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片段欣赏:为高中古典文学教学注入“视听活力”
田爱林
贵州省镇宁民族中学
一、引言
在高中古典文学教学中,面对文字凝练、时空隔阂带来的理解门槛,不少学生常显疏离与困惑,导致经典文本的魅力很难充分释放。所以,如何打破这一困境,让古典文学在当代课堂中焕发生机,成为了教育者探索的重要方向。而影视艺术作为兼具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的现代媒介,其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影像化诠释,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把影视片段欣赏引入课堂,不仅能借助生动的画面、鲜活的演绎搭建起连接古今的桥梁,更能以多元的视听语言激活学生的感官体验,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视听活力”,进而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深化对古典文学内涵的理解与认同。
二、影视片段激活兴趣的实践路径
2.1 视听具象:打破“意境理解”壁
老师可以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播放 87 版《红楼梦》“贾府初遇”片段,通过镜头语言(低角度仰拍贾府建筑、黛玉微表情特写 )呈现黛玉处境与贾府威严。最后,通过课后问卷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表示“看片段后,懂了‘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处境”,视听具象让抽象意境可感,成为兴趣唤醒的突破口。
2.2 情感共情:强化“审美情感”共鸣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老师可以截取“刘兰芝投水”片段,聚焦“慢镜头落水、悲凉配乐”设计。学生反馈“看到她绝望眼神,理解了‘举身赴清池的无奈”,大部分学生认为“影视片段让古典文学情感更‘扎心’”,情感共情使“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共情”,推动兴趣不断深化。
2.3 悬念制造:激发“文本探究”欲望
老师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前,可以先播放“李小二酒店遇陆虞候”的影视片段,展现陆虞候等人鬼祟模样与李小二夫妇的疑惑,再保留“他们要对林冲做什么”的悬念,接着在课中提问“文本如何用文字展现阴谋将至的紧张感?又怎样为林冲反抗埋伏笔?”,学生为寻找答案会主动精读文本,关注“那雪正下得紧”等风雪描写、陆虞候等人在酒店的密谋细节,影视悬念也由此成功把学生的兴趣转变为探究欲,驱动其阅读行为。
三、影视片段的素养培育价值
3.1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文字想象”到“视听分析”
影视片段提供了“双维素材”(文字意境留白美、影视视听具象美 )。当老师在教学《赤壁赋》时,可以对比文字意境与影视片段(江面雾气、船行波纹 ),引导学生分析“镜头运动(船行推进 )强化‘夜游赤壁’沉浸感”。在此过程学生会逐渐掌握“文字意境→视听转化→审美再创造”路径。
3.2 文化传承与理解:从“符号认知”到“场景体验”
影视片段可以还原古典文化场景,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比如在教学《窦娥冤》时,老师可以播放影视中窦娥赴刑场的片段,这样可以直观的呈现元代的司法场景、民间习俗和礼仪细节。课后通过“文化认知”问卷可以看出,学生对“元代司法文化”“古代民间礼仪”的理解度大幅提高。可见,影视把文化传承从抽象的“符号记忆”转变为了具象的“场景体验”,有效深化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
3.3 语言建构与运用:从“静态积累”到“动态转化”
老师可以设计“影视台词→文学语言”的转化练习:首先让学生截取《红楼梦》“黛玉葬花”的台词,再对比原文,分析“文字叠词、问句的语言张力”。此练习可以推动学生辨析古典文学语言的独特性。
四、实践痛点与优化策略
4.1 现存问题
4.1.1 媒介依赖
一些学生反映“看完影视,不想读文字”,影视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容易形成感官依赖,挤压了文字阅读的自主空间,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品读意愿下降。
4.1.2 审美窄化
过度沉迷于影视带来的“视听刺激”,会弱化学生对文字留白艺术的感知力。比如,在赏析《红楼梦》时,学生仅仅只是关注影视中“服化道的精致”,却忽视了文字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美——如黛玉葬花时“荷锄葬花”的动作描写,文字留白所引发的联想远比镜头画面更加富有张力。
4.1.3 文化失真
大多数影视为追求戏剧效果,对原著的文化细节进行随意改编。比如《三国演义》影视中人物座次的混乱呈现,可能会误导学生对古代礼仪文化的认知,造成文化理解的偏差。
4.2 优化策略
4.2.1 媒介平衡设计
老师需要严格实施“影视辅助≠替代文字”原则,在播放影视片段后,同步布置“文字细节精读”任务。比如,在观看完《林黛玉进贾府》片段之后,需要要求学生找出“文字中比影视更细腻的描写”(如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神态刻画,文字对其精明泼辣的暗示远超镜头的瞬间呈现),通过任务驱动强制回归文本,重建文字阅读的核心地位。
4.2.2 审美双维引导
老师可以定期开展“文字VS 影视”审美辩论赛,设置如“《赤壁赋》的美,文字表达更强还是影视呈现更优”等辩题。在辩论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文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留白与影视画面的具象化呈现,迫使学生主动挖掘文字的韵律美、想象美,避免审美认知被视听体验单一化。
4.2.3 文化考证配套
同时,老师还可以建立“影视文化纠错库”,在课前系统的筛选影视片段,并标注其中的“文化改编点”。比如,某影视《鸿门宴》中座次安排违背史实,可同步补充“先秦‘东向为尊’的礼仪规范”,通过“纠错 + 溯源”的方式,纠正文化误读,保障古典文化传承的准确性。
五、结论
把影视片段欣赏融入到高中古典文学教学中其去,能有效激活经典生命力。其直观的视听语言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把握作品背景、人物与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感知与文化认同;同时,通过影视与文本的对比,还能深化学生对经典的批判性理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不过,应用中需要把握尺度,影视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不可替代文本研读。未来可以通过精选资源、设计互动探究活动,实现“视听活力”与“文学深度”的融合,助力学生感悟经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爽.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自媒体运用研究[D]. 西南大学, 2021.
[2] 吴如静. 高中语文古典文学作品研读策略[J]. 语文世界( 教师之窗),2021, (Z1): 109-110.
[3] 王迪 . 高中语文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影视应用研究 [D]. 集美大学 ,2020.
[4] 王阿勇 .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比较赏析的应用探讨 [J]. 高考 ,2020, (01):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