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健康行为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作者

张林

剑阁县元山小学校 628315

摘要:在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深化推进的背景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生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立足新课标理念,系统剖析小学体育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四大构成要素——健康认知力、行为调控力、社会适应力与终身发展力,并据此探索实践性培养路径。通过构建情境化认知课堂,打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促进健康知识的深度内化;借助游戏化任务设计激发行为自主性,推动健康习惯的持续养成;依托项目式协作活动创设真实社会情境,培育规则意识与协作能力;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发展的生态系统。四维路径相互交织,形成从知识习得到行为塑造、从个体发展到社会融入的完整培养链。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体育;健康行为;核心素养

一、小学阶段体育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健康行为”素养的框架下,小学阶段体育健康行为核心素养可凝练为:

其一为健康认知力,即学生基于具身认知形成的运动安全常识、卫生保健知识与健康生活方式判断能力,如能识别运动前后科学补水的必要性,懂得根据心率调整运动强度。

其二为行为调控力,包含运动习惯的自主养成与健康风险的主动规避,既体现为每日坚持跳绳、坐位体前屈等规律性锻炼,也表现为运动损伤应急处理、高温天气运动防护等实践能力。

其三为社会适应力,涵盖集体活动中的规则遵守、情绪管理与团队协作,如在足球比赛中既能遵守裁判指令,又能主动扶起摔倒的对手。

其四为终身发展力,强调通过运动体验建立健康价值观,将“每天锻炼一小时”从任务转化为生活仪式感,形成“运动即生活”的深层认知[1]。

二、基于新课标的小学体育健康行为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一)构建情境化认知课堂,夯实健康知识根基

健康认知力的形成需要突破传统说教式教学的局限,通过具身化学习场景实现知识的内化迁移[2]。教师可依托“情境锚点-认知冲突-概念重构”三阶教学模型,将抽象的健康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运动安全教学中,创设“运动损伤应急处理站”情境,学生通过模拟处理扭伤、擦伤等常见损伤,在绷带包扎、冰敷操作等具身体验中理解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抬高)的医学原理。这种沉浸式学习不仅能增强知识留存率,更能在真实情境中培育健康判断能力。教师需特别注意认知梯度的设计,从“识别运动风险”到“制定防护方案”逐层递进,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知识网络,使学生在面对“剧烈运动后能否立即饮水”等实际问题时,能自主调用心率变化、电解质平衡等跨学科知识进行决策。

(二)实施游戏化习惯养成,强化行为调控能力

行为调控力的培养本质是建立神经行为的条件反射链。借鉴游戏化学习理论,可将健康行为拆解为可量化、可视化的成长任务。例如设计“健康能量环”动态评价系统,将每日运动时长、饮水频次等指标转化为可视化进度条,通过徽章收集、成就解锁等激励机制,将原本枯燥的行为训练转化为充满挑战的成长之旅。在具体实施中,可采用“微习惯+正反馈”双轮驱动策略:将大目标分解为“每日完成3组坐位体前屈”等可操作小任务,配合即时性的动作捕捉反馈(如体态评估APP的姿势纠正提示),帮助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建立神经奖励机制。同时需注重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运动日志”等工具引导学生进行行为归因分析,使其逐步从外部驱动转向内在动机,真正实现健康行为的自主调控。

(三)开展项目式协作活动,培育社会适应品质

社会适应品质的培育需要超越单向度的技能训练,在真实的社会互动场域中构建意义生成空间。项目式协作活动以“问题解决”为纽带,通过角色分工、任务联结和集体反思的闭环设计,让学生在动态的人际交往中实现规则内化与品格淬炼。教师可依据“情境认知—角色代入—冲突调解—价值澄清”的生成逻辑,将体育活动转化为微型社会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在活动设计中,需着重把握三组关系张力:其一是自由探索与规则约束的平衡,通过制定动态协商机制,让学生在团队决策中理解规则的本质是集体利益的保障;其二是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交融,创设需要互补性协作方能完成的复合型任务,促使学生在目标趋同中超越零和博弈思维;其三是个人表达与集体意志的协调,建立“提案—辩论—表决”的议事流程,培养学生既敢于表达观点又善于倾听他人的对话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退居观察者角色,通过设置开放性冲突情境(如资源分配争议、战术意见分歧等),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冲突解决策略,在试错与调适中形成情绪管理能力。

(四)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涵养终身发展动力

终身发展力的塑造需要构建持续性的支持生态系统。依据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可搭建“目标协同-资源整合-文化浸润”三位一体联动模式。开发“21天家庭运动闯关卡”,将仰卧起坐、亲子瑜伽等任务嵌入家庭生活节律;社区层面联动体育场馆开设“周末运动开放日”,通过定向越野、体能挑战赛等活动建立运动社交圈。在实施过程中,需特别注重文化符号的建构:通过“运动故事分享会”传承家庭运动传统,借助“社区健康达人榜”树立身边榜样,利用“运动成长树”墙绘记录个体进步轨迹。这种时空贯通的实践场域,能帮助学生超越工具性锻炼认知,在代际互动、社群交往中感悟运动的文化意涵,最终形成“运动即生活”的生存哲学[3]。

三、结束语

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小学体育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已超越单纯的运动技能传授,成为塑造健全人格、培育现代公民的重要教育实践。新课标所倡导的素养导向,要求教育者以更开阔的视野重构体育健康课程的育人图景,将健康行为的培育视为连接个体生命成长与社会文明进步的桥梁。本文提出的四维培养路径,既遵循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又回应了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本质上是通过教育方式的创新重构,让健康素养的种子在真实的生活土壤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王淼,白莉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与实施分析[C]//第十一届中国体能训练科学大会论文集(上).2024.

[2]夏静.基于学习进阶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探索[J].体育教学,2024,44(9):65-67.

[3]陈奕萍,刘志慧.基于家校社共育的小学生体育健康行为养成策略[J].教育界,2023(9):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