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陈鹤琴“儿童自治”理念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周楚楚

苏州工业园区星慧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前言:

陈鹤琴是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认为“儿童是独特的、发展的、应受尊重的人”。由此儿童观,在实际幼教中演化出了“儿童自治”理念。伴着学前教育改革逐步深化,以幼儿为主体、推动幼儿全方位发展成幼儿园教育核心指引,“儿童自治”理念作为贴合这一导向的主要教育观念,着重把幼儿视作有独立意识以及自主能力的个体。经由赋予幼儿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权力,能够增进其自我治理、自我约束和社交互动能力。探索“儿童自治”理念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实践措施,在拓展学前教育管理理论、推动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方面意义重大。

一、陈鹤琴“儿童自治”理念概述

“儿童自治”理念源于陈鹤琴对幼儿主体性的尊重,其核心是承认幼儿具备独立思索与付诸行动的意愿,主张在契合幼儿年龄特质的状态下,授予他们自主料理班级事务、参与定夺的权限,该理念并非要求幼儿全然脱离教师的指引,而是强调教师要由“管理者”过渡为“支持者”,依靠搭建相宜的平台,助力幼儿在实践时学会自我把控、积极合作与责任担当[1]。

陈鹤琴提出,要“重视儿童心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3-6 岁小孩正值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自治”赋予他们表述想法、履行选择的时机,如自主规划活动顺序、化解同伴之间的矛盾,能极大促进其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拓展。此理念聚焦于“过程性成长”,允许幼儿在尝试期间出错,借助复盘梳理以积累经验,最终完成由“被动服从”到“主动统管”的过渡,为其终身学习与社会适应铺就道路。

二、陈鹤琴“儿童自治”理念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 “可自主决策” 的环境区域

幼儿日常活动依托于环境这一关键载体,当环境存有自主抉择的机会时,幼儿借助与环境的互动可自然孕育自治意识。恰当的环境调整能降低幼儿参与自治的门槛,促使其于特定情景体会决策的真谛。

班级公共场所划分出“决策公示区”,准备磁性白板、彩色便利贴。例如,班级的每日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把滑滑梯、沙池、集体游戏画成简单的图画,贴到白板上,为每个幼儿领取一张便签纸,将便利贴黏于所选的选项下方。由当日幼儿轮流担任的“统计员”,统计每个选项下方便利贴的数量,教师辅助用数字做标记,次日活动内容选定是最终数量最多的选项。而后“统计员”在公示区记录结果,并用图画代替文字呈现[2]。

教师还可以在活动区域设立“材料自主取用站点”,各区域材料架依照“基础材料”与“拓展材料”进行分类陈列,基础材料(如积木、彩纸)维持充足的物资供给,拓展材料(诸如特殊形状积木、亮片贴纸等物品)设置“取用登记本”,幼儿须借助绘制的图画记录取用材料的名称与数量,归还情况。并在班级内部设置“材料管理员”,负责检查登记本画勾确认,以此实现班级内部的“自治”。

(二)构建 “幼儿主导” 的规则生成机制

若幼儿参与规则的创制工作,更利于他们理解且信守。以往由教师拟定的规则多带有强制属性,而幼儿主导生成的规则会让他们从内心由衷认同规则的意义,并主动地维护规则。

当班级中出现如玩具散落一地、等待期间吵闹的共性问题,教师发起“规则研讨探讨”,以玩具整理为例,教师起初拍摄玩具四处散落场景的照片,在会议开展时呈现,鼓励幼儿观察并研究 “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麻烦后果”,紧接着分发绘画纸张与彩色蜡笔,指导幼儿分组画出“整理玩具的方法”。各小组完成后,按序轮流展示画作,教师把每组的想法以文字形式留存,如“玩具需回到原本的盒子”“大积木放底层位置,小积木放上层”。完成所有想法的收集后,教师把重复或相近内容整合,整合为“玩具整理规则雏形”,以图文彼此映衬的方式打印成文档。将初稿贴在班级规则的墙面上,给予 3 天的试行周期;试行期当中,幼儿一旦发现问题,可采用“问题信箱”(装饰漂亮的盒子,幼儿可投放写有问题详情的纸条作反馈)。试行后,教师可以再次发起研讨会,依照反馈意见修改相关规则,规则最终明确后由幼儿签字(可用印章来替代)后再正式予以张贴。此阶段教师需拟定“规则执行检查清单”,把各条规则和相应检查项一一列出,实行幼儿轮流担当“规则监督员”制度,每天用别样颜色笔在表上对规则执行情形做记号,红色说明规则未达成执行要求,绿色体现规则已达成目标。

(三)开展 “幼儿自治” 的日常事务管理

日常事务是幼儿园班级生活的关键部分,让幼儿参与到日常事务里能让他们理解自己是班级成员。在事务完成进程里培养起责任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此乃自治能力在实际生活内的具体施展运用。

教师可以将班级日常事务剖析为 12 项明确的工作任务,囊括“晨间开展点名”“分发各类餐点”“规整毛巾物品”“检查饮水桶里的水量”“午睡时段开关灯操作”“离园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等。教师结合日常事务可以给各个任务设计相匹配的标识牌,如“点名员”标识牌采用小喇叭图案。做出“任务认领板”,板上被分割成12 个小格,每项任务及标识牌与各格子一一对应。

每周一早晨幼儿可抉择自己要承担的任务,将对应标识牌取下,而后贴在自己名字旁边,名字已由教师提前写好贴在认领板一侧,任务开展的阶段中,教师为各个任务筹备“操作指南图”。以“分发餐点”指南图为例,依次展示“从消毒柜中取出餐具”“按座位顺序进行摆放”“检查各个位置有无餐具”等流程,张贴在餐点区的邻近处。每一日离园的前夕,预留十分钟作为“任务总结时间”,各任务承担者面向全班呈现自身工作成果,就如“整理毛巾员”呈现毛巾是否按色泽整齐挂摆,其他小伙伴可举手表达建议,就任务完成质量较高的承担者而言,教师赋予一枚“自治小勋章”作为奖励,攒够三枚勋章可换得一次充当“班级小助手”的机会,辅助教师筹备一场小型活动。

结束语:

本文对陈鹤琴“儿童自治”理念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实践进行系统性剖析后,提出创设“可自主决策”的环境区域、构建“幼儿主导”的规则生成机制、开展“幼儿自治”的日常事务管理等措施,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让幼儿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相关人员未来应不断革故鼎新,积极探索陈鹤琴所提出的观点和方法,设计更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的自治实践方式,以契合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婳 . 基于陶行知“学生自治”思想的班级儿童议事 [J]. 好家长 ,2025,(25):79.

[2] 张晓晶 . 让儿童在自治中成长 [J]. 新班主任 ,202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