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地域非遗技艺融入高校文创设计课程的创新路径
蒯欣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当下,文旅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带来新契机。本文以地域非遗技艺融入高校文创设计课程的有效实践路径为研究对象,概述了非遗及其文创产品发展现状,阐述了文旅融合背景下多地域非遗技艺的特点与价值。以期为非遗文创设计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文创设计;创新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
引言: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正经历着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范式转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构建了非遗资源价值转化的多维场域:一方面,旅游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重构非遗的文化叙事空间。另一方面,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开发强化了非遗的公共认知维度。地域非遗文化的独特性源于其与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的深度耦合。
一、地域非遗文化与非遗文创设计概述
地域非遗文化是指根植于特定地理空间、由当地人民世代传承并视为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其涵盖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仪式、传统技艺等多元形态。以苏绣、湘绣、蜀绣为例,三者虽同属刺绣技艺,却因地理环境差异形成截然不同的美学语言——苏绣的江南水乡韵味、湘绣的楚文化意象、蜀绣的多元针法体系,均成为文创设计的核心文化资本。这种地域性特征要求非遗文创必须扎根于本土文化肌理。研究表明,非遗的地域认同度与其文创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呈显著正相关。
当前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呈现三大演进趋势:其一,设计思维从器物复制转向文化转译,如“泥小妮”IP通过萌态化重构浚县泥咕咕的传统形态,实现非遗符号的年轻化表达。其二,技术融合催生新型产品范式,3D打印、激光雕刻等技术突破传统工艺局限,使非遗制品在精度与功能维度实现质的飞跃;其三,消费场景向体验经济延伸,济南博物馆将汉乐府陶俑元素植入卫衣设计,创造可穿戴的文化体验。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创造性转化"理论在非遗领域的实践价值。
当下高校文创设计课程的发展与瓶颈
当前大部分高校文创设计课程在文化传承与产业需求的驱动下,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为例,其以校园文化为核心,通过校史馆实地调研、建筑符号提取、产品功能转化等模块化教学,成功开发出“种子八音盒四时文房”等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作品。通过企业命题—师生共创—商业孵化路径,将黎苗非遗元素转化为数字文创产品。此类课程突破传统艺术设计边界,形成"文化+科技+商业"的复合型知识架构,与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活化等产业实践形成呼应。
数字化技术深度介入教学场景成为显著趋势。济南某高校将AR技术融入文创设计课堂,通过虚拟重建汉乐府陶俑、动态演示非遗技艺,使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完成文化元素的解构与重组。此类技术应用不仅提升教学互动性,更推动设计思维从器物复制向沉浸式叙事转变,契合Z世代认知习惯。调研显示,全国76%的艺术类院校开设文创设计课程,但教学内容呈现高度趋同。如某高校视觉传达专业连续三年以"剪纸纹样再设计"作为核心课题,却未触及剪纸背后的民俗语境与社会功能,导致学生作品沦为形式化拼贴。
地域非遗技艺融入高校文创设计的创新路径
(一)多模态交互技术驱动的文化体验重构
多感官交互技术为非遗技艺的沉浸式体验提供了创新维度。比如“剪艺图灵”AI剪纸生成平台,通过触觉反馈手套与视觉投影的协同设计,使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可感知纸张的肌理阻力和剪刻力度。内蒙古艺术学院在“在地设计与非遗传承”主题展中,将蒙古族刺绣与动态捕捉技术结合,参观者通过手势动作即可激活三维投影中的传统纹样演变过程。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构建的“秘色瓷美妆实验室”,将越窑青瓷的釉色变化转化为可调节的数字化色盘,用户通过触屏操作即可体验釉料配比与烧制工艺的关联性。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工艺创新
AI技术正在重构非遗传承的知识生产模式。郑州科技学院联合刘氏剪纸传承人开发的“AI剪纸时装设计系统”,通过StyleGAN模型实现传统纹样与现代廓形的智能匹配,生成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剪纸礼服。中央美术学院在山东木版年画教学中,运用CLIP模型建立“传统符号-现代语义”的跨模态数据库,学生输入当代诗歌即可生成融合文学意象的年画构图。浙江传媒学院研发的数字剪纸叙事引擎,通过GPT-4与Stable Diffusion的协同,将豫西民间故事自动转化为动态剪纸动画,实现非遗故事的智能转译。
(三)虚拟空间营造的文化传承新生态
高校正在构建虚实融合的非遗传播矩阵。浙江理工大学打造的“东阳木雕元宇宙展厅”,通过LIDAR扫描技术精确复刻明清建筑构件,用户佩戴VR设备可体验传统榫卯结构的拆解重组过程。泰山科技学院建立的非遗数字基因库,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关联剪纸纹样与节气民俗,形成可交互的文化认知系统。西安美术学院联合陕州地坑院开发的“穴居文明AR导览”,通过SLAM定位技术实现实体建筑与虚拟剪纸投影的时空叠加,构建出活态非遗的立体叙事场域。
结语:
地域非遗技艺融入高校文创设计课程创新实践表明,高校文创设计正从技艺再现转向文化转译,通过技术赋能实现非遗基因的数字化表达。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技艺数据库-智能算法-用户体验”的三维协同机制,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探索非遗元素与当代生活的深层对话路径。
参考文献:
[1]董帅.“非遗+城市地标”的城市公共文化治理模式探索——以广州塔“岭南之窗”为例[J].中国文化馆,2024(02):135-141.
[2]刘广超.文化遗产数字化视野下文化与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研究[C]//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人文与科技》(第三辑).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2019:224-230.
[3]李志榕,苏家玉.AIGC技术驱动下的非遗文化传承战略探究[J].创意设计源,2024(05):23-28.
[4]薛斯琪.叙事设计视域下的福建浦城非遗剪纸艺术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4(10):45-49.
[5]贾熙睿.基于用户需求的陕北剪纸文创产品定制化平台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4.
姓名:蒯欣 性别-出生年:(1985- )籍贯到市:江苏省无锡市 民族: 汉
职称:讲师 学历: 硕士 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与文化产业研究
(基金项目: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基于线上教学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研究 课题编号:220224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