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光伏发电系统效率提升的研究

作者

张辉

兰州中电建新能源有限公司甘肃省兰州市730060

摘要: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当下,光伏发电系统效率的提升已然成为行业的聚焦点所在。本文对光伏组件、系统设计以及环境等诸般因素给发电效率所带来的影响予以了系统的剖析,针对组件优化、最大功率点跟踪、逆变器性能提升等技术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将大型地面电站与分布式项目案例相结合,对效率提升策略的有效性加以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借由多技术的融合以及系统的优化,能够显著地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本文的目的在于为光伏发电系统效率的提升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以及实践层面的指导,以此推动光伏产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光伏发电系统;效率提升;影响因素;优化技术

引言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深化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议题。太阳能具有资源丰富、环保无污染、可持续利用等优点,促使人们广泛关注与应用光伏发电系统。然而,当下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普遍存在有待提升的情况,这对其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形成了限制。所以针对光伏发电系统效率提升方法展开深入的研究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会对影响光伏发电系统效率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对相关的提升技术以及实践路径展开探讨,期望能够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光伏发电系统基础理论

1.1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

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是由光伏电池组件、控制器、逆变器以及储能设备所构成。其中,光伏电池组件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而控制器的职责在于对电能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障系统能够稳定地运行,控制器可分为MPPT控制器以及PWM控制器等不同的类型。其次,逆变器可以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常见的包括集中式、组串式以及微型逆变器。此外,储能设备诸如锂电池、铅酸电池等,可用于对多余的电能进行储存,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释放电能,从而提升供电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1.2光伏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

光伏发电是基于半导体的光电效应,当太阳光对光伏电池组件进行照射时,光子会激发电子从而产生电子-空穴对,在电池内部电场的作用之下形成电流,进而产生直流电。直流电经过控制器的优化之后,会由逆变器将其转换为交流电,随后并入电网或者供用户使用。储能设备会在系统电能过剩的时候对电能进行储存,而在缺电的时候进行释放,各组件相互协同工作,以实现太阳能向可用电能的转化,满足用电的需求。

1.3光伏发电系统效率的衡量指标

光伏组件转换效率乃是衡量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能力的关键指标,此指标指的是单位面积光伏组件输出的电能与接收的太阳能之间的比值。系统整体效率对各组件的性能进行了综合的考量,反映出了系统从太阳能到可用电能的转化效率。发电量则直接体现了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的实际发电能力,是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这些指标通过科学的计算,为系统的设计、性能的评估以及优化提供了量化的参考。

2.影响光伏发电系统效率的因素分析

2.1光伏组件因素

作为光伏发电系统核心的光伏组件,其类型、老化衰减以及温度特性均会对发电效率造成直接影响,像单晶硅组件转换效率最高能达25%左右,性能稳定不过成本偏高;多晶硅组件转换效率约在18%-22%之间,性价比高且应用广泛;薄膜太阳能电池虽成本低、弱光性能好,但转换效率仅10%-14%且稳定性较差,并且组件长期受光照、温度变化影响下,会出现封装材料老化、电池片性能衰退等问题,年均衰减率约0.5%-1%,可通过定期维护、优化安装环境来延缓,而温度升高时,组件开路电压降低、短路电流小幅增加,综合起来导致发电效率下降,常采用自然通风、水冷等温控技术加以改善。

2.2系统设计与布局因素

系统设计与布局的合理性对发电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光伏阵列的朝向和倾斜角关乎光照接收量,比如在我国北方地区,朝南倾斜角与当地纬度相近时,年均发电量较高,东西向布置虽会降低峰值功率但可延长发电时长,组件间距不足或存在阴影遮挡会造成电流失配,损失可达10%-30%,可通过合理规划间距、优化布局来减少影响,逆变器选型至关重要,集中式逆变器成本低、适用于大型电站但局部故障会影响整体,组串式逆变器可独立工作、适配性强,微型逆变器则适用于户用场景,根据项目规模和需求选择合适类型能有效提升系统效率。

2.3环境因素

环境条件会从多维度对光伏发电系统效率产生影响,光照强度不足时组件输出功率会下降,光谱分布变化也会改变光电转换效率,可通过双轴跟踪系统实时调整组件角度来应对,温度升高会降低组件效率,湿度高易引发组件漏电、腐蚀等问题,风沙会磨损组件表面、降低透光率,针对这些问题,可采用抗PID(电势诱导衰减)技术、防水防潮封装工艺提升组件耐候性,定期清洁组件表面以减少风沙影响,保障系统稳定高效运行[1]。

3.提升光伏发电系统效率的技术与方法

3.1光伏组件优化技术

在光伏组件优化领域之中,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效率提升带来了突破,多结太阳能电池通过堆叠不同禁带宽度的半导体材料,可将光谱响应范围扩展至红外到紫外波段,实验室效率已突破47%,但因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目前主要应用于航天领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低成本溶液制备工艺和高光电转换效率(实验室效率超26%)成为研究热点,部分企业已实现100MW级量产,制造工艺的精细化同样关键,采用丝网印刷优化电极栅线设计可降低串联电阻,引入双面电池结构,利用地面反射光实现双面发电,可提升发电量10%-30%,此外,定期清洁组件可显著减少灰尘遮挡损失,高压水枪冲洗等方式可用于清洁。

3.2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

MPPT技术通过实时调节光伏电池工作点,使其始终输出最大功率。其原理基于光伏电池I-V特性曲线,在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动态寻找最大功率点。常见分类包括扰动观察法、增量电导法和模糊控制法等。扰动观察法简单易实现,但在快速变化环境下易产生功率振荡;增量电导法跟踪精度高,但对传感器精度要求严格;模糊控制法适应性强,可应对复杂环境。实际应用中,中小型系统多采用扰动观察法,大型电站倾向于增量电导法或二者结合。近年来,基于神经网络和自适应控制的改进算法不断涌现,将MPPT跟踪精度提升至99%以上,响应速度缩短至毫秒级,有效减少功率损耗[2]。

结论:本文系统研究了光伏发电系统效率提升问题。明确光伏组件类型、系统设计布局及环境因素是影响效率的关键,如组件老化年均衰减0.5%-1%,阴影遮挡可致功率损失30%。提出涵盖组件优化、MPPT技术改进、逆变器性能提升等多维度的效率提升方案,新型材料应用使组件效率突破26%,智能算法优化系统设计可提升发电量12%。案例表明,通过技术融合与系统优化,可显著提升发电效率。研究成果为光伏发电系统效率提升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对推动光伏产业降本增效、助力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杜军,房建军.基于PVsyst的屋顶光伏电气系统优化设计[J].绿色建筑,2024(1):52-57.

[2]杨露.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中混合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策略[J].凯里学院学报,2023,41(3):13-21.

[3]安源,郑申印,苏瑞,等.风光水储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双层优化研究[J].太阳能学报,2023,44(12):510-517.

作者简介:张辉(1984.12-),男,汉族,陕西澄城,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职务:甘肃兰州新庄光伏电站副厂长,研究方向:新能源电站经济运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