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的语言交际与情感表达路径研究
王钟艺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宁市 530000
一、前言
播音主持是信息传播的主要中介,语言传达和情感表现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认知态度和社会价值取向 [1]。媒介融合时代打破了以往传统单向传播模式,人们对内容的情感联结和融合感需求变大。研究显示, 70% 的新媒体平台节目在 2023 年失去了受众是主要归结为主持人缺乏语态方面的变化而导致。然而当前有关于播音语言规范的研究较多,但在新媒体语境下关于情感表达的方式还未能给予充分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建构理论和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交往合理性和播音学的基本观点方法研究语言交际和情感表达协同统一问题,在此基础上来对相关的对策进行探讨和解答。
二、播音主持的情感与言语交际的重要意义
(一)播音主持艺术的核心
播音主持是信息编码和情感传递的过程,通过将文本语言变为富有感染力的有声语言来完成,依靠声音的弹性和对稿件的感情带入[2]。如央视《朗读者》中,董卿或用抑扬顿挫的语气,或引经据典引起巨大反响。因此文字仅仅不只是信息载送手段,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点,二者相结合才产生了更好的效果。研究发现,声音的“伸缩性”能够适应不同节目类型的情感需求,即新闻播音需庄重平稳,综艺节目需灵动跳跃,而文化类节目则需深沉厚重。
(二)影响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念
播音主持是舆论场中的“价值放大器”,一是从其语言来看,播音主持人的言语选择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如在介绍灾难类新闻时,通过播音主持人的语气、语速表现出紧张的感觉,唤起人们的同情;二是从其蕴含的价值层面看,言语会影响集体意识的形成。目前大多数观众认为可信的语言是有情感的真实性的,对主持人的信任与主持人的语言情感的真实性相关联。
(三)有助于展现播音主持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播音主持人区别于 AI 合成语音在人机交互时代的根本属性,这来源于人格魅力本身蕴含的语言艺术化以及情感表达化特质 [3],而是由其语言表达的独特性、文化积淀的厚重性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的真实性的内在关联所构成的魅力 [4]。
三、播音主持的情感与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
(一)合理性原则
“交往合理性”是对播音实践来说的一种总体指导思路,强调根据条件恰当运用语言达到使各方达成共识的目的 [5]。语境适配性是指遵从社会规范层面上正确的要求,情感的适度性则将真诚性的要求转化为真切的努力,在阐述突发公共事件之时,主持人员“救援力量正在争分夺秒”而代替“惨烈现场直击”的煽情修辞,在交待事实的同时也避免了群发集体情绪的过分传达,真正实现了属于“表达意向真诚性”中的诉求[6]。
(二)规范性原则
播音语言的规范性是行业规范中的基本要求,涵盖了语音、语法、内容三个方面。在语音上,坚持贯彻普通话一级甲等标准,达到发音声母韵母的准确率达到 97% 以上,比如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播要通过国家语委认证的发音检测系统,把调值的误差控制到 5% 以内。
(三)互动性原则
新媒体环境下,互动性已从传播链末端的“附加功能”演变为重构传播生态的“核心指标”,其优化路径需通过技术赋能、场景重构与情感共振的协同作用实现。情感共鸣的构建则突破传统单向传播模式,唤醒受众对传统文化与体育精神的集体记忆,印证了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融合的创新效能。
四、播音主持人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新媒体意识,增强语言的规范性
新时期的播音主持业必须抓住语言创新的大潮,在新传媒语境之下遵守规范底线,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在坚持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平衡点;新媒体时代树立新媒体意识并不等同于废弃语言规范性,而是用技术加持与制度创新重构语言传播秩序;新媒体时代的语言规范是二者的融合与共处,是兼顾二者动态平衡的艺术 [7]。
(二)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灵活运用网络语言
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术创新归根结底是二者合体下的交融共生——即语言符号系统和数字文化的逻辑统一;修辞创新也突破了以往常见的修辞手法——喻、比等单一符号重构技巧的应用,发展为置身于网络语义场中的符号再塑造技巧 [8]。比如把“与你无关”解构并重构成为“雨女无瓜”,用典的同时还兼具了语文美与谐音双关的特点,同时借助于目前由年轻人围成的亚文化群体掌握较强的破译默契来扩大它被接受的范围,从而成功地表达了寄予用户的关爱之情。这同样也是利用了“能指与所指”这一索绪尔理论当中最具原意性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修辞的再创造,并在此过程中对修辞的原意进行某种限度之内的调整,以实现能够适用于某些更广范形势领域的情势要求。
(三)增加文化积累,增强节目的温度
文化积淀是播音主持艺术由表及里的传递表层信息、达到情感上共鸣的重要依托,其实质是从历史长河中采撷寓意隽永的民族文化元素,在新的创作空间中对其进行创化提炼,整合建构出文化语境背景下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认同[9]。经典活化,即基于文化传承意义而建構“时间折叠”,通过文化符号系统实现历史文本符号与当代的生活经验的意义嫁接。跨界融合是一种“破圈”式的文化传播方式,打破各种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包含人类学、艺术史等方面的跨界跨域的知识网。摒弃了以往节目规划“文化普及”层面的内容局限,从“文化普及”的“意义生产”层面打开思路,用人类学、艺术史等内容增添节目本身的文化底蕴,进而彰显跨界的多元维度。这是对解构同质化生存环境困境的一种方法选择,通过对方言、风俗等地方性知识脉络体系的重构来重新呈现世界的丰富样貌 [10]。
五、结语
播音主持的语言交际和情感表达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并重,要把握新媒体场域下的受众群体关注特点,坚持规范性的原则,在表达过程中充分利用互动形式,融入文化背景因素,努力使表达既有较高的传播效力,又有较高的情感热度。今后关于 AI 语音合成技术的情感表达辅助价值可以进一步开发,也可以关注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适配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天颖 . 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 [J]. 西部广播电视,2021.
[2] 冯菀莹 . 关于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探讨 [J]. 参花( 上 ),2021.
[3] 李泓雨. 如何提高播音主持艺术魅力[J]. 文化产业,2023.
[4]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 穆宏. 播音主持学理论[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
[6] 张颂. 播音创作基础[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
[7] 赵强. 中国国家舆论安全研究[D]. 中国人民大学,2009.
[8] 苏思靖 .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探析 [J]. 现代传播,2023.
[9] 孙晨 . 新时期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探索与探讨 [J]. 高等教育探索,2025.
[10] 云斐. 试析新媒体语言特点及规范[J]. 语言研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