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京津冀协调创新视阈下中学学段基础教育融合初探

作者

李亮 张炀 王琳

保定市第一中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保定市第三中学分校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教育领域的协同被列为“软性基础设施”的关键环节。《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0-05 年)》明确提出“推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而中学学段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期,其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直接影响人才的长远发展。保定作为京津冀中部核心功能区的节点城市,承担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辐射河北腹地的重要使命。保定一中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前身为“直隶省立第六中学”,百年名校),在三中分校作为优质初中(保定市首批义务教育特色学校)的协同中,形成了“初高衔接”的完整育人链条。

一、京津冀协调创新对中学基础教育融合的驱动逻辑

京津冀基础教育融合的本质,是通过跨区域资源整合破解“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校际发展水平差异大”等问题。对于保定而言,与北京、天津的教育协同既面临挑战(如师资水平、教研能力与京津存在梯度差),也迎来机遇(可借助京津的辐射效应提升本地教育质量)。具体到学科层面,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融合直接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历史作为人文核心学科,其融合则关乎学生家国情怀与区域文化认同的塑造。两校的实践表明,通过京津冀协同机制引入高端资源、共享教研成果,能够有效弥补本地教育的“短板”。

二、数学学科融合:从“知识传递”到“思维共育”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共建:对接京津课标,优化初高衔接

数学学科的初高衔接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难点。传统模式下,初中(如三中分校)侧重基础运算与几何直观,高中(如保定一中)则快速进入函数抽象与逻辑推理,导致部分学生因“思维断层”出现适应困难。在京津冀协同框架下,两校联合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学学科基地校)共同开发《初高中数学思维衔接课程》。该课程以“函数思想”“数学建模”为核心,将北京朝阳区“大单元教学”理念(强调知识的结构化关联)融入本地教材:例如,在初中“一次函数”教学中渗透高中“变量关系”的抽象思维,在“平面几何证明”中引入高中“逻辑推理”的严谨性要求。通过共享北京特级教师的教案设计(如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问题链导学”模式),两校教师共同打磨出 12 节衔接课例,使初中毕业生在进入高中前已初步具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共研:跨校教研破解教学难点

针对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实施难”“学生个性化辅导不足”等问题,两校与天津市南开中学数学组建立“京津冀初中 - 高中数学教研共同体”。每月开展一次线上联合教研,聚焦“几何直观与代数推理的平衡”“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地”等主题。例如,在“二次函数最值问题”的教学中,天津南开中学教师分享了“数形结合动态演示”的信息化教学经验(利用 GeoGebra 软件动态展示抛物线变化),保定一中教师结合本地学生特点补充了“分类讨论”的逻辑训练方法,三中分校教师则针对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生活情境导入”(如“矩形围栏最大面积问题”)。通过三轮磨课,最终形成“情境感知—直观演示—逻辑推导—分层练习”的四阶教学模型,使该知识点的学生掌握率从 72% 提升至 91% (据两校2022-2023 学年期末联考数据)。

三、历史学科融合:从“地域叙事”到“国家认同”的价值引领

(一)资源共享:挖掘京津冀历史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历史学科的融合更强调文化认同的培育。京津冀地区同属“燕赵文化圈”,又因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关联(如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与北京的故宫同为封建统治中枢的组成部分)。两校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合作,开发《京津冀历史文化专题课程》,将北京(政治中心)、天津(近代开放窗口)、保定(直隶首府)的历史脉络串联。例如,在“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单元中,引入北京“戊戌变法遗址”、天津“大沽口炮台”、保定“莲池书院(清末新式教育发源地之一)”的对比案例,引导学生从“地域视角”理解国家整体变革的复杂性。同时,共享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行走的思政课”资源(如实地考察文物古迹的教学设计),两校组织学生开展“京津冀红色足迹寻访”活动(包括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等),通过跨区域的实地体验深化对“近代救亡图存”“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认知。

(二)教学共研:跨学段衔接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长期的思维训练。两校针对初中(三中分校)重“史实记忆”、高中(保定一中)重“史论结合”的特点,联合开发《历史思维进阶手册》。例如,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中,初中阶段通过“表格对比”梳理秦汉至明清的中央集权演变(如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军机处),高中阶段则引导学生分析“制度变迁背后的经济基础与阶级矛盾”(如科举制与小农经济的关系)。两校教师共同设计“史料包”(包含北京故宫档案馆的奏折复印件、天津海关历史文献、保定直隶总督署碑刻拓片等),通过“初中生提取关键信息—高中生解读史料背后的逻辑”的分层任务,实现思维能力的梯度提升。2022 年河北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比中,三中分校教师执教的《从保定军校看近代军事教育转型》一课,因巧妙融合京津冀军事史资源(关联北京陆军军官学校、天津北洋水师学堂)获得一等奖,充分体现了融合教学的成效。

四、不足与反思

当前融合仍存在不足:一是协同深度有待加强(如跨学科融合较少,数学与历史的关联教学尚未充分展开);二是资源均衡性需提升(京津优质资源的辐射存在“碎片化”现象);三是评价机制尚未完善(缺乏对融合教学效果的长期追踪)。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学科 + 项目”的融合模式(如“京津冀生态环境变迁中的数学建模与历史考证”),并依托数字化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常态化资源共享机制。

在京津冀协调创新的宏观战略下,中学学段基础教育的学科融合是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微观抓手。不仅提升了本地教育质量,更培养了学生的跨区域视野与核心素养。这一实践为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提供了“从理念到行动”的可行路径,也为全国其他区域的校际融合提供了参考样本。

参考文献:

[1]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Z]. 北京市教委 ,

2022.

[2] 王晓燕. 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5): 45-50.

[3] . 初高中衔接课程开发报告[R]. 2024.

[4] 保定市第三中学分校. 历史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案例集[C]. 2024.

此文系2025 年保定市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第一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项目编号:2540ZZ007课题项目名称:京津冀协调创新视阈下中学学段基础教育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