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岁幼儿常见传染病预防与幼儿园卫生保健干预策略研究
姜希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72959 部队幼儿园
随着学前教育普及化推进,幼儿园已成为 3-6 岁幼儿主要活动场所,其卫生保健水平直接关系到群体健康。幼儿通过触摸、共玩玩具等行为频繁接触病原体,而幼儿园环境中病毒、细菌的存活与传播特性,使得传染病防控难度远超家庭场景。近年来,手足口病、水痘等传染病在幼儿园的暴发案例屡见报道,暴露出部分机构在卫生管理上的漏洞。《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虽明确了防控要求,但如何将规范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措施,仍需深入研究。
一、强化日常清洁消毒流程,筑牢传染病防控第一道防线
从微生物学角度看,幼儿园环境中存活的病毒如手足口病病毒在干燥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天,细菌如大肠杆菌在潮湿环境中能繁殖至致病浓度。《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明确要求,托幼机构物体表面消毒需达到中水平消毒标准。流行病学中的“传播链中断理论”强调,清洁消毒通过破坏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路径,能使传染病基本再生数 R0 降至 1 以下,从而终止流行。同时,依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通过触摸、啃咬物品探索世界的行为模式,使其接触病原体概率是成人的 3-5 倍,这更凸显日常消毒对幼儿群体的特殊保护意义[1]。
省级示范幼儿园制定“三色分区消毒法”:红色区餐具、毛巾采用 80∘C 以上热水浸烫 + 紫外线消毒柜双重处理,每日早餐后、午睡后、离园前各执行 1次;黄色区玩具、图书按材质分类消毒,毛绒玩具每周用臭氧消毒柜消毒 2 小时,塑料玩具每日用 500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后暴晒 4 小时;蓝色区地面、墙壁用 1000mg/L 含氯消毒液拖地,重点清洁饮水机、便器周围等卫生死角。该园还引入 ATP 生物荧光检测仪,每日随机抽检 10 个点位,确保消毒后菌落数≤ 10CFU/cm²。在 2023 年秋季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该园通过这套流程使班级续发率控制在 2.3%,远低于当地幼儿园平均 11.5% 的水平,且未出现因消毒不当导致的交叉感染事件。
二、完善幼儿入园健康监测机制,及时排查传染病潜在隐患
3-6 岁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球蛋白水平仅为成人的 60% ,对麻疹、水痘等传染病的易感性显著高于其他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明确规定,入园健康监测需覆盖体温、皮肤、精神状态等核心指标,这与公共卫生学中的“哨点监测”理论高度契合——将幼儿园作为传染病早期预警的哨点,通过 - 系统性监测捕捉群体中散发的异常信号。从传染病动力学角度看,在潜伏期或前驱期识别病例并隔离,能使病原体传播半径缩小80% 以上。同时,健康监测过程中形成的“症状 - 病因”关联记录,可为疾控部门追溯传染源、分析流行趋势提供关键数据,是构建社区传染病防控网络的重要节点 [2]。
幼儿园构建“三段式健康监测体系”:晨间入园时,教师手持额温枪逐一体温检测,同时观察幼儿咽部是否红肿、手足有无皮疹,询问家长幼儿夜间睡眠及饮食情况;午间午睡后,各班教师对幼儿进行二次检查,重点关注精神状态和有无新发症状;离园前,通过“幼儿健康卡”记录当日健康变化。一次晨检中,保健医发现大班幼儿A体温 37.8∘C ,口腔黏膜有灰白色疱疹,立即启动“双轨响应”:一边将幼儿安置在负压隔离室,同步联系家长和社区医院;一边调取该幼儿前一日活动轨迹,排查密切接触者。经医院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后,幼儿园当日对其所在班级进行全员健康复测,对玩具、水杯等物品实施强化消毒,并暂停班级集体活动 3 天。此次事件中,因监测体系完整、响应及时,最终仅王某1 例病例,未出现二代传播。
三、加强教职工卫生保健培训,提升传染病防控专业能力
教职工作为幼儿园日常管理的核心力量,其传染病防控能力直接决定着干预措施的落地效果。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系统培训能将卫生保健知识转化为教职工的岗位胜任力,形成“知识 - 技能 - 行为”的转化链条。教育管理学中的“群体效能理论”指出,当 80% 以上的教职工掌握统一的防控标准时,园所整体防控效能可提升 3 倍以上。3-6 岁幼儿表达能力有限,许多传染病早期症状需依靠教职工的专业观察发现,如手足口病的口腔疱疹、水痘的前驱期低热等。培训内容需涵盖病原体传播途径、症状鉴别要点、消毒操作规范等实用知识,同时强化应急处置中的角色分工意识。这种培训不仅能降低传染病暴发风险,还能增强教职工的职业安全感,构建“全员参与、全程防控”的园所文化。
幼儿园构建“阶梯式培训体系”:新入职教职工需参加为期 3 天的岗前培训,通过理论考核与实操演练(如配置 500mg/L 含氯消毒液、正确穿脱防护服)方可上岗;每月开展“传染病案例复盘会”,结合近期本地流行趋势分析典型案例;每学期联合疾控中心开展模拟演练,设置“幼儿突发高热”“发现疑似麻疹病例”等场景考核应急响应速度。一次午餐时,保育员发现 3 名幼儿相继出现呕吐症状,立即回忆起培训中“诺如病毒聚集性病例”的识别要点,迅速停止供餐并保护现场,同时按流程报告保健医。经疾控部门检测确认为诺如病毒感染后,得益于教职工熟练掌握呕吐物应急处置流程,仅用 2 小时就完成环境终末消毒,且精准追踪到12 名密切接触者,最终未造成疫情扩散。
结语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贯穿于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本文提出的清洁消毒、健康监测等策略,从理论层面契合了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学原理,从实践层面通过案例验证了其有效性——科学的消毒流程可将传染病续发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完善的监测体系能实现疫情早发现、早控制。未来,幼儿园应进一步强化家园协同,结合季节特点动态调整防控措施,同时借助ATP 检测等技术提升管理精准度。只有持续优化卫生保健干预策略,才能为幼儿构建坚实的健康屏障,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安全、健康的成长乐园,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晓英 .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J]. 好家长 ,2024,(36):18-20.
[2] 谢美玲 . 精细管理,共同护航——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预防与管理 [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3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 东莞市凤岗镇中心幼儿园 ;,2023:37-42.DOI:10.26914/c.cnkihy.2023.088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