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技术赋能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陈娜
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 225400
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作为塑造未来的基石,也必然要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信息科技课程更是承担着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数字技术的重任。在 3-6 年级这个承上启下的年级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对世界充满好奇,是引入AI 启蒙教育的黄金时期。将 AI 技术有效融入信息科技课堂,不仅能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然而,AI 技术在小学课堂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将其赋能于教学实践,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AI 技术赋能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代发展,提升学生数字素养
在数字化、智能化日益普及的今天,AI 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小接触和学习 AI 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身边的技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数字素养。3-6 年级学生正处于信息素养启蒙的关键期,通过信息科技课程引入 AI 元素,可以让他们了解 AI 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减少对 AI 的神秘感甚至恐惧感,为将来更深入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突破传统教学瓶颈
传统信息科技课堂有时会因内容抽象、操作重复而显得枯燥。AI 技术以其趣味性、互动性和智能化特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通过 AI编程工具(如 Scratch 结合 AI 扩展包)进行创意编程,让学生看到自己编写的程序能“听懂”指令、识别图像,这种即时的、可感知的反馈远比单纯的界面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探索欲。
(三)培养计算思维,促进高阶能力发展
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AI 技术本身蕴含着算法、数据、模型等核心计算思维要素。在 3-6 年级信息科技课堂中,引导学生初步接触 AI,如理解简单的决策树、了解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数据驱动),实际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问题分解、模式识别等计算思维能力。这种高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二、AI 技术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一)AI 辅助编程教学,降低学习门槛
针对3-6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图形化编程语言(如Scratch)是主流。AI 技术可以与这些平台结合,拓展编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例如,利用语音识别 API,让学生通过口令控制角色移动;利用图像识别功能,让学生编写程序让角色“看”到特定颜色或形状就做出反应。这些应用将抽象的编程概念(如变量、条件判断、事件触发)与具体、有趣的互动结合起来,大大降低了编程学习的门槛,让学生在“玩”中“学”,初步体验 AI 的“魔力”。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的AI 编程挑战任务,如“智能垃圾桶”(识别颜色分类)、“听指令的小猫”等,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相关技能。
(二)AI 个性化学习支持,实现因材施教
AI 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能力,使其在实现个性化学习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信息科技课堂中,可以利用 AI 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如编程错误类型、完成任务时间、互动频率等。基于这些数据,AI 可以分析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潜在困难,为教师提供学情分析报告。教师据此可以调整教学策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资源或挑战任务。
(三)AI 创设情境化学习,增强实践体验
信息科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应用。AI 技术可以创设更加丰富、逼真的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网络知识时,可以利用 AI 模拟网络攻击与防御的简单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学习数据处理时,可以利用 AI 工具(如简单的数据分析可视化插件)处理班级小调查收集的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数据的价值。AI 还能扮演虚拟助教或伙伴的角色,在编程调试、项目讨论时提供即时帮助或提出启发性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中的挑战与探索
(一)教师专业发展不足,亟待培训支持
AI 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许多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可能对 AI 技术本身了解有限,缺乏将 AI 有效融入教学设计的能力。这导致即使有好的 AI 工具或平台,也难以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因此,必须加强针对一线教师的 AI 素养培训,内容不仅包括 AI 基础知识,更要涵盖如何在信息科技课堂中设计和实施 AI 相关的教学活动、如何解读和使用 AI 分析的学生数据等。探索建立校本研修、区域教研、线上学习社区等多层次培训支持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资源与平台选择,需科学评估
市场上AI 教育产品琳琅满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产品可能存在算法不透明、数据安全风险、与课程标准脱节等问题。学校在选择AI 教学资源或平台时,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筛选。评估标准应包括:是否符合 3-6 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与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相契合;是否具有足够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是否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和教师支持工具;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鼓励教师参与资源筛选过程,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提出意见,有助于选择到真正适合课堂应用的AI 工具。
(三)伦理与安全意识培养,刻不容缓
在引入AI 技术的同时,必须同步加强对学生的AI 伦理和安全意识教育。3-6年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 AI,理解 AI 并非万能,也可能存在偏见、误判。要教育学生尊重个人隐私,了解数据收集和使用的规则,不随意分享个人信息。在利用 AI 工具进行创作或互动时,要引导学生思考 AI 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培养负责任的技术使用态度。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相关讨论,将 AI 伦理和安全意识培养作为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论
AI 技术为小学 3-6 年级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辅助编程教学、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创设情境化学习体验等方式,AI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数字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然而,要实现 AI 对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有效赋能,仍需克服教师专业发展不足、教学资源选择困难、伦理安全意识培养滞后等挑战。未来,我们需要持续探索,加强教师培训,科学筛选资源,并将 AI 伦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让 AI 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推动教育创新的有力助手,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运武, 刘俊生.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 现状、挑战与展望[J].开放教育研究 , 2023, 29(1): 12-21.
[2] 赵建华 , 张进宝 . 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编程教育实践研究——以Scratch 为例 [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2(8): 110-116.
[3] 李艺 , 钟柏昌 . 论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思维的内涵、特征与培养路径[J]. 电化教育研究 , 2021, 42(5):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