用机制模型,揭示其对大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的内在影响路径,从而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与高等教育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其二,在实践层面,本文立足于高校教育生态,结合课程教学、社团建设与数字化推广等实际案例,总结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中的应用经验,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推广策略与实施路径,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提供参考。

基于此,本文拟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梳理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实背景,重点分析政策要求、高校体育发展需求以及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客观需要。其次,界定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概念,深入剖析其民间性、地域性、实用性、文化性与传承性等内涵特征。第三,构建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机制,从文化认同、价值观塑造、民族精神传承、文化自觉与创新以及实践体验等维度进行系统阐释。最后,总结研究结论,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一、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实背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22年修订版)》的政策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国家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22年修订版)》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进入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继承原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作用,强调学校体育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途径,也是培育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其中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条款,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国家体育教育体系的重点内容,体现了政策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高度重视。

从法律意义上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推广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鼓励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发展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不仅有助于规范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与管理,也为高校在教学资源配置、师资培养、课程设计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政策还强调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科研工作,推动传统体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为高校探索数字化、智慧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方向。

从战略意义上看,政策要求不仅着眼于体育教学层面的改进,更强调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民族传统体育被视为承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推广直接关系到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政策层面的强力推动,为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提供了顶层设计,也为研究其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机制奠定了现实基础。

(二)高校体育事业变革发展的客观需求

当前,高校体育正处于由“身体锻炼导向”向“素质教育与文化育人并重”转型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多以田径、篮球、足球等现代竞技项目为核心,注重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提升。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单一的竞技体育已难以满足大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大学生不仅需要通过体育活动提升体质健康,还需要在体育实践中实现人格养成、价值观塑造和文化认同的深化。

在此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兼具健身性、文化性和教育性的独特优势,成为高校体育事业转型的重要突破口。首先,从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有效弥补现有课程的单一化问题。以太极拳、武术、龙舟、毽球、舞龙舞狮等项目为例,它们不仅动作丰富、趣味性强,而且适合不同体质与水平的学生群体,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持续性。其次,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其推广能够为高校校园注入独特的文化氛围,形成区别于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符号。再次,从教育功能发挥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强调修身养性、团队协作与道德规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高校体育事业改革还面临着“去功利化”的现实需求。在“双减”政策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体育教育已不再局限于竞技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全民健康与全面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不仅能够丰富体育课程体系,还能通过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实现身体素质与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因此,高校体育事业的转型升级,客观上呼唤民族传统体育的深度融入与广泛推广。

(三)落实大学生人文、道德素养的实际需求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他们在价值观念与文化认同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西方文化与现代消费主义的渗透,使部分大学生在精神层面出现迷茫与困惑;另一方面,社会竞争压力与就业焦虑加剧,也使大学生更加关注实用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精神与道德修养的培养。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必须更加重视人文与道德素养的培育,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与坚定的文化自信。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首先,其蕴含的文化理念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价值引领。例如,太极拳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与“阴阳平衡”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人生观。武术所倡导的“尚武崇德”,则强调自律、坚毅与礼仪,能够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培养坚强意志与道德修养。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往往具有强烈的集体性与仪式感,如舞龙舞狮、龙舟竞渡等项目,能够在团队协作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

更为重要的是,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实践性和沉浸式的体验方式,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刻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体验不仅提升了他们对民族传统的认知水平,更在情感层面唤起了文化自豪感和价值认同,从而转化为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当代高校推进“三全育人”与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不仅是体育教育的创新举措,更是落实大学生人文与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路径。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迫切的战略需求。从政策推动、教育转型到学生成长的多重逻辑,都指向了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不仅能够回应国家政策的战略要求,也能够满足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更能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与文化自信培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现实紧迫性和实践价值。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国多民族长期生产、生活与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礼仪教化和文化传承为主要功能的体育形式。它既包括以武术、太极拳、摔跤、毽球等为代表的竞技与健身项目,也涵盖舞龙舞狮、龙舟竞渡、马术、射箭等带有浓厚民俗色彩和仪式功能的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在历史上不仅是人们维持生计、锻炼身体的手段,更是民族文化传递与社会秩序维系的重要载体。

与现代竞技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它不仅关注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提升,更强调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与和谐。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中包含三重特征:一是历史性,其形成与发展与民族社会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二是文化性,其内涵渗透了民族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与道德规范;三是教育性,其实践活动蕴含着人格塑造、价值引领和社会教化的功能。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体育的范畴,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当代教育语境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需进一步拓展。它不仅指向传统体育项目本身,更涵盖与之相关的文化典故、历史渊源、价值理念和现代转化方式。换言之,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已经从“项目”延伸至“文化—教育—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系,是一种文化资本和教育资源。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具有多维度与多层次的特点。从学理层面来看,其核心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 民间性

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是群众在长期劳作与社会交往中自然形成并代代相传的文化现象。与现代竞技体育自上而下的制度化、规范化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最初多在民间自发开展,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与大众娱乐特征。例如,北方农耕地区盛行的拔河、摔跤,南方水乡普及的龙舟竞渡,西北草原牧区的赛马、射箭等,均起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生计需求。

民间性赋予民族传统体育以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其成为凝聚社区力量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它往往与节日庆典、婚丧礼仪、宗教祭祀等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既是体育运动,也是文化表演与社会仪式。这种特征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天然的群众性和亲和力,更容易在校园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认同。

2. 地域性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与民族分布多样,造就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显著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直接影响了体育项目的类型与形式。例如,北方的摔跤与骑射源于游牧生产的需要,南方的龙舟竞渡与水上运动则与水域环境密不可分。藏族的“赛马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侗族的“踩歌堂”等,均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地域性不仅反映在项目类型上,也体现在技术动作、竞赛规则与文化内涵的差异中。正是这种地域多样性,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谱系。对于高校而言,深入挖掘与自身地域文化相契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能够提升课程的适应性与吸引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在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增强文化自信。

3. 实用性

民族传统体育往往起源于劳动与生活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实用功能。其最初的目的多与生产、狩猎、战争等活动相关。例如,射箭源于狩猎和军事需求,摔跤有助于提高体能与搏斗技巧,赛马则与牧业生产密切相关。这种实用性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娱乐休闲的手段,更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保障。

在现代社会,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性更多地体现在健身养生与教育功能上。太极拳、气功等项目注重呼吸调节与身心平衡,被广泛用于健身与康复;武术训练能够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毽球、踢踏等项目则适合校园推广,既锻炼身体,又便于交流。这种兼具健身性与教育性的实用价值,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观念。

4. 文化性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身体运动,更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其动作设计、规则制定、仪式程序乃至服饰器具,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例如,太极拳动作中的“阴阳平衡”,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舞龙舞狮寓意驱邪避灾、祈福纳祥,反映了传统民俗信仰;武术所强调的“礼仪先行”,则展现了儒家“礼治”思想在体育领域的体现。这种文化性赋予民族传统体育以超越体育运动本身的价值,使其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运动技能,更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情感上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5. 传承性

民族传统体育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传承方式。其传承不仅依靠文字记载与制度规范,更依赖于师徒相授、家庭传承和社区集体参与等非正式途径。正是这种口耳相传、以身作则的传承方式,使民族传统体育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与独特的文化韵味。

在现代社会,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现代竞技体育与流行文化的冲击,使部分青年对传统体育缺乏兴趣;另一方面,部分项目因缺乏规范化推广和系统性研究,存在濒危或失传的风险。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校园,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承的责任。通过高校的制度化教学与科学化推广,可以在保障传统精髓的同时,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对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机制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校园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体育项目的传授,更是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的过程。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文化认同、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传承、文化自觉与创新以及实践体验五个维度。这些维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逐步递进,共同构建起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系统路径。

(一)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强化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感直接影响其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强度。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的文化符号与价值观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情感共鸣。

首先,从个体层面来看,大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与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学习项目历史、体验动作技巧、理解文化寓意等环节,逐渐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太极拳为例,其动作设计与哲学思想紧密相连,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身体技能,更通过“动静结合”“阴阳调和”的理念感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此种文化认知的积累,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深度与认同感。其次,从群体层面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往往强调集体参与团队合作。例如舞龙舞狮、龙舟竞渡等项目需要团队的默契配合与集体协作,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同心协力、共创佳绩”的精神。这种体验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归属感与集体认同,也使其在校园文化氛围中获得了群体性的文化支持,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再次,从象征意义来看,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往往被赋予象征性的意义。高校在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比赛、文化节演出等活动时,不仅展示了体育项目本身,更通过仪式感与文化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象征性认同能够在学生心中构建起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二)价值观塑造与道德培育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更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在进校园过程中,能够通过课程教学与社团活动,帮助大学生在价值观塑造与道德培育方面获得深刻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强调礼仪规范与道德修养。以武术为例,其核心不仅是技击技巧,更是“礼仪之道”。在课堂上,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以“抱拳礼”相互致意,强调尊师重道、以武会友。这种礼仪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与道德素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态度与社会责任感。民族传统体育注重坚韧意志与品格培养。许多项目对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都有较高要求,学生在长期训练过程中必须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例如,习练太极拳需要长期的专注与自律,摔跤项目则需要学生具备坚毅与勇气。这些品质的培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运动能力,更在精神层面塑造了其坚强的意志与积极的价值观。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无论是强调合作互助的龙舟竞渡,还是倡导修身养性的气功项目,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团结友爱”“诚信友善”“爱国奉献”等要求相呼应。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与推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这些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从而提升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厚度。

(三)民族精神传承与爱国情怀培育

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民族传统体育在进校园过程中,能够通过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从而培育爱国情怀。

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许多传统体育项目源于古代军事训练与生产劳动,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敢顽强的精神。例如,射箭、骑射等项目体现了古代民族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历史经验,舞龙舞狮则象征着民族团结与驱邪避灾的愿望。学生在学习这些项目时,不仅是掌握技能,更是在感受和理解民族历史与精神。民族传统体育强化了爱国情怀的教育功能。高校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时,常常将其与重大节日、纪念日结合起来,如在国庆节举行武术表演、在端午节开展龙舟比赛等。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体育的同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国家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从而增强爱国意识与民族自豪感。民族传统体育强调集体荣誉与民族团结。在比赛与训练中,学生需要相互支持与配合,这种团队精神与集体意识与民族精神高度契合。通过对团队荣誉的追求,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将个体的成长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精神的培育,是文化自信形成的重要基础。

(四)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提升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深化形式。民族传统体育在进校园过程中,能够通过知识学习、实践参与文化反思,引导大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创新意识。

民族传统体育为大学生提供了文化反思的契机。通过课程教学与讲座活动,学生不仅学习到传统体育项目的动作与技巧,还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哲学思想。例如,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平衡思想,能够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身体与精神关系的思考。这种文化反思有助于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即意识到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与文化责任。

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校的教育环境中,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传承,更是创新。许多高校通过将传统体育与现代科技结合,开发出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学与推广平台,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武术动作模拟训练,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也使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潜力,从而激发创新思维。

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与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的融合,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呈现更加多元化与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例如,舞龙舞狮表演常与现代灯光、音乐结合,形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校园文化盛事。这种跨界融合的过程,使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可以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

(五)实践体验与沉浸式学习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实践性与沉浸性。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能够在身体体验与情感体验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场景。不同于单纯的课堂讲授,民族传统体育强调“做中学”,学生需要在亲身参与中掌握动作与技能。例如,在学习舞龙舞狮时,学生不仅需要练习技巧,还要理解舞龙舞狮的文化寓意与仪式功能。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够在身心层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

实践体验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与比赛,学生不仅掌握了运动技能,还在过程中体验到合作、竞争与自我突破的价值。这种体验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能够在无形中转化为文化认同与自信。

四、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不仅是体育教学内容的扩展,更是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政策背景与教育需求,深入阐释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特征,并从文化认同、价值观塑造、民族精神传承、文化自觉与创新、实践体验等方面揭示了其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能够在认知、情感与行为层面全面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与提升,既回应了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实践支撑。未来,高校应在课程建设、社团培育、数字化赋能和社会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其真正成为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与载体。

参考文献:

[1] 谢仕莲,杨仁伟,张作龙.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内涵,现实意义与提升路径[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3, 38(6):9-13.

[2] 潘可伊。民族传统体育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研究——体育教育,民族文化自信[C]//第六届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论文集.2024.

[3] 王莉敏,王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对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促进作用[J].中华武术, 2024(7):117-118.

[4] 杨小晴,罗秋燕,刘浩.文化自信背景下岭南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舞龙舞狮为例[C]//首届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论坛.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2023.

[5] 梁金玉 梁锡锋.文化自信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 2024(24).

[6] 武喆彧.“双减”背景下西安市小学武术进校园开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23.

[7] 苏灿峰,杨光照.新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23, 13(4):133-136.

[8] 朱晋.新时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提升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24, 14(5):117-119.

[9] 李锦超,史冬博.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探索[J].武术研究, 2024, 9(5):123-126,133.

[10] 都晓娟,张帅.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5(2).

课题项目: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2025年项目,文化自信主题下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校园推广与普及的研究(L202504038)。

作者简介:齐可心(1980.11-)男,籍贯:吉林辽源,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