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CO2 吞吐工艺技术及运用分析

作者

裴鹏飞 徐向云

冀东油田南堡油田作业区 河北唐山 063200

前言:应用 CO2 吞吐工艺可以快速溶解于原油中,构成混相,具有较强的萃取能力,促进原油膨胀,减轻界面张力,降低原油黏度。采用该工艺可以显著增强原油流动性,有利于采油顺利进行。合理应用 C02 吞吐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1002 吞吐工艺技术原理

该工艺主要是利用 C02 对进行原油降黏处理,利用溶胀效应扩大原油体积、改善原油流动性,使残余油饱和度降低,通过此种方式减少残余油。 C02 具有较高气相流度,而原油流度较低,二者结合调节油藏流度比,因此可以对原油降黏。在 C02 吞吐过程中,通过控制流度、发挥驱替效应、补充内部压力、维持原油流动能量、促进分子扩散、调节界面张力,以及疏通孔隙、降低岩石表面亲油性等复杂机制,减少原油黏附、促进原油充分排出。该技术适用于原油稠度较高、裂隙油藏、低渗油藏等环境复杂、采油难度较高的作业区,还可以应用于激活剩余油、开发致密油,以及适用于稠油冷采项目中,无需改造井网,易于操作[1]。

2 油田作业中 CO2 吞吐工艺的应用流程

2.1 油藏综合评估

原油性质评估,主要分析API 度与黏度,针对超稠油应联合 C02 与蒸汽技术,进行复合吞吐作业。分析组分,轻烃浓度较高的油藏具有较大混相潜力。沥青质含量丰富时,应警惕 C02 注入后发生沉淀。检测油藏温度、压力条件,结合细管实验等方法估算内部压力。高温下影响 C02 热力学稳定性,低温下液态 C02 流动性较差,常规作业温度应不低于 31.1°C ,同时不高于 120° 。评估储层基质渗透率,针对裂缝油藏应明确裂缝走向,储层孔隙度通常要求达到 10% 以上,结合 Dykstra-Parsons 系数等评估储层非均质性。分析剩余油分布特征与采油经济性,此外还需要分析目标区域周围环境等[2]。

2.2 准备阶段

选择压缩机设备时,控制注入压力 > 油藏压力,出口压力应达到 倍目标注入压力,采用精度 ±2% 的流量计监测流量,采用高压压缩机作为注入设备。采用液态 C02 或者将工业废气净化提纯处理后应用, CO2 纯度不低于90‰ 。井筒需要具有抗 C02 腐蚀性,通常采用 13Cr 钢管作为管材,连续注入 )ppm 浓度的成膜胺类缓蚀剂,硫化氢应低于 ,避免腐蚀井筒。利用井下光纤监测温度,分析声波信号变化,确定前缘。通过微地震进行裂缝扩展监测,保证施工安全。

2.3 注入阶段

2.3.1 注入模式

低渗油藏、非均质性强区域适合进行脉冲注入,有利于减缓气窜,缺点是操作流程复杂,需要加强全周期质控;高压油藏、混相驱油藏适合采用连续注入模式注入,可以提高效率,缺点是气窜风险较高;裂缝发育油藏应进行控压注入,预防裂缝扩展,缺点是注入速度较慢,作业效率较低。

2.3.2 注入量控制

根据油层厚度计算注入量,油层中 C02 注入量通常为( ) t/m ,即烃孔隙体积 )。例如,当渗透率参数为 ,油层厚度为 10m 时, CO2 初次注入量应为 15000 t。在后续注入 C02 时,需要综合初次注入后反馈进行调整,通过逐渐提升 C02 注入量保证 C02 全面渗入油藏。

2.3.3 注入速度控制

应结合声波测井、压裂测试等技术,分析地层破裂梯度,动态监控注入速度与其他参数,保证低于地层破裂压力,避免破坏内部结构引起气窜,注入速

度通常控制为 (0,71.2) ) MPa/m 。水平井和直井注入速度要求不同,前者为( 50100 )t/h,后者通常为( )t/h。其中水平井采用分段注入方法,在注入同时利用封隔器封隔。

2.3.4 注入压力控制

非混相驱应控制目标为( ) % 地层压力水平;混相驱要求不低于最小混相压力即 MMP,通常控制 CO2 注入压力为( ⋅1025 )MPa。利用井下压力计实时监测井底压力变化,预防低压、超压,保证 C02 注入有效性。

2.4 焖井阶段

注入 C02 后,为保证油、 C02 充分融合,需要设置静置期,该阶段即焖井阶段。焖井环节的基本原则是一藏一策、宁短勿长,综合分析油藏条件,严格控制焖井时间,予以多轮次调整。基于实际条件可以构建物联网系统,自动化监测压力、温度变化,针对性调整焖井时间。利用纳米传感器可以及时发现原油组分变化,了解气体溶解浓度等重要参数波动,调整作业参数。

2.4.1 焖井时间控制

常规油藏需要焖井( 730 )d。页岩油、致密油具有纳米孔隙结构,注气后较易快速扩散,通常焖井 (37 ) d 裂缝油藏处理时,气体较易通过裂隙逸散,应缩短焖井时间,通常不超过 10d. 混相、轻质油藏气体扩散较快,通常为( 715⟩ )d。非混相、稠油藏降黏难度较高,通常需要焖井( ⋅2030 )d。利用岩心实验评估 CO2- 原油混相速率,结合 CMG 等数值模拟技术对时间 - 采收率曲线进行优化。初次注气通过梯度试验评估返排效果,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焖井时间。完成焖井后,通过返排采油。

2.4.2 环境监测

通过固定式热电偶或者分布式光纤动态监测温度,温度骤降提示 C02 窜流,流向低温区;温度骤升时提示原油、 C02 发生放热反应。压力稳定不低于 80% 状态下注入末期压力,保证 CO2 处于超临界态或者溶解态。利用井下压力计实时监测压力变化,每日压力降低超过 5 % 时,表明存在裂缝沟通或者泄漏,应提前结束焖井。

结论:综上所述, C02 吞吐工艺应用中,设置单井通路,将 C02 周期性注入目标区域,通过焖井、返排 C02 等流程提高采收率。但是 C02 吞吐工艺应用时对压力控制要求较高,需要做好前期准备,作业期间动态监控关键参数,严格控制气窜,加强全周期技术质控。

参考文献:

[1] 王智林 , 葛政俊 , 赵红妍 , 等 . 稠油油藏水平井 CO2 吞吐产气特征及注气量计算改进柱体模型 [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24,39(05):1-8.

[2] 杨坤 , 杨胜来 , 刘新月 , 等 . 页岩油储层渗吸及 CO2 吞吐提高采收率——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4,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