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发散学生思维

作者

程远 程艳欧

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铁路小学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解决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应用策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模式,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文阐明了如何指导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发展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本文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求,从而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解决策略;发散思维;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如何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呢?

一、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土壤。教师应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营造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惧犯错。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权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还记得几年前初次接触分享式教学,分享式教学的组成单元是“问题——思考——分享”,这不恰恰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吗?因此,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小有成效。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上四单元《梯形的面积》一课时,由于有了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就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学,自学时不仅仅学习数学书上已呈现的知识,更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你还有其它的想法吗?从而引发借助已学知识,发散思维;同时,也可以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或者开展主题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由此,产生多种解题方法,从而发散学生思维能力。

二、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利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引入情境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融入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更容易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拓展思维的广度。

三、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思考问题,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

例如三年级时可以设计如下习题:

1.一个数加40,减68,乘10,除以9,得260,求这个数。

2.妈妈去银行取款,第一次取了存款的一半还多15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这时存款还剩下185元,妈妈原有存款多少元?

此类习题解题中,当正面求解困难时,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四、应用“一题多变”策略,发散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一题多变策略研究旨在通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以及问题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变通性。这种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将难题改编成多变题目,鼓励学生自己改变题目中的条件或结论,以及对例题和习题进行变式训练。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六年级学习完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可以设计习题:

1、圆半径为3厘米,则圆的周长为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周长是18.84厘米,则圆的半径为多少?面积是多少?

3、圆的面积是18.84平方厘米,则圆的半径为多少,圆的周长为多少?

五、鼓励独创,一题多解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发散学生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明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JJ.数学教育,2020,(5)

[2] 杨柳 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DJ.基础教育。2019,6:78-85

第一作者简介:程远(1977.5—),女,汉族,吉林省梨树县,辽宁阜新市海州区铁路

小学,高级教师,在职研究生学历,专业:中文,研究方向:学校管理。

第二作者简介:程艳欧(1976.3—),女,汉族,辽宁阜新人,海州区铁路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专业:小学师资教育,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