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工作中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与实践研究
邓轩俊
徐闻县第四中学 广东省湛江市 524100
一、现实叩问:初中德育面临的教育困境
在某中学的班主任例会上,张老师翻开记录本眉头紧锁:" 小轩这周第三次在数学课上顶撞老师,昨天还在操场和同学发生肢体冲突 .. .."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笔者对所在初中的抽样调查显示,约 13.7% 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其中课堂违纪占比 41% ,网络成瘾占比 29% ,校园冲突倾向占比18%。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问题行为呈现隐蔽化、低龄化特征,给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德育手段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往往捉襟见肘。正如教育学家怀特海所言:" 教育的本质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 转化问题学生,亟需更具温度与智慧的教育策略。
二、理论溯源:转化工作的思想根基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实践转向
罗杰斯提出的 " 来访者中心疗法 " 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认为每个人都具备自我成长的潜能。在德育实践中,这要求教师摒弃 " 标签化 " 思维。例如,面对长期拖欠作业的学生,不应简单归因为 " 懒惰 ",而应通过谈心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家庭变故或学习困难 [1]。某班主任发现学生小雯因父母离异产生焦虑情绪,通过每周一次的" 心灵对话",帮助她逐渐重拾学习信心。
(二)生态系统理论的本土化应用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发展受微观系统(家庭、学校)、中间系统(家校互动)、外层系统(社区环境)的交互影响。在处理学生小凯的校园欺凌事件时,教师发现其攻击性行为不仅源于父亲的暴力管教,还与社区不良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密切相关。这启示我们,转化工作必须构建多方联动的教育网络 [2]。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创新发展
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与替代强化的作用。某校将 " 德育小导师 " 制度引入转化工作,让行为表现突出的学生与问题学生结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同伴的积极行为,逐渐改变自身习惯。这种 " 同伴教育 " 模式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3]。
三、现状剖析: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成因
(一)家庭生态:教育功能的失衡与缺位
家庭结构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对 50 名问题学生的家庭调查中发现,32% 来自单亲家庭,27% 属于留守儿童家庭。学生小宇长期由文化程度不高的爷爷奶奶抚养,隔代教育的溺爱与放任,使其逐渐养成逃课上网的习惯。而在一些高知家庭中,父母过度追求学业成绩,高压环境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心理诉求:情感需求的压抑与扭曲
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期,情感需求若得不到满足,极易通过问题行为表达。学生小萱故意在课堂上大声喧哗,经心理咨询发现,其父母长期忙于工作,她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关注。这种情感缺失导致的行为偏差,在问题学生中占比高达 45% 。
(三)教育生态:评价体系的单一与局限
传统的 " 唯分数论 " 评价体系,使得部分学业困难学生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某教师在处理学生小阳的厌学问题时发现,长期的学业挫败感让他丧失学习兴趣,进而通过破坏课堂纪律寻求存在感。这种评价机制的缺陷,加剧了问题学生的边缘化。
四、策略建构:系统化转化路径探索
(一)动态评估:建立多维诊断机制
1. 行为追踪法:教师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建立”成长档案袋”。某班主任采用”课堂行为观察表”,详细记录学生的举手次数、专注时长等数据,三个月后发现学生小浩在小组讨论环节表现积极,据此调整教育策略,发挥其组织能力优势。
2. 心理测评法:运用 SCL-90 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等专业工具,进行心理筛查。对学生小琳的测评显示其存在社交焦虑,随后的沙盘游戏治疗帮助她逐步打开心扉。
3. 家庭访谈法: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绘制”家庭生态图谱”。在走访学生小峰家庭时,教师发现其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压抑,随即联系心理教师对其家庭进行干预。
(二)精准干预:实施分层转化策略
1. 认知重构:重塑价值观念
采用 " 情境体验 + 辩论研讨 " 模式,引导学生反思行为后果。在处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 " 假如我是受害者 " 主题班会,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让施暴学生深刻认识到行为的危害性。学生小昊在会后主动向受害者道歉,并加入学校的反欺凌志愿队。
2. 情感赋能:修复心理创伤
建立 ′′1+N′′ 帮扶机制,为每个问题学生配备教师导师、心理教师和同伴伙伴。
学生小彤因父母离异产生抑郁情绪,心理教师通过绘画治疗、正念训练等方式,帮助她重建安全感;同伴小组成员则邀请她参与社团活动,使其逐渐融入集体。
3. 行为矫正:培养良好习惯
运用 " 正向强化 + 目标管理 " 方法。针对经常迟到的学生,教师设定 " 全勤打卡计划 ",连续一周无迟到记录即可获得 " 时间管理小达人 " 称号。学生小哲在一个月内将迟到次数从12 次降至2 次。
4. 学业帮扶:重建学习自信
实施 " 分层作业 + 个别辅导 "。对学习困难学生,教师设计基础、提升、拓展三级作业,并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针对性辅导。学生小芸的数学成绩从35 分逐步提升至72 分,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三)协同育人:构建教育共同体
1. 家校共育:搭建沟通桥梁
创新家校沟通形式,开展 " 家长成长学院 " 系列课程。某学校开设的 " 非暴力沟通 "" 青春期心理疏导 " 等课程,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学生小杰的父亲在参加培训后,改变了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父子关系明显改善。
2. 校社联动:拓展教育场域
联合社区开展 " 成长护航 " 行动,组织问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在社区养老院的服务过程中,学生小凯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逐渐减少了攻击性行为。
3. 同伴互助:营造支持环境
建立 " 阳光伙伴 " 结对制度,让优秀学生与问题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在共同参与科技创新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小晨不仅提升了学习成绩,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实践验证:转化策略的成效与反思
在某中学为期两年的实践中,运用上述策略对多名问题学生进行干预,取得显著成效。
典型案例:学生小航曾因沉迷网络游戏、多次旷课被视为 " 问题学生 "。通过系统评估发现,其问题行为源于父母长期忽视与同伴群体影响。学校为其定制转化方案:心理教师进行网络成瘾干预,班主任安排学习伙伴监督其作息,家长参加家庭教育培训并调整亲子互动方式。经过一年半的持续努力,小航不仅戒掉网瘾,还在机器人竞赛中获得省级奖项。
六、结语
转化问题学生是一场需要智慧与耐心的教育长跑。本文构建的" 动态评估-精准干预 - 协同育人 " 模式,将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为初中德育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唯有以生为本、多方联动,才能真正点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数字化技术在转化工作中的应用,以及特殊群体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推动初中德育工作向更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杰斯. 个人形成论[M]. 杨广学,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4.
[2] 布朗芬布伦纳. 发展的生态模型[M]. 方富熹,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018.
[3] 班杜拉. 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认知论[M]. 林颖,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4] 怀特海 . 教育的目的 [M]. 庄莲平 , 译 . 上海 : 文汇出版社 , 2012.
[5] 教育部 .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Z].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