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
张改龙
漳县大草滩中学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跨学科主题学习也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内容。本人以2024年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为研究对象,探究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空观念素养、历史解释素养、家国情怀素养、综合实践素养等历史学习核心素养,探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整合资源少、教学目标不明确、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具体实施途径,教学目标、整合资源、评价方式等,实现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教育的目的,为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
引言: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通过明确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构建多元整合的资源体系、创新问题驱动的学习模式、完善发展性评价机制,可有效打破学科壁垒,让历史教学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生长的沃土。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转型研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历史学科要面向核心素养,学生多层次、跨学科操作,形成正确的史观、价值观。2024 版统编教材更加突出了“主题学习”、“学科融合”,七年级上册“早期国家与社会变动”涉及到了地理、文学、科技等,形成了跨学科学习框架。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必要性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文科大杂烩,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有,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让学生围绕一个历史事件,把好多门学科的知识放在一起,变成一个整体,例如,在探究“丝绸之路”主题时,学生需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交通路线,通过文学作品理解文化交流,借助科技史探讨技术传播,从而深化对历史事件的多维理解,研究丝绸之路用地理知识研究交通路线,用文学作品感受文化交流,看科技史了解技术传播,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事件,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能给学生带来新想法。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实问题
(一) 教学目标模糊,学科融合流于形式
一部分教师搞跨学科教学设计,也不一定是为了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他们认为跨学科学习就是“学科拼盘”,学习目标没有对接核心素养,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点拼凑在一起,学习活动被肢解得七零八落。例如在“宋元科技与文化”的教学中,教师随便加一点科技史的内容,但内容跟当时的历史没关系,所以学生无法将科技发展和时代变化相关联。
(二)教学资源整合不足,实践条件受限
教学资源与实践条件融合欠缺
一是资源有限。跨学科教学资源有限,教材配套资源按学科分,教师需自创跨学科案例,有些学校无多媒体设备、实验工具等硬件,例如,在“古代水利工程”主题中,不能做“古代水利工程”主题学习,学生无法虚拟仿真感受都江堰结构原理。二是开发能力弱。跨学科教学需教师掌握多学科知识、整合资源,调查表明,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认为“没做过跨学科学案设计”,整合科学史、艺术史等资源难。。
(三)评价体系单一,忽视过程性素养
评价体系单一,忽视过程性素养培养
现在的方式是知识记忆、 标准考试,不能评价学生跨学科能力。例如,在“百家争鸣”主题活动,小组合作完成思想流派对比报告,传统笔试不能评价学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郑和下西洋”跨学科项目,学生绘制航海路线图(地理)、分析船只结构(科学)、撰写外交文书(语文)等能力,不能用传统笔试评价,要建立过程性评价、项目成果表现、跨学科协作表现等评价体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策略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需围绕教学目标、资源整合与评价体系展开系统性设计,强调学科融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结合教材,其实践路径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围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个圆心转,跨学科能力培养在里面,在学习七年级“原始农耕生活”这个单元中,老师带着学生从考古文物图片(史料实证)开始,联系地理知识想一想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怎么样影响农耕文明发展(时空观念),安排一些模拟实验比一比不同耕作方式效率高低(实践创新),这些目标不仅盯着历史知识本身,还要看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自己也得把学习路径理清楚,等到八年级“近代化探索”这个单元,用物理学科来分析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工作原理,用语文学科来体会《少年中国说》的文学价值,最后让学生对历史变革有全方位的认识。
(二)教学资源整合是跨学科学习的支撑,教师要充分用好统编版教材的跨学科链接点,七年级“青铜器与商周文明”单元可以联系艺术学科,研究青铜纹饰的美学特点,借助VR再现历史场景,利用3D模型展示大运河水利工程的构造,感受古代的科技智慧,校内校外合作不可少,联系博物馆,开展“隋唐大运河”主题研学,带学生去现场参观水利遗址,联系地理、工程、文学等学科,探究运河建造的原因、技术、文化意义,让学生置身其中。
(三)评价体系的形成冲破传统形式,关注学生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百家争鸣”主题活动期间,教师会用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查阅文献的笔记,小组讨论视频,评判学生搜集信息,合作情况,采用角色扮演,辩论赛形式,模仿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辩论,评判学生的史学诠释水平,逻辑思维能力,评判标准包含知识应用,更新思维,团队合作等等,就“郑和下西洋”这个项目而言,评判学生素养发展到何种地步,航海路线图规划是否合理,外交谈判有没有逻辑,文化影响剖析是否深入等等。
通过以上策略,可以让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学科界限,以历史为主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都会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策略,联系教材、校内外资源等,形成动态优化的教学方式,达到历史教育的育人目标。
总结: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厘清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搭建多元整合的资源体系,创设问题驱动的学习情境,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打破学科壁垒,让历史教学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生长的沃土。面对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环境,初中历史教师要有更开阔的眼界,更有创造性的实践,让跨学科主题学习从理念走向现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张华. 跨学科教育:理念、设计与实践[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