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非洲猪瘟常态下散养户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作者

陈延安

长沙县湘龙街道办事处 湖南长沙 410100

摘要:为提升非洲猪瘟常态下散养户防疫水平,本文全面分析生猪散养户的特点,如规模比较小、养殖成本比较低、养殖技术传统等,明确防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对策,获得比较好的成效,以期为有关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散养户;防疫

引言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非洲猪瘟对人不致病,不是人畜共患病,猪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目前国内没有非洲猪瘟疫苗。在2018年8月,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国内首例非洲猪瘟疫情,2019年与2021年,大部分生猪养殖户经历了近几年生猪养殖过程中两次生猪死亡率较高的疫病,损失惨重,当前部分散养户基本失去对生猪养殖的信心,大部份猪舍空置或改作它用,改变了农村人民群众传统的经济收入模式(种植业、养殖业、务工),严重减少养殖户在生猪养殖业的收入,影响到传统的使用农家肥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全面分析非洲猪瘟常态下散养户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内容如下。

1生猪散养户的特点

结合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能够得知,生猪散养户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散养户的养殖规模比较小,通常以家庭作为单位进行养殖,养殖的数量较少,一般不会超出几百头,因为规模比较小,散养户在管理层面显得更为灵活,可以结合外界市场需求与自身条件来调整养殖规模。

第二,养殖户的养殖成本比较低,通常会利用自家闲置土地与资源修建猪舍,能够明显减少租金与人工成本,养殖户在饲料选择层面更加倾向于采用天然的农作物与副产品,不但能够降低成本,而且能够让猪肉品质更为接近自然的状态,正因为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也能够让散养户的猪肉具备独特风味,受到一些消费者的青睐。

第三,生猪散养户的养殖技术较为传统,部分地区因为缺乏现代化的养殖设备、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生猪养殖效率和对疾病防控能力。

第四,生猪散养户养殖的生猪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相对来讲比较小,因为资金有限且规模小,其在市场信息获取和品牌知名度,包括销售渠道等层面均存在一定的劣势,所以散养户一般需要通过合作社与地方品牌等多种方式联合,不断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结合以上分析得知,生猪散养户在养殖规模和成本控制包括技术应用与市场竞争层面均具备独特性,这些特点不但能够为散养户带来一定优势,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伴随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品质要求的逐渐提升,散养户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改进养殖技术与管理方法,进而更好适应外界市场发展需求[1]。

2防疫中存在的问题

2.1防控意识较为淡薄

在非洲猪瘟常态背景下,生猪散养户的防控意识较为淡薄,主要包含以下原因:

第一,缺乏专业的养殖知识,由于部分生猪养殖户过于依赖传统养殖技术、经验,对科学防疫非洲猪瘟疫病知识缺乏足够了解,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第二,经济条件有限,部分生猪散养户可能不愿或不能承担防疫所需的疫苗、消毒剂等一系列物资成本。

第三,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生猪散养户可能无法获得最新的疫情信息和防控指导,进而影响最终的疫情防控效果。

2.2防控基础设施落后

一些生猪散养户缺少现代化的养殖设施,使得防疫条件先天不足,同时有关政府部门在资源配置与政策支持上也存在不足,使得具体的防控措施就很难落实到位,同时相关生猪养殖技术、当前流行疫病等信息与交流机制的不畅,让防控知识与经验很难及时分享。

2.3防控措施难以执行到位、养殖技术相对落后

在非洲猪瘟常态化的背景之下,散养户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难以执行到位,使得病毒通过人员、车辆、设备等各个途径传播,导致关键环节存在缺陷,与此同时,猪场内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监测与预警机制,再加上养殖人员对非洲猪瘟的认识不足,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有的养殖户还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养殖,导致其在日常操作当中特别容易出现漏洞;生猪养殖场四周的环境复杂,野生动物与野猪等均可能会成为病毒的携带者与传播媒介[2]。

3解决对策

3.1提高防疫意识

3.1.1加强培训

在非洲猪瘟常态化的大背景之下,针对广大生猪散养户加强教育培训显得特别重要。

第一,建立一套科学的培训体系,相关部门要联合专业机构制定出完善的培训教材和操作指南,让培训内容规范化、系统化、且通俗易懂,内容主要包含动物的科学养殖、疾病防控、生物安全、饲料管理、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意识等重要领域开展培训学习,通过按时举办线上、线下培训课程,能够保证散养户及时学习生猪防疫知识、养殖技术、当前流行的动物疫病等知识;要鼓励生猪散养户通过参加模拟演练、现场学习,不断提升其养殖水平和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还要建立出完善的反馈机制,鼓励散养户踊跃向相关部门反馈在养殖过程中当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难题,相关部门需及时调整、优化培训内容,通过采取这种双向互动的培训模式,不但可以提升生猪散养户的参与感,而且可以保证后期培训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第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也是提升生猪散养户参加积极培训的核心,针对积极参加培训,同时有效实施防疫措施的生猪养殖户,具备条件相关部门可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或经济奖励,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养殖户间的互助小组,促进经验的有效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

第三,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移动应用程序与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布防疫信息、养殖技术,让生猪散养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所需信息[3]。

通过上述综合措施,能够明显提高生猪散养户的养殖水平和应对非洲猪瘟的能力,确保我国生猪产业能够健康发展。

3.1.2建立信息平台

在非洲猪瘟常态化的背景之下,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特别重要,建议国家农业部门的专业职能部门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疫情信息(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已经发布的动物疫情)共享平台,此平台要具有实时更新功能,保证各省相关部门可以快速获得最新的疫情动态,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和农业部门的专业部门、养猪企业等保持密切合作,共同维护信息的时效性,能及时掌握生猪流通信息、能预测非洲猪瘟的发展趋势,此平台能够集成实时监控系统,为决策者提供准确依据,政府与有关部门还要制定完善的监管政策,保证信息平台的运行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均能够获得充分的法律支持与资金保障。

各市、县、乡镇、村、组也可在上级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由当地农业职能部门牵头建立由相关养殖业者积极参与、踊跃沟通、适合本地区(语言、方言)的共享平台,以便于当地养殖户之间及时的交流学习生猪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当前流行的动物疫病情况等,也便于养殖户向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及时报告、沟通,让养殖户问有所应、问有所答、有归属感;还可以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共享机制,真正实现资源与信息的互通有无,形成联防联控合力,不断提升整个养猪行业的防疫能力,为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建立信息平台,还要考虑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在多语言地区需要提供多语言信息服务,保证不同语言背景的可以理解疫情信息,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区的信息接收能力可能会比较弱,还可以采用广播、电视,以及村、社区会议等多种渠道告知人民群众,保证信息可以覆盖到每个角落,保证信息传播机制能够长效运行,还要按时对机制进行评估、优化各项信息,能够更好找到机制运行当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正确调整策略,更好适应疫情发展新情况,通过采用上述措施,能够建立一个更为全面、透明的信息传播机制,为防控非洲猪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4]。

3.1.3鼓励养殖户加入生猪合作社

在非洲猪瘟常态化的严峻形势之下,政府和行业组织需要采取多项措施,有效促进养殖户和生猪合作社或者养殖协会之间的合作,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可以进一步降低生猪散养户加入合作社的门槛,同时为其提供必要的经济激励,比如为未加入合作社的散养户提供相应的疫苗接种和疫情防控以及养殖技术培训等等,可以更好提升其养殖水平和抵抗疫病风险的能力,做好宣传工作,让生猪散养户可以充分认识到加入合作社的好处,比如统一采购饲料、兽药等能够明显降低成本,统一销售能够提升散养户生猪的议价能力,包括合作社可以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技术支持等,均能够帮助生猪养殖户更好应对外界市场波动和疫病风险。

通过加入生猪合作社或养殖协会,生猪散养户可以快速获得养殖技术与市场动态,提升其养殖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合作社通过按时组织交流会议和培训活动,可以促进生猪散养户间的经验分享与技术交流,合作社还要积极和政府、科研机构、大型养殖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生猪散养户提供更多资源与渠道,帮助其提高养殖效率与产品质量,进而在市场当中获得良好的竞争力[5]。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2.1加强猪舍防护

在加强常规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可以在猪舍中加装纱窗、吊顶(含部分透气纱网)、换气扇、在排污口安装防鼠过滤网,猪舍周边铺设100CM左右的开口石子,场外还可以设置防鸟网等,加装纱窗是当前生猪养殖业中常见的改善措施之一,纱窗的安装不但有助于改善猪舍内部通风条件,而且可有效防止蚊、蜱虫等害虫的侵入,进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为确保纱窗的使用效果,养殖人员须选择耐用且孔隙较小的材料,避免小动物或鸟类进入猪舍。纱窗维护与清洁工作也特别重要,按时清洗纱窗可保持其良好通风效果,延长使用寿命。在炎热夏季,纱窗还可帮助降低猪舍内温度,为生猪提供一个舒适凉爽生长环境。在寒冷冬季,适当通风也特别重要,但需通过调节纱窗开闭程度来控制实际的通风量,避免冷风直接吹袭猪只,减少不必要的应激反应。

在安装纱窗期间,养殖人员还需考虑猪舍整体通风系统设计,保证空气流通顺畅,防止死角与空气滞留,采取合理通风系统设计,并配合纱窗的使用,可明显提高猪舍空气质量,为生猪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生长环境。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有效提升生猪生长效率与肉质,提升养殖业整体经济效益[6]。

3.2.2建设消毒池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消毒池的建设是重要的一步,其能够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保证猪只的健康,消毒池一般设置在养殖场的入口处,为保证消毒效果,消毒池尺寸需要根据养殖场的规模和使用频率来设计,长度不小于3m,深度在10至15cm之间,保障车辆和人员能够充分接触消毒液。

在选取消毒剂时,需要选择对人畜安全、高效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消毒剂,常用的消毒剂主要包括氯制剂、碘制剂与季铵盐类等,消毒池当中的消毒液要定期更换,保持消毒效力。为了避免消毒液挥发与污染环境,消毒池的上部需设有遮盖物,确保排水系统畅通,防止消毒液溢出。

3.3生产管理环节

3.3.1加强饲养管理

在生猪养殖环节,饲养管理是保证猪只健康生长与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环节。养殖人员要制定科学的饲养计划,结合猪只生长阶段与体重,科学调配饲料营养成分,保证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

生猪饮用水源须用自来水或深层水,禁止使用地表水、河水等不洁水源,每周须进行一次饮用水消毒(20克漂白粉/1000公斤深层水),每半个月须进行一次水质检测。

养殖户日常生活中的餐厨垃圾禁止作为生猪饲料。

按时对猪舍进行清洁和消杀,保证良好通风与适宜温度湿度,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抗生素使用量,提升猪肉品质[7]。

3.3.2加强防疫管理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防疫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是保障养殖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养殖户须按照管理制度的免疫程序对生猪开展常规疫苗的免疫,如猪瘟疫苗、猪口蹄疫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等,并做好免疫记录。

3.3.3加强消毒管理

养殖场要根据动物防疫要求制定消毒制度,在实施消毒制度期间,要保证所有进入养殖区的人员与车辆都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工作人员在进入猪舍前需要穿戴经过消毒的专用工作服和鞋靴,还要进行手部消毒,避免外部病源的引入。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清洁与消毒是至关重要的,用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风险,猪舍内的消毒工作需要选择对动物安全的消毒剂,还要认真按照产品说明进行稀释与使用。空栏消毒须先清洗栏圈,待干燥后,用氢氧化钠、次氯酸盐、福尔马林、邻苯基苯酚或碘化物等消毒剂消毒,可失活非洲猪瘟病毒,还可以配制10%的石灰乳+5%的火碱溶液制成碱石灰混悬液对猪场进行白化处理消毒。

为了确保消毒效果,还需制定科学的消毒计划,包含消毒剂的种类与使用频率以及方法,按时对消毒剂的效果进行检验,确保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动物疫病爆发期间,消毒措施需更加严格,必要时可以适当增加消毒频次或者更换对相关病毒更敏感、高效的消毒剂。

3.4争取政府扶持政策

伴随政府对生猪养殖行业扶持政策逐渐出台,我国的养殖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政府不但提供了财政补贴,而且通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多项措施,显著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政府还积极鼓励养殖企业应用现代化养殖技术,提升养殖效率和猪肉质量,更好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

为保障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政府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监管力度,促进养殖业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型,通过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促进养殖企业主动改进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养殖过程当中的污染排放。政府还支持养殖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比如利用猪粪生产有机肥料,可以真正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详细分析非洲猪瘟常态下散养户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期望可以提升生猪散养户的整体防疫水平,推动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获得比较好的成效,谨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蔡竹鹏.浅谈非洲猪瘟形势下散养户疫病防控的思考与对策[J].畜牧业环境,2023,(13):64-65.

[2]刘荣,李勇,马泽军,等.南漳县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及其难点[J].中南农业科技,2022,43(04):65-67.

[3]周凌楚.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生物安全防控现状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研数据[J].农业与技术,2022,42(17):116-120.

[4]刘忠诚.散养户防控非洲猪瘟的难点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2,(06):30-31.

[5]纪瑞香.中小规模养殖场及散养户非洲猪瘟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2,(09):107-108.

[6]赵宁.非洲猪瘟常态背景下生猪养殖中防疫问题与对策[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2,(06):101-102.

[7]孔锋,魏福祥.我国农村散养户非洲猪瘟疫情防控风险研究[J].灾害学,2022,37(03):17-21.

作者:陈延安(1972年—),男,湖南长沙人,大专,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