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社会热点问题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融合探析

作者

李倩楠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巩固庄中学 07255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热点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中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一、融合教学的现实必要性

当前高中生普遍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渠道接触社会信息,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远超教材内容。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要求政治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学生在网络中频繁接触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等政策概念,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认知。若教师仅从教材出发讲解理论,学生容易产生这些内容和自己无关的疏离感。以社区治理为例,许多学生参与过业主委员会选举或物业费调整讨论,这些实际经历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直接相关。将此类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如何落地。同时,学生关注的“双减”政策、网络直播监管等热点,本身就包含丰富的政治学原理,通过分析这些议题,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到政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实施路径的多维探索

(一)热点筛选,三重标准解析

社会热点众多,但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引入课堂。教师需建立科学的筛选机制,确保热点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时效性要求选择近期发生的、学生关注度高的议题,如每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大政策调整等,这类内容能快速引发学生讨论兴趣。典型性强调议题需具备学科代表性,例如“双碳”目标既涉及《经济与社会》模块的绿色发展理念,又关联《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中的全球治理问题,可串联多章节知识。教育性则需把握价值导向,如选择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案例,既能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又能引导学生理解基层治理创新。

(二)教学设计,思维培育转型

传统政治课堂易陷入概念讲解 + 例题练习的模式,学生虽能记忆知识点,却难以形成系统认知。需通过议题式、项目式教学实现范式转型。例如在“价值观导向作用”教学中,以网红经济对青少年消费观的影响为议题,引导学生分析流量至上的利弊,探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教师需设计阶梯式问题链:从你关注的网红有哪些特点(现象描述)到这些现象反映了哪些社会心理(本质分析),最终指向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引导)。此类设计需紧扣教材理论框架,如结合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网络时代价值观变迁的客观规律。通过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学生可直观看到理论知识如何解释现实问题,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跨越。

(三)评价改革,多元载体构建

过程性评价需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单一形式,设计能真实反映学生政治素养发展水平的任务载体。其核心在于通过实践性、开放性活动,考察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从知识记忆到思维外显的评价转型。

以部编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章节为例,教师可设计社区治理微调研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在居住地开展为期两周的实地观察,记录社区垃圾分类实施中的问题(如设施不足、居民参与度低等),并结合教材中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等概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案。调研报告需包含三个维度:问题归因是否准确(能否用公共参与原理分析)、对策建议是否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方案是否符合基层治理实际。评价时采用双维度评分表:理论应用度( ⟨40% )考察学生能否将教材概念与调研数据结合,如用民主管理解释业主委员会运作;实践可行性( 30% )评估方案是否考虑资源限制与居民需求;创新性( (30% )鼓励提出如积分兑换制、学生志愿者督导等新思路。教师需记录学生调研中的具体表现,如是否主动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能否有效整合多方意见,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此类评价设计紧扣教材知识点,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学生建构理论 - 实践的关联,既避免空洞讨论,又强化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评价结果可反馈至教学调整,如发现多数学生对民主协商理解肤浅,则需在后续课堂中增加模拟听证会等活动,形成评价- 教学- 评价的良性循环。

三、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需警惕两种倾向:一是为吸引学生关注,刻意选择存在政治争议或价值观模糊的热点,如未经筛选的网络谣言、极端社会事件等,此类内容易混淆学生认知,偏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将热点分析等同于自由讨论,对明显偏离教材观点的言论不作纠正,如过度强调市场万能论而忽视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导致学生形成片面认知。

教师需明确自身定位,既非知识灌输者也非旁观者,而应成为思维引导者。例如在讨论共同富裕时,可先带领学生梳理教材中收入分配公平、社会主义本质等核心观点,再结合地区发展差异案例,通过提问“如何理解先富带后富”“个人努力与政策支持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避免直接给出标准答案。教学实施中需建立双重保障机制:一是内容审核,教研组应共同把关热点案例的政治方向,确保与教材知识点精准对应;二是过程监控,教师需在讨论中及时识别并纠正偏差观点,通过板书关键概念、总结思维路径等方式,强化理论框架的支撑作用。

结语

社会热点问题与政治课堂的融合,本质上是教育回归生活本真的实践探索。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科吸引力,更能培养具备公共精神的新时代公民。当政治教育真正扎根现实土壤,抽象的理论便会绽放出鲜活的生命力,这正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杨丹峰 . 高中政治教学中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 [J]. 文渊(高中版),2025(1):314-316.

[2] 姜作冰 . 高中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研究[D]. 山东 : 山东师范大学 ,2022.

[3] 张成莉 . 高中政治课堂融入时政热点的策略分析 [J]. 民间故事选刊 ,2024(5):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