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质生产力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理与路

作者

唐乾敬

无锡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无锡 21410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high technology,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quality, which play a leading role in innovation and break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new quality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coupled with the ideological viewpoints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and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By combining diversified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social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preaching, and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men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to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can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and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romote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mission to promote national rejuvenation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Key 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eform in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1[1]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核心课程,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通过教育科研赋能新质生产力上具有显著优势。鉴于此,将新质生产力融入“概论”课,不仅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之要,也是提升“概论”课教学质量的现实之需,更是培养民族复兴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新质生产力融入“概论”课的目标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将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应用到具体的生产实践当中,以此推动经济高质量、高效能地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借助“概论”课教材内容阐释清楚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和实现路径,帮助学生形成符合新质生产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成为新时代的“新质劳动者”。

1.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2[2]“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核心课程,必须坚持党的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同步进行,及时对学生进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教育。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需要借助“概论”课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让身在校园的大学生们能够及时了解生产力的新变化和新趋势,顺应党和国家的新战略和新部署,把握社会的新需求和新机遇。“概论”课教师要借助教材的具体内容对新质生产力做出学理阐释,从微观视角讲清楚它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从宏观角度讲清楚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大意义,既可以提升学理厚度,把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意蕴讲透彻;又能够增强“概论”课的实践效度,为教学内容提供最新的案例资源,帮助学生在学懂弄通、悟道明理的基础上,自觉增强对党的理论主张的政治认同,增强大学生学习掌握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主动性。

2.树立新质生产力观念,促进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3[3]当今社会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进,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并且催生了一大批新业态、新工种、新岗位。当代大学生身处新时代拥有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在毕业季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成为很多青年学子的人生目标。将新质生产力融入“概论”课就是要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先进生产力观念,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将所学专业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自觉学习符合新质生产力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技能水平,并且培养他们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团结协作能力、创新创业思维、吃苦耐劳品格、敬业奉献精神等,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努力成为“新质劳动者”,主动向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就业方向靠拢,在大学毕业之后,在各行各业从事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工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贡献智慧和力量。

3.增强当代大学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复兴的使命意识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面对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特别是西方国家科技霸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4[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5[5]的重要论述,将以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大学生是未来引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高校思政课要注重以思想认同为基础的教育原则,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方针,强化大学生的责任使命担当意识。把新质生产力融入“概论”课要讲明新质生产力对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重大意义,引导青年学子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之中,将个人的就业规划融入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树立科技报国、实业强国的理想信念,通过科技创新解决我国在关键核心领域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问题,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融入“概论”课的内容要点

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与“概论”课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现有的“概论”课统编教材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但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与新质生产力高度相关,这也是新质生产力能够融入“概论”课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教材章节设计融入的内容是本研究的重点,借助教材既要把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讲深、讲透、讲活,又要讲清楚新质生产力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既要用“概论”课的知识点阐释新质生产力的学理依据,又要用新质生产力拓展“概论”课的外延。

1.以新质生产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将新质生产力融入“概论”课第六章“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的论述作为导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唯物史观,深入阐述了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6[6]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7[7]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8[8]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弱,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民生、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

其次,结合教材内容重点回答“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是什么”的问题,分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内外困境,国内层面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国际层面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波折、世界政治格局加速重组、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大国博弈更加激烈,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经济等方面持续遏制打压,妄图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全球科技发展新形势,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9[1]。新质生产力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主要特征,充分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现阶段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内在耦合,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我国产业链的结构韧性,有效化解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堵点、痛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以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将新质生产力融入“概论”课第七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首先以我国的华为、比亚迪、字节跳动等知名科技公司作为案例导入,说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方向正在由机械化、电气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进一步论证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其创新促使生产力不断的新质化。生产力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以使其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包含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即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能力的大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0[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1[8],生产力与科学的连接点在劳动工具,劳动工具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是生产力新质化的标识,从而使生产力获得科学的赋能,大大提高劳动者改造劳动对象的效率、广度和深度。

其次,结合教材内容重点讲解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理。生产力新质化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并与劳动工具结合,但技术不会自动地创新,也不会自动地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创造新技术的研究型人才和应用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高水平的教育,从而实现“教育—人才—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良性循环。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基石,教育发达的国家在综合国力上也会遥遥领先,而高等教育则是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汇合点12[10]。在国家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大高等教育与前沿科技的融合力度,多开设一些与新兴产业相关联的专业课程,把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质人才。同时,要加强高校和创新企业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依托高校培养的新质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产业转化,使新质生产力由理论、技能形态变为现实的具体应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又可以进一步增加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如此循环创生教育科技人才良性互动的机制。

3.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将新质生产力融入“概论”课第五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首先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作为导入,说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13[11],进一步阐释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唯物史观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框架,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抑制生产力的发展时,必然要求变革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当代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改革的对象是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但生产关系的表现是具体的生产组织形式,改革的对象正是这些约束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从而间接地改变生产实践。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中国生产力的跃迁质变,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做出优化调整。新型生产关系可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调动所有劳动者的积极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叠加共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结合教材内容重点讲解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标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构建新型的生产关系,从而使生产要素实现整体跃迁和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的生产力质态,是新型劳动者利用新型劳动资料作用于新型劳动对象,从而构成新的分工和协作体系14[12]。就新型劳动者来说,必须改革教育体制、职业培养模式、人才评价体制等方面的政策,以造就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新型劳动资料来说,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健全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以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科技创新环境。就新型劳动对象来说,21世纪以后科技的迅猛发展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边界,甚至出现数字经济领域劳动对象虚拟化的新形式,这就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所有制、市场体系、法律法规等生产关系,以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要求。就要素组合来说,新质生产力必然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现有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管理制度提出挑战,需要对传统要素驱动下的生产关系作出变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打通各要素之间高效流动的壁垒,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激发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4.以新质生产力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境界

将新质生产力融入“概论”课第二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选取新中国75年来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为案例导入,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范畴,揭示生产力发展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规律,阐明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认为,现代化的根本在于生产力水平的现代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彻底变革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使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野蛮走向文明。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推动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从现代化普遍性的意义上来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的生产要素、生产模式、生产动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其次,结合教材内容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重点讲解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进路。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教材第二章第二节集中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区别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国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制度弊端,是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当前中国正值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关键阶段,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岗位、新就业的涌现,使所有人都能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寻找到新机遇,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在创造出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巨大财富的同时,以新技术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的扩大,有效促成财富分配的相对均衡。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物质生产力也是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现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与代际传承,二是将文化与新兴媒介和平台相融合创造新的文化产品,以文化多样化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样一来既可以使文化带来经济效益,又可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从而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聚焦培育高效能、无污染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新能源汽车、类脑智能等,同时新质生产力促进传统重化工业转型升级向低碳化、环保化方向发展,同时使低碳产业成为未来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进一步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和打压,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要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减少发展过程对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避免因资源的极端消耗而陷入危机,同时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强的动力,向世界展示不同于西方国家殖民掠夺、剥削压迫的现代化道路,以实际行动捍卫世界和平。

三、新质生产力融入“概论”课的方法路径

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作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事关新质生产力融入“概论”课的质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在传统“大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用更加多样化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融入感;带领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当下社会发展的最新需要;利用数智技术赋能“概论”课,提升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1.多样化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

利用案例教学、小组研讨等方法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关的教学案例,把教学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再根据案例和内容设计教学话语,增强课堂的故事性、趣味性,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相关主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并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讲清楚道理。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团队协助精神。除了案例教学和小组研讨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其他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这些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启发,使新质生产力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

2.社会实践和理论宣讲相结合

深入企业、科研机构、产业孵化园开展实地调研,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丰富新质生产力融入“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真理性。新质生产力是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提炼出的理论范畴,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新质生产力,更好地认识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生的重大变化,这就需要在“概论”课中添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调研主题;在确定调研主题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调研计划,包括调研目的、调研对象、调研方法、样本选择等;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企业、科研机构等实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整理和分析调研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将其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在课堂上结合具体的知识点进行分享和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3.利用数智技术打造沉浸式、直观式的学习体验

应用前沿技术促进教学方法新质化发展。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赋能高校教育教学的大背景下,“概论”课的有效教学需要依托智慧教学平台,集成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个性化推荐与AI伴学,同时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直观式的新质生产力学习体验,使新质生产力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具体来说,教师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手段,如运用ChatGPT、Sora、DeepSeek定制个性化教学内容,运用IAAS、SAAS进行智能化课堂管理,升级改造传统课堂为智慧课堂,推动“概论”课的内容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新质生产力的魅力。将上述创新方法与制作好的教学讲义和课件相结合,以新质生产力进学生头脑为目标,进行“概论”课的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呼唤新质生产力的出场,新质生产力在引起生产力革命性变革的同时,也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概论”课的内容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高度契合,将新质生产力融入“概论”课是应有之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教师理论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法,打造思政“金课”,既借助“概论”课的教材内容讲清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又利用新质生产力提升“概论”课的时效性。更重要的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新质生产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所学专业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努力提升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技能水平,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将个人的就业规划融入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当中,努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01).

[2]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0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4.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5.

[5] 习近平.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0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0.

[7]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274.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7.

[10] 于吉兆等.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赋能高等教育新质人才培养的逻辑、挑战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4(9):34-44.

[1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1)。

[12] 沈坤荣,程果.以全面深化改革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J].经济学家,2024(10):34-43.

作者简介:唐乾敬(1993-),男,江苏泰兴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4SZC-025);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双循环背景下江苏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SJYB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