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辅助高中数学课堂实时学情诊断实践研究
吴艳
德惠市第八中学 130323
传统教学评价依赖主观经验难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动态追踪与精准干预。AI 学情诊断通过整合多源数据与智能算法,构建“数据采集- 分析- 反馈”闭环为教学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经验局限,以数据驱动实现个性化教学助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一、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AI 学情诊断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实时采集课堂多维度行为数据如答题轨迹、表情识别、语音交互,结合算法模型分析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能力短板,其核心目标在于打破传统教学滞后性,实现学习状态的动态监测与精准干预。例如,利用摄像头捕捉学生举手频率与屏幕操作路径,结合语音识别技术解析讨论中的语言逻辑,可构建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学情画像,精准识别显性知识盲区与隐性认知障碍如数学推理中的逻辑断裂或空间想象局限 [1]。技术架构分为三层。数据采集层通过智能终端如麦克风、电子白板实时记录课堂行为;数据分析层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如聚类分析、知识图谱解析数据,识别知识关联性及错误模式;可视化呈现层生成动态热力图与预警报告,直观展示班级知识薄弱区域及个体能力变化趋势,为分层教学提供数据支撑。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情诊断提供理论框架,强调基于学生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能力的差距设计干预策略 。AI 诊断通过量化分析精准定位这一“最近发展区”,例如识别学生立体几何证明中的空间思维短板后,推送定制化练习资源;自适应学习理论则指导系统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如根据答题正确率自动切换讲解难度,或通过虚拟实验室模拟概率问题,帮助学生突破抽象概念理解障碍。
二、实践路径与课堂实施
AI 学情诊断模型通过数据采集、算法设计与反馈机制的协同实现精准学情分析。数据采集模块整合课堂互动(抢答正确率、讨论参与度)、作业测试(错题分布、解题时长)及行为日志(鼠标点击轨迹、屏幕停留时长)等多源数据,构建知识掌握度、思维深度与学习态度三维评估模型。例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解析学生解题步骤的逻辑连贯性,结合面部表情识别判断认知负荷状态,形成多维度诊断依据。反馈机制则生成即时报告如“函数图像变换理解薄弱”并推送微课视频或变式训练题等针对性资源。在教学全流程中 AI 实现动态干预[3]。课前通过预习测试定位班级薄弱点如 70% 学生二次函数最值问题存在偏差,教师调整教学重点,引入抛物线形桥梁设计等生活化案例;课中基于实时答题数据分层提问,对几何证明题正确率低的学生推送分步引导提示,高正确率学生则发起开放性探究任务如设计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方案;课后自动生成分类错题本(概念混淆、计算失误等)并推荐3D 动态演示圆锥曲线形成的 AI 微课。AI 批改系统展现高效诊断能力,如几何证明题不仅识别答案正误,还能标记“辅助线冗余”、“定理引用错误”等逻辑问题,语音识别技术评估课堂讲解能力,通过分析语速、停顿频率与关键词密度生成条理性评分(0-100 分),对比班级均值提出改进建议如减少重复表述、增加定理关联词。
三、实施效果与优化策略
抽取两个平行班级的对照实验显示,AI 辅助教学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实验组(45 人)知识掌握率从 68% 提升至 85% ,高阶思维能力(如数学建模、创新思维)得分提高 18% ,显著优于对照组(增幅 7%);立体几何证明题逻辑严谨性得分提升 23% (对照组仅 9%),验证了 AI 诊断在精准定位问题与个性化干预中的有效性。然而,技术层面仍面临复杂思维过程(如数学建模中的抽象推理)识别准确率不足的挑战,需优化算法模型(如引入图神经网络解析思维路径拓扑结构);教师层面存在技术依赖倾向,需通过培训强化其 AI 工具使用与教学策略整合能力;数据隐私方面需建立严格的数据匿名化机制,遵循《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保障信息安全。未来可深化多模态交互技术(如 AR/VR 三维几何诊断环境)、跨学科融合(心理学量表构建综合诊断框架)及轻量化 AI 助教系统开发,推动技术从辅助工具向智能伙伴转型。
四、结论
AI 学情诊断模型通过技术赋能,显著提升教学精准度与效率,但需应对算法偏差、数据隐私等挑战。未来可深化多模态交互技术如 AR/VR 三维诊断、跨学科融合(心理学 + 教育学),推动 AI 从工具向智能伙伴转型,实现教育生态的全面革新。
参考文献:
[1] 雷蕾. 当AI 遇见高中数学: 智能工具在解题与教学中的价值探索[J].环球慈善 ,2025(4):0031-0033.
[2] 曹一鸣 , 吴景峰 . 生成式 AI 赋能数学课堂教学内容选配的探索与研究——以高中数学例习题选配为例 [J]. 数学教育学报 ,2024,33(5):60-66.
[3] 李泳成 , 李逍遥 , 汪爽 .GenAI 赋能高中数学备课策略的转变 [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13(4):2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