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升级与优化研究

作者

李龙飞 孙斐煊

1.411121198806197019 2.370305198902200027

引言

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作为工业生产的关键支撑,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在传统工业生产模式下,电气自动化系统主要依赖于预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运行,缺乏对复杂多变生产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和智能决策能力。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已难以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

近年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智能化升级后的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能够实时感知生产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运行参数,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可以对生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智能化升级还能够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智能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避免设备故障对生产造成的影响。因此,开展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升级与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技术

1. 人工智能算法在系统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算法是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智能化升级的核心支撑技术。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分析海量历史与实时生产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与工艺参数的动态预判与优化控制。在电机控制场景中,基于支持向量机或随机森林等算法可精准预测故障发生趋势,实现预测性维护,显著降低非计划停机率。深度学习算法,尤其是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在处理高维非线性数据方面表现优异,广泛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系统,可实现对产品表面缺陷、装配偏差等质量问题的高精度自动识别,提升质检效率与一致性。此外,遗传算法(GA)、蚁群优化算法(ACO)等智能优化算法被用于复杂控制参数的自适应整定与系统调度优化,有效提升控制精度与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融合强化学习与模型预测控制(MPC),系统可在动态工况下自主优化控制策略,增强对扰动与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集成显著提升了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自主决策能力、运行稳定性与整体智能化水平。

2. 物联网技术在系统中的集成

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深度集成,构建了全域感知、实时互联与智能响应的工业信息物理系统(CPS)。通过部署高精度传感器网络与工业通信协议(如 OPC UA、MQTT、Profinet),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工艺参数及环境变量的多维度实时数据采集,并依托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架构,完成数据的高效处理、存储与智能分析。在系统层面,物联网技术推动了设备间、系统间及企业上下游的横向与纵向集成,支持基于时间同步的分布式控制与跨工序协同调度,显著提升生产柔性和响应速度。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物理设备的动态行为可在虚拟空间中实时映射,实现运行状态的可视化监控与故障预演。此外,基于安全加密的远程访问机制,管理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或 Web 平台实现对生产系统的远程诊断、参数配置与应急控制,提升运维效率与管理决策的实时性。物联网的深度集成不仅增强了系统的感知能力与互联互通水平,更为实现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的智能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优化策略

1. 系统架构的优化

系统架构的优化是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智能化升级的核心支撑。传统架构普遍存在层次模糊、耦合度高、通信延迟大及扩展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对实时性、灵活性与集成度的严苛要求。为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与可靠性,需构建基于标准化协议与开放接口的先进架构体系。分层分布式架构成为主流优化路径,通常划分为现场设备层、控制执行层、监控调度层与企业管理层,各层间通过工业以太网或时间敏感网络(TSN)实现高效数据交互。该架构强化了功能解耦与任务分担,支持异构设备接入与跨系统协同,显著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容错能力。进一步融合模块化设计思想,将PLC 控制单元、 I/0 模块、通信组件及人机接口等按功能封装为标准化、可重构的功能模块,实现硬件即插即用与软件功能块重用。模块间通过统一建模语言(如 IEC 61499)定义接口规范,增强系统集成效率与维护便利性。同时,引入边缘计算节点嵌入控制层,实现本地数据预处理与实时闭环控制,降低中心服务器负载并提升响应速度。结合工业云平台构建“边缘- 云”协同架构,支持全局优化调度与远程管理。该优化架构不仅提升系统灵活性与可靠性,更为人工智能算法嵌入与数字孪生应用提供坚实基础。

2. 设备管理的优化

设备管理的优化对于提升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效率、可靠性与可维护性具有关键作用。传统管理模式依赖人工巡检与周期性维护,存在响应滞后、故障漏检及维护成本高等问题。通过部署智能设备管理系统,集成高精度传感器、边缘计算单元与工业通信网络,实现对电机、变频器、PLC 等核心设备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在线监测。结合机器学习与故障诊断算法,系统可对振动、温度、电流等多维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趋势分析,精准识别早期故障模式,实现预测性维护。进一步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融合ERP、MES 与 EAM 系统,覆盖设备从选型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监控、维护维修到退役报废的全流程数据闭环管理。通过唯一标识编码与历史数据追溯机制,提升备件管理精度与维护决策科学性。该体系显著增强设备可用率,减少非计划停机,降低运维成本,支撑系统向智能化、精益化运维转型。

结论

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升级与优化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应用人工智能算法、物联网技术等关键技术,对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可以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智能决策能力,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通过系统架构的优化和设备管理的优化,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

然而,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升级与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智能化升级与优化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腾 , 相振俊 , 王雪松 , 等 . 基于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电气工程设备自动化调度优化研究 [J]. 消费电子 ,2025,(13):50-52.

[2] 杜厚朋 , 张忠华 . 工业生产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能效优化策略分析 [J]. 科学与信息化 ,2025,(12):93-95.

[3] 宝国坤 , 戴良遇 . 基于数据采集与处理的非标准设备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优化策略 [J]. 大数据时代 ,2025,(04):67-71.

[4] 聂海勇 .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研究 [J]. 漫科学 ( 科技应用 ),2025,(03):34-36.

[5] 邹保光 . 工业自动化生产对电气系统的智能化需求 [J]. 工程技术与管理 ( 香港 ),2024,(0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