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及实证分析
杨元明
山东天元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本论文聚焦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的高风险性与复杂性,系统剖析施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深入研究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策略。旨在构建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施工风险,保障施工安全、质量、进度与成本目标的实现,为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实证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以及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超高层建筑在全球各大城市快速崛起。幕墙作为超高层建筑的“外衣”,不仅赋予建筑独特的外观美学效果,还在建筑节能、采光、通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通常处于高空、复杂的作业环境,涉及多种专业技术和大量施工人员、设备与材料,施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质量缺陷、工期延误以及成本超支等问题。因此,优化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对保障超高层建筑幕墙工程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二、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风险因素分析
2.1技术风险
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技术复杂多样,涵盖幕墙设计、加工制作、安装施工等多个环节。在设计阶段,幕墙结构设计不合理、节点构造设计不当,可能导致幕墙整体稳定性不足,无法抵御强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例如,部分超高层建筑幕墙为追求独特造型,采用不规则曲面设计,使得幕墙结构受力分析难度增大,若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结构力学性能,易埋下安全隐患。在安装施工环节,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虽然能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但由于缺乏成熟的施工经验和技术指导,容易出现技术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如单元式幕墙的吊装与拼接技术,对吊装设备的精度、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极高,若操作不当,会影响幕墙的气密性、水密性等性能。
2.2安全风险
高空作业是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施工人员在数百米的高空进行幕墙构件安装、焊接等作业,面临着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严重威胁。据统计,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事故中,高处坠落事故占比高达40%-50%。此外,施工设备如塔吊、施工电梯、吊篮等的安全性能和操作规范性也至关重要。塔吊在吊装幕墙构件过程中,若设备存在机械故障、钢丝绳磨损、制动失灵等问题,或者操作人员违规操作,可能导致构件坠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恶劣天气如大风、暴雨、雷电等也会增加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容易引发设备倾覆、人员滑倒等事故。
2.3材料风险
幕墙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幕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超高层建筑幕墙通常使用大量的玻璃、金属框架、密封胶等材料,若材料本身存在质量缺陷,如玻璃的强度不足、自爆率高,金属框架的耐腐蚀性差、尺寸精度不达标,密封胶的粘结性能不佳等,在幕墙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玻璃破裂、框架变形、密封失效等问题,影响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此外,材料供应环节也存在风险,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不足、运输延误、原材料短缺等情况,都可能导致材料供应不及时,影响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成本。例如,某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项目因进口玻璃供应商受疫情影响,生产和运输受阻,导致玻璃供应延迟两个月,项目不得不暂停施工,造成了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2.4管理风险
施工管理在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中起着统筹协调的关键作用。若项目管理团队组织架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管理混乱、沟通不畅等问题。在质量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质量监督检验机制,无法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把控,容易出现质量缺陷。进度管理不合理,未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的进度计划不科学,可能导致工期延误。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培训教育缺失、安全检查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在合同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出现漏洞,也会给项目带来经济损失和法律风险。
三、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风险管理体系优化
3.1风险识别优化
构建全面、动态的风险识别机制。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专家,运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传统方法,结合项目特点和类似工程经验,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同时,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国内外大量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项目的风险数据,建立风险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对风险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风险发生的规律和趋势,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建立风险动态识别制度,施工管理人员每日进行现场巡查,记录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施工人员及时反馈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潜在风险,确保风险因素能够被及时发现和识别。
3.2风险评估优化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在定性评估方面,邀请行业专家组成评估小组,根据风险因素的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级评价,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在定量评估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构建风险因素层次结构模型,将目标层设定为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风险,准则层包括技术、安全、材料、管理、环境等风险类别,指标层为具体的风险因素;然后,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计算权重;最后,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模糊评价矩阵,得出各风险因素的综合得分,确定风险等级。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能够更准确地了解风险状况,为风险应对提供有力依据。
3.3风险应对优化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风险应对策略。对于高风险因素,优先采取风险规避或风险减轻措施。例如,对于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技术风险,重新优化设计方案,邀请权威专家进行论证,确保幕墙结构安全可靠;对于高空作业安全风险,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设置双层防护网、安全绳等,为施工人员配备高质量的安全防护装备,并加强安全培训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对于中风险因素,可采用风险转移或风险自留策略。如通过购买工程保险,将部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对于一些可控的中风险因素,如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企业可预留一定的风险准备金,自行承担风险。对于低风险因素,采取风险监控策略,密切关注风险的发展变化,一旦风险等级上升,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4风险监控优化
建立智能化、实时化的风险监控系统。利用物联网(IoT)技术,在施工现场安装各类传感器,如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对幕墙结构的变形、受力情况,施工现场的风速、温湿度等环境参数,以及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监控中心,利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一旦监测数据超过预设阈值,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并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通知相关管理人员。同时,建立风险监控台账,详细记录风险监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和处理情况,定期对风险监控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和优化,确保风险监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此外,加强对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组织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及时发现和纠正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五、结论
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是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施工过程中技术、安全、材料、管理、环境等风险因素的深入分析,从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等环节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能够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实证分析表明,优化后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项目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显著提升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和成本管理水平。在未来的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中,应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新技术、新理念,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推动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风险管理向科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高煜航。超高层建筑幕墙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研究 [D]. 北京交通大学,2018
[2]薛小龙。基于熵权法的超高层建筑幕墙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 [J]
[3]刘昭阳.国外超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工程施工方的风险管理探讨 [J].工程管理学报,2012,26(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