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林东玲

梅州市兴宁市兴城第三小学 514500

引言:

阅读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关键途径。然而,小学传统阅读课程仅局限于单篇课文的教学结构,教学范围偏小且教学方式较单一,因此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吸收教学内容,只能停留在表层认知上,无法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深入探究。运用大单元教学理念,能够有效优化学生的学习流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满足社会未来人才需求。

一、基于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意义

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在知识整合角度,能够冲破单篇教学束缚,把零散的知识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思维培养方面,大单元教学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为导向,让学生产生寻求答案的想法,有助于提高批判性思维、创意思维以及逻辑思维,从多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学习兴趣方面,大单元教学通过构建真实而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围绕有趣的话题展开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此外,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用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二、基于大单元视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确定主题,整合阅读资源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对每一篇课文均各自独立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无法对知识形成全面的认知。基于大单元视域,从一个大的单元主题出发,进行阅读资源融合,可以让学生以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建构阅读体系,提升阅读效果。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教师可以围绕“自然之美”主题构建大单元。主题下涉及对四季的美景、山水河流、动植物等的描写,教师首先取材于课文中的精彩范例,如三年级《秋天的雨》,文章通过对事物的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和丰收景象;四年级的《观潮》,课文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除了课文中的文章之外,教师也挖掘了其他的教学内容资源。比如,选取朱自清写的《春》,目的是让学生对春天旺盛的生机及美好进行感知和赏读;选择布封的《松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之间植物与动物完美和谐的关系。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秋天的雨》一文,探究文章是通过怎样的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的刻画来表达秋天的特征,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随后阅读《观潮》,掌握作者赞美大自然神奇力量、敬畏大自然的内涵。利用这些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从多个方面体验自然的美好,认识不同的作家以及各作家的写法与技巧,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自然主题的综合阅读能力 [2]。

(二)设计任务,驱动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是单纯被动地接收知识,没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机会,难以进行深度阅读。设计大单元视角下的任务,引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助力深度阅读的开展。以“传统文化”大单元为例,可以开展一系列小任务,比如“制作传统文化宣传册”等。任务包括“探究古俗节日”“品读古诗”“了解民俗文化”等内容。在“探究古俗节日”这一专题任务中,以部编版教材为基础,在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描述了春节、清明和重阳等三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各节日的特点,例如通过“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能够感悟到新年节日热闹欢快的气息。学生们完成宣传手册里的传统节日介绍后不仅需要深入理解教材中诗词内涵,还需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一些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起源、习俗、传说等。在“品味古典诗词”部分,选取六年级《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等文本,学生阅读文本中寄予革命豪情的诗歌,通过理解诗歌中象征性的关键词语和情感词语,感受到古人英雄的高尚品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加深对传统经典的理解,实现深度阅读。

(三)开展活动,促进阅读实践

传统的阅读教育强调知识讲解,不注重阅读的实践应用,学生掌握了一些阅读知识,但运用水平不够。基于大单元视域开展活动,能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围绕“童话世界”大单元,教师开展一次主题为“童话剧表演”的活动,选取《揠苗助长》《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和《一块奶酪》《在牛肚子里旅行》等童话课文。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想要表演的故事,对教材进行深层的认识和解读,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语言风格等方面选取代表作。比如在学习《一块奶酪》时,学生通过对蚂蚁队长勇于自我约束和关爱同伴的表现认识其性格特点中的优点,并能体会到当面对美食的诱惑时他们的坚强意志力和严格的组织观念,“奶酪多诱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口水。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一下,那要有多大的毅力,多强的纪律性啊!”体会蚂蚁队长面临诱惑时的内心挣扎。由学生通过理解角色,进行编写剧本、编台词、编动作,表演过程中学生通过模仿角色语言、表情和动作,感悟故事所表达的意思。其余的学生作为观众观看后评论表演,提出对故事理解、对表演认识的看法。“儿童故事表演”活动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转变为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对儿童故事的进一步理解,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多元评价,提升阅读效能

传统的阅读教学评价中,主要以考试分数为主,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也过于单一,不能真正有效地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准确评价,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利。而采取大单元视角下的多元评价,能够多方面、客观地对学生阅读能力加以评价,提高阅读效率。以“成长故事”大单元为例,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而言,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参与情况、团队集体阅读活动表现,如学生的活跃度和表达质量等;在教授四年级《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一课的时候,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表现:“‘我’为什么认为自己表演失败了却能得到观众热烈的鼓掌?”来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的深层次理解和表达。同时,除传统书面测试外,增加阅读成果展示评价。如学生完成以“成长感悟”为主题的手抄报、作文等作品,教师依据其内容新意、文字及设计排版打分等。此外,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对自己大单元阅读学习的情况和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如“我已经学会了多角度理解人物成长,不过我在表达我的理解方面需要加强”等。学生互评时,在评价同伴阅读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会给对方提出建议,比如互相评价手抄报,从资料收集、文字撰写、绘画设计等方面提出建议。根据全面的评价,教师可以直观地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掌握,为课上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4]。

三、结束语

基于大单元视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确定主题整合资源、设计任务驱动阅读、开展活动促进实践及多元评价提升效能等策略,能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局限,为学生构建更丰富、深入的阅读学习环境。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将大单元理念深度融入阅读教学,助力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郭霞 .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设计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24(19):4-6.

[2] 唐英宇 . 大单元背景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J]. 天津教育 ,2024(31) :132-134.

[3] 张红梅 .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J] 甘肃教 育 ,2024(13):81-85.

[4] 巢肖琴 . 大单元视域下类文阅读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有效 [J]. 小学生(上旬刊),2023(10) :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