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作者

钱新文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程思政协同机制的体系化构建

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突破传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构建多维度协同育人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双向互动关系,形成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土建类专业院系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联合教研、课程开发等方式,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大纲修订、教材编写及教学实施全过程。例如,在《建筑力学》课程中融入结构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在《施工技术》课程中渗透工程质量与工匠精神,使专业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教师团队的协同发展是课程思政落地的关键。高职院校应构建“思政教师+ 专业教师 + 行业专家”的三维师资体系,通过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跨学科联合备课等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教学层面,更需延伸至科研与实践环节。例如,组织教师参与建筑企业调研,深入了解行业伦理规范与职业操守要求,将工程实践中的真实案例转化为思政教学资源,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教学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同样重要。高职院校应建立课程思政质量监控体系,将思政育人效果纳入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形成“设计—实施—评价—改进”的闭环管理。具体而言,可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思政目标,在教案中设计思政融入点,在考核中增加职业伦理、社会责任等评价指标,通过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教学要素中思政元素的隐性融合

土建类专业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其隐性融合需遵循“自然渗透、润物无声”的原则。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应注重挖掘专业知识点背后的价值内涵。例如,在讲解建筑结构时,可引入古代建筑智慧如榫卯结构,阐释其中蕴含的和谐共生哲学;在分析现代建筑技术时,可结合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案例,展现中国建筑人的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这种设计既保持了专业课程的科学性,又实现了思政教育的隐性渗透。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升思政融合效果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应推广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等实践导向教学法,将思政元素融入真实工程情境。例如,在施工组织设计课程中,可设置“质量事故责任分析”项目,引导学生从技术、管理、伦理等多维度思考问题,培养其责任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对职业伦理、行业规范的深入思考,使思政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

教学资源的开发需注重系统性和时代性。高职院校应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包含思政元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例如,制作“建筑大师成长记”系列微课,展现林徽因、梁思成等建筑家的治学态度和职业精神;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模拟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职业责任的重要性。这些资源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

三、实践育人平台的立体化拓展

实践环节是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构建“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社会服务”三级实践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在校内实训环节,可通过标准化工地建设、施工工艺模拟等场景,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工匠精神。例如,在钢筋绑扎实训中,设置“毫米级精度挑战”,引导学生体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职业要求,强化质量第一的观念。

企业实习阶段是思政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思政教育方案,明确企业导师的思政育人职责。例如,在实习前开展职业伦理教育,在实习中设置“安全观察员”“质量监督员”等岗位,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验职业责任。通过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深刻理解“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行业准则,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社会服务实践是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建设规划、老旧小区改造等公益项目,将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需求。例如,在乡村民宿设计项目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功能需求,培养其文化传承意识和社会担当精神。通过这些实践,学生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能,更能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

四、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构建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持续改进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建立“过程性 + 结果性”“定量 + 定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过程性评价方面,可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方式,记录学生在思政元素学习中的表现;在结果性评价方面,可设计包含职业伦理、社会责任等维度的综合考核项目。例如,在毕业设计中设置“伦理审查”环节,要求学生分析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并提出伦理应对方案。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能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高职院校应引入企业导师、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思政评价,从不同视角评估学生的思政素养。例如,在企业实习考核中,由企业导师评价学生的职业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等;在技能竞赛中,由行业专家评估学生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等。这种多元评价机制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政水平,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评价结果的应用是评价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将课程思政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考核、学生评优评先等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例如,对思政育人成效显著的教师,在职称评审、教学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对思政素养突出的学生,在实习推荐、就业指导等方面优先支持。通过这些措施,推动课程思政从“软任务”变为“硬约束”,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五、课程思政持续改进的动态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建立“反馈—分析—改进”的动态机制。高职院校应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调研,通过学生评教、教师互评、企业反馈等方式,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

基于调研结果,高职院校应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课程思政实施中的薄弱环节。例如,若发现学生在职业伦理认知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可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设计;若发现教师对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可开展专题培训和教研活动。通过这种精准分析,为课程思政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持续改进需落实到具体教学行动中。高职院校应制定年度课程思政改进计划,明确改进目标、措施和责任人。例如,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融合不够自然”问题,可组织教师开展“思政元素融入技巧”工作坊,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融合能力。通过这种持续改进,推动课程思政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娟 . 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路径 [J]. 学园 ,2024,17(05):4-7.

[2] 房伟 , 罗皎 . 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研究 [J]. 华东纸业 ,2022,52(02):98-100.

注: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