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优化策略

作者

熊欢玲

湖北天衡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和深入。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作为确保工程项目顺利交付、保障建筑物使用安全的关键环节,也亟需借助先进技术实现管理模式的升级与创新。在过往的实践中,由于工程项目涉及多个专业、众多参与方以及复杂的施工流程,导致质量检测管理工作常常面临信息孤岛、管理流程脱节、质量问题追溯困难等困境,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的有效把控。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BIM与物联网(IoT)的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框架,通过①异构数据融合(ISO 12006-3标准)、②动态规则引擎(支持GB 50204-2015规范自动校验)、③多方协同追溯机制(区块链存证),从而提前预测质量风险,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问题。本文将聚焦于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优化策略,深入剖析BIM技术在各个关键环节的应用方式与价值,旨在为建筑行业从业者提供一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助力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水平迈向新的台阶,推动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变革进程。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管理;检测流程优化;三维可视化

前言

在当今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工程项目的规模日益庞大,结构愈发复杂,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的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模式在面对这些复杂项目时,逐渐暴露出信息沟通不畅、数据整合困难、质量问题预测能力不足等诸多弊端。工程质量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关系到建筑企业的声誉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寻求一种高效、精准的质量检测管理手段迫在眉睫。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作为建筑领域的一项重大革新,以其三维可视化、数据集成化、协同工作高效化等显著优势,为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解决方案。它能够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各类信息整合于一个数字化模型中,实现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让质量检测管理从传统的分散、滞后模式向集中化、实时化方向转变。基于此,深入探究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优化策略,对于提升工程质量、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工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望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传统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沟通不畅

在传统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模式下,工程项目涉及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业主等各方之间信息沟通主要依赖于会议、邮件、纸质文件等方式。这种沟通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等问题[1]。

(二)数据整合困难

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原材料检测数据、施工过程质量检测数据、成品质量验收数据等。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手中,以纸质记录、电子表格等多种形式存在,缺乏有效的数据整合机制。这使得数据的查询、统计和分析变得极为困难,难以形成对工程质量整体状况的全面、准确认识[2]。

(三)质量问题追溯性差

当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时,需要能够快速准确地追溯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责任主体。然而,在传统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中,由于缺乏完善的信息记录和管理体系,质量问题追溯往往面临诸多困难。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质量检测记录可能不完整、不规范,无法清晰地反映质量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责任人以及具体施工情况等信息[3]。

二、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优化策略

(一)构建BIM协同沟通平台,解决信息沟通不畅问题

传统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中,信息沟通不畅导致问题频发,而BIM协同沟通平台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在项目启动阶段,建立以BIM模型为核心的协同沟通平台,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业主等各方纳入同一系统。各方可在平台上实时查看、更新与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相关的信息,如设计变更、施工进度、质量检测结果等。平台具备即时通讯功能,检测人员发现质量问题后,能通过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快速反馈给相关人员。例如,施工人员在现场发现墙面平整度偏差(5mm/2m),经现场检测后被记录于BIM模型,并标记问题在模型中的具体位置,同时@设计人员、监理人员,相关人员收到提醒后,可及时在平台上展开讨论,设计人员基于BIM模型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整改建议,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实时沟通整改方案的可行性,避免信息传递延迟和误解,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工程质量检测效果。

(二)搭建BIM数据管理系统,攻克数据整合困难难题

针对传统模式下数据整合困难的问题,基于BIM技术搭建专业的数据管理系统至关重要。该系统以BIM模型为数据载体,将工程质量检测涉及的所有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在数据采集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原材料检测数据、施工过程质量检测数据、成品质量验收数据等的自动采集和上传。例如,在原材料进场时,通过射频识别(RFID)标签对材料进行标识,将材料的规格、型号、批次、检测报告等信息录入系统,并与BIM模型中的对应构件关联。施工过程中,各类传感器采集的混凝土强度、钢筋间距、设备安装精度等数据,实时传输至BIM数据管理系统。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形成完整的质量检测数据库。在数据查询和分析方面,借助BIM技术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可快速检索所需数据。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生成各类质量检测报表和图表,如混凝土强度统计分析图表、质量问题分布热力图等,直观展示工程质量状况。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预测质量趋势,为质量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立BIM质量追溯体系,提升质量问题追溯能力

传统质量检测管理中质量问题追溯性差的问题,可通过建立基于BIM的质量追溯体系来解决。在工程建设全过程,将每个施工环节的信息详细记录到BIM模型中。从原材料采购、施工工艺执行到质量检验验收,所有与质量相关的信息都与BIM模型中的构件一一对应。例如,对于建筑结构中的一根梁,其BIM模型中记录了钢筋的品牌、规格、生产厂家,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时间、养护情况,以及施工人员、质量验收人员等信息。当该梁出现质量问题时,通过BIM模型可快速追溯到问题产生的各个环节。利用BIM模型的时间轴功能,还能直观查看该构件从施工开始到出现问题的整个过程,清晰呈现施工工艺执行情况和质量检测记录,便于准确分析问题原因,明确责任主体。从问题发现、原因分析、整改方案制定到整改实施和验收,每个环节的信息都完整记录在系统中,形成质量问题处理的闭环管理,确保质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为后续工程提供经验教训。

总结

基于BIM技术提出的质量检测计划制定、施工过程质量实时监测等优化策略,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实用性。通过整合项目信息、模拟检测过程、制定详细计划,可科学规划质量检测工作;利用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构建的实时监测体系,实现了对施工过程质量的动态把控;创新的多元化检测手段和精准的预测分析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的全面性与科学性。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还能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工期,为建筑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利敏, 沈红红. 基于新城建+BIM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研究[J]. 砖瓦, 2025, (01): 128-130.

[2]曾浩.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质量缺陷检测方法分析[J]. 工程技术研究, 2023, 8 (24): 217-219.

[3]赵馨怡, 郭晓. 基于BIM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方法研究[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20, 12 (05): 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