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指向下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渗透德育的实施研究

作者

郭海宇

南宁市武鸣区武鸣高级中学 530199

[摘要]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背景下,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至关重要。但目前教学存在教学目标设定偏差、教学方法局限以及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优化教学目标,将德育理念融入其中,创新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关注学生差异并实施个性化德育等措施,以此有效提升德育渗透效果,促进学生品德与美术素养协同发展。

关键词:初中美术;中国画;德育渗透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当下,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将德育渗透于初中中国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更能在文化传承与道德培育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对中国画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审美情趣,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同时,中国画中蕴含的诸多道德观念与人文精神,如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正义的追求等,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在渗透德育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深入探讨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中国画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笔墨纸砚的选择,到山水、花鸟、人物的创作,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精神追求与审美观念。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天人合一”“以形写神”等哲学思想,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使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也是提升审美素养的过程。通过欣赏经典画作,学生能够感受画家在构图、色彩、线条中传达的情感与意境,培养对美的感知与辨别能力。这种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还能引导他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摒弃低俗趣味,塑造健康的审美观念。

中国画创作强调耐心、专注与坚持。从一笔一划的练习,到整幅作品的完成,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质,学会克服困难。同时,中国画注重意境表达与情感传递,学生在创作中抒发内心感受,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德育的结合情况

当前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在内容设计上,虽已初步意识到德育融合的重要性,但仍存在深度与广度不足的现状。部分教材在编排中国画相关内容时,侧重于技法讲解,如笔墨运用、构图法则等专业知识,对作品背后蕴含的德育元素挖掘不够。例如在讲解山水画时,仅强调皴法技巧,却未深入阐述画家通过山水寄托的家国情怀、对自然和谐的向往等德育内涵。此外,教学内容多集中于经典名画赏析,缺乏对现代中国画作品中新时代精神的引入,难以让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与当下生活相联系,限制了德育渗透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二)教师教学方法中的德育体现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德育渗透效果。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对德育内容的主动思考。例如在介绍中国画历史发展时,只是机械地讲述时间脉络和画家生平,未引导学生感悟不同时代画家在困境中坚守艺术追求、传递正能量的精神品质。尽管部分教师尝试采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新型教学方法,但在将德育目标融入具体教学环节时,存在生硬拼凑的现象,未能将德育内容自然地融入到中国画创作、赏析等教学活动中,导致德育渗透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触动学生心灵。

(三)学生对德育渗透的接受程度

从学生层面来看,他们对在中国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一方面,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中国画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德育内容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在接触到生动有趣的德育案例时,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但另一方面,由于学业压力和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部分学生更关注绘画技法的提升和美术成绩,认为德育内容与美术学习关联不大,存在被动接受的情况。

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定的偏差

在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过于侧重绘画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目标的明确设定与有效达成。在教授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时,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讲解如何运用中锋、侧锋、逆锋,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等技巧上,却未能深入挖掘这些技法背后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等。在讲解绘画构图时,教师可能只是单纯地介绍构图的原则和方法,如对称构图、均衡构图等,而没有引导学生思考构图所传达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和谐、平衡等道德观念。这种教学目标设定的偏差,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但在品德修养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却收获甚少,无法充分发挥中国画教学在德育方面的独特优势。

(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的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和示范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兴趣,不利于德育的深度渗透。在欣赏中国画作品时,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介绍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等,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这种方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参与度不高,很难真正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德育内涵。在绘画实践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德育内容。此外,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学习资源,影响了德育渗透的效果。

(三)学生个体差异的忽视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兴趣、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然而,在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渗透,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还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对于对中国画兴趣浓厚、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简单的德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他们渴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德育价值。而对于对中国画兴趣较低、认知水平有限的学生来说,过于复杂的德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和压力,从而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接受方式也不同,有些学生喜欢通过讨论、交流来学习,而有些学生则更倾向于自主思考和探究。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德育渗透,无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渗透德育的实施对策

(一)优化教学目标,融合德育理念

教师在设定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目标时,应将德育目标置于与美术技能培养目标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在教授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中锋、侧锋、逆锋等用笔方法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技巧,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技法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对自然的敬畏、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等。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作为德育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历代画家的创作故事,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制定绘画构图的教学目标时,除了传授对称构图、均衡构图等构图原则和方法,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构图所传达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和谐、平衡等道德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观念作为德育目标,通过欣赏不同构图的中国画作品,让学生分析作品中构图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构图与作品主题、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德育效果

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与中国画相关的生动情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德育内涵。在欣赏古代山水画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舒缓的古典音乐,展示山水风光的视频,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画中的山水之间,感受画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欣赏中国画作品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拓宽思维视野,同时也能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绘画创作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创作任务,让学生共同构思、绘制一幅中国画作品。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作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三)关注学生差异,实施个性化德育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对于对中国画兴趣浓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让他们研究中国画的流派、风格演变等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对于兴趣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从基础知识和技能入手,采用更简单易懂、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性格开朗、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安排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发挥他们的优势。对于性格内向、不太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通过提问、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

结语

目前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在渗透德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设定偏差,过于侧重绘画技巧,忽视德育目标;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兴趣;教师德育素养不足,影响德育的有效渗透;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导致德育效果参差不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优化教学目标,将德育理念与美术技能培养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德育的熏陶。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关注学生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实施个性化德育,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丽.德育让初中美术教育实现质的飞跃[J].华夏教师,2023,(28):21-23.

[2]张雪琴.“美”与“德”齐步走——初中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分析[J].品位·经典,2023,(06):127-129.

[3]范珺.在中国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以《水墨丹青》教学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2,(09):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