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小学校长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

李孟

山东省新泰市果都镇杨家楼联办小学 271209

摘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学校管理创新为切入点,从“课程生态重建-师生关系转变-成长支撑体系建构”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小学立场的校长管理对策。通过课程整合、教学民主化改革、成长档案动态跟踪等实践,检验其对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性,为“以生为本”的基础教育管理实践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生;发展;小学校长管理

引言:在教育现代化的大潮中,基础教育经历了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深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给学校的经营模式带来了根本的挑战。一些学校还存在着"校长权威"单向传递"、"学生需求"失焦"、"成长支持"碎片化"的管理困境,造成了教育有效性和培养目标的断裂。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基点,探讨了以“制度规训”向“生长赋能”为基础的校长管理变革途径,重塑“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育生态,并以此为切入点,构建以“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育生态体系。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文化本位”、“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引。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着“重知识灌输,轻素养培养”、“重规范轻个性”的僵化模式。据某市抽样调查资料,有的学生反映课外活动受到了限制,老师承认自己在学科融合上的能力不足。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管理战略与以核心素养为取向的培养目标之间的明显偏离,亟需通过体制变革来实现教育观念和做法的深层次转变。

(二)校长管理策略的范式转型

校长是构建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必须由“行政管控”向“服务赋能”转变。在杜威“教育就是成长”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生为本”的三大管理原则:在课程供应方面,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在小学阶段,将趣味性的游戏课程结合起来,在高年级阶段,进行项目式的教学,使知识的传输符合他们的认知韵律。在教学关系上,打破了传统的“权力本位”的格局,建立了“师生共治”的课堂,使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并参加自己的教学评估;在成长支援维度上,构建“一生一策”的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心理状况、社会成绩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动态的支撑。

二、基于学生发展的管理策略实践路径

(一)课程生态重构

1. 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

节气里的科学是某学校的校长牵头研发的,它把语文(节气诗词)、数学(物候数据统计)、科学(气候实验)、美术(节气插画)等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谷雨”一课,让同学们在做中学,在创造中学,在学习中,记录雨水的变化,写儿歌《谷雨谣》。

2. 弹性课程供给机制

实行“基础+扩展+定制”的三级课程结构:以基础课程为保证实现国家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开设了包括戏剧、编程在内的20多个选修课,为有特殊需要的同学提供了“注意力培养”和“社会技能讲习班”。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个性化教学的学生,其学习自信心和同伴关系满意度分别提高了41%和37%。。

(二)教学关系转型:从“权威主导”到“民主共生”

1. “小先生制”课堂改革

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实行“小先生”制。比如,在数学“统计和概率”单元,由高年级同学充当“小导师”,带着低年级同学进行校园生活垃圾调查,从调查问卷设计到资料收集,再到绘图,整个过程都是独立进行的。在“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下,92%的学生在知识运用和团队合作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评价体系构建

取消单项评量,实行“过程评+绩效评+增值评鉴”的立体评鉴。比如,在汉语“整本阅读”课程中,老师以阅读日记(过程)、辩论(成绩)、前后测试(增值)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实现了由“结果裁判”向“成长诊断”的转变。

(三)成长支持系统构建:从“统一管控”到“精准赋能”

1. “一生一策”成长档案

建立电子成长记录,包含学习成就、心理测量、社团参与等12个方面的资料。譬如,对于「社会退缩型」的学生,「沙盘疗法」、「话剧表现研讨会」等介入程式,会自动推送,并追踪其执行成效。通过对某学校的实际教学,发现干预后的学生积极沟通的次数提高了68%,焦虑程度降低了42%。

2.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

建立了“父母工作坊+社会实习基地+企业指导老师”的合作平台;如与科学博物馆联合开展小小工程师计划,同学们每个星期都要去博物馆做一些工作,比如桥梁设计,机器人编程等等;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职业导师”,进行“一日工程”专业实践。

三、实践成效与教育启示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立体化发展

在教学实践效果方面,实验组学生的多维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 PISA测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协作解决能力明显优于对照学校。在非认知性评价中,超过九成的学生在发展性思考和情绪调控上有突出的表现。同学所提出的校园无障碍改造计划,得到市府有关当局的肯定,显示出他们积极投身社区,并表现出浓厚的市民责任感。

(二)管理策略的范式革新

在办学改革的过程中,三个方面的转变与突破是分阶段进行的。学校的管理者由以往的经验模式转变为基于数据的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情绪等实时数据,对学校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学校的领导方式由传统的“校长中心”向“分散式”的方向发展,赋予年级组长和学科带头人的课程发展权力,并建立了三层协作的治理架构;学校在思想上突破了封闭式的界限,与大学、企业进行了跨界合作,建立了“AI+教育”、“STEAM+非遗”等多个学科,形成了一个开放、共荣的教育生态。

结论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校长管理战略,实质上就是“以小学为中心”的教育生态重建实践。它通过提供适宜的课程生态、民主的教学关系和精确的成长支持助力,使其由“管理学生”向“发展学生”的价值转变。未来,还需要对“AI校长助理”、“基于脑科学的学习诊断”等技术赋能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智慧化、人性化和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指向办学理念的校长课程领导力[J]. 林宇.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10)

[2]校长教学领导力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链式中介模型分析[J]. 郝以谱;黄旭中.当代教育论坛,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