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生活化教学在“生态系统”章节中的渗透研究

作者

魏应兵

南京市江宁区陆郎初级中学 211163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生活化教学理念受重视日益凸显。文章以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章节作研究对象,对生活化教学于该章节的渗透策略深入分析,提出包含生活化导入、情境式教学、探究性实践及生活化评价这四个维度的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学生对生态系统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培养其生态保护意识以实现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并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生态系统;教学渗透

引言: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让抽象的生态系统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成为生物教学的重要课题,传统教学方式因过于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学生生活体验,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且知识运用能力欠缺,而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到生态系统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助其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对提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一、生活化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阶段,教师可利用生活化的素材引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通过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如观察家中盆栽的生长变化、分享居住小区内动植物的互动等,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1]。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生态系统这一章节开始学习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家中盆栽的生长变化进行观察,还可让学生分享居住小区内动植物的相关情况。教师能够进行这样的提问:“同学们,你们家里或者小区里所种的植物都有哪些呢?这些植物在近期的生长状况又是怎样的呢?你们是否观察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呀?”学生们可能会回答:“我家的绿萝最近长了很多新叶子,看起来很健康。”“我发现小区的草坪上有很多蒲公英,旁边还经常有蜜蜂飞来飞去,可能是在采蜜。”教师在听完学生分享后,可进一步引导其思考“植物、昆虫等生物间可能存在何种关系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有何相互影响”,由此引出要学习的生态系统概念。教师借助这样的生活化导入,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为理解生态系统抽象概念打下直观基础。

二、情境式教学,贴近生活实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能将生态系统抽象概念与具体生活场景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理解其内涵和特点的教学情境。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学生熟悉的如公园、农田、湖泊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环境因素并探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2]。

例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一张农田生态系统的图片,以此引导学生对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加以分析。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图中有哪些动物呢?它们又可能充当着何种角色?”学生可能回答:“在图里存在着蚯蚓、鼠类、麻雀等等动物,其中蚯蚓或许承担着分解死亡植物的任务,鼠类大概是以植物的种子作为食物来源,而麻雀则有可能对昆虫和鼠类展开捕食行为。”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非生物因素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可能会如何影响其中的生物?”学生们可能会回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肥沃的土壤可以为作物提供必要的营养。”通过这样的情境式教学,可实现学生将生态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进而加深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三、探究性实践,亲身体验生态

课后作为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的重要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以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奥妙,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生态调查,通过观察和记录校园内不同区域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来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改善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议。

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探究性实践活动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组负责调查校园内草坪、灌木丛、池塘等不同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而学生需通过现场观察、拍照、查阅资料等方式来识别并记录植物、昆虫、鸟类等各种生物。调查结束后的各小组返回教室,先是汇总数据,进而绘制校园生物多样性分布图,随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差异及其原因。例如,学生可能发现灌木丛中鸟类种类较草坪更为丰富这一情况,其原因或许在于灌木丛能提供更多栖息地及食物来源。另外,学生们还可对人类活动给校园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如频繁修剪便可能致使某些昆虫栖息地遭到破坏之类。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改善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议,如在草坪周围种植更多的乡土植物,减少农药的使用等。

四、生活化评价,关注全面发展

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应采用生活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评价内容涵盖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理解程度、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生态问题能力以及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方面意识与行为等,且评价方式可多样化,如组织学生开展生态知识竞赛、分享生活中生态实践经验等以全面考查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生态文明在我身边”的主题评价活动,首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关于生活中生态实践的案例分享,其内容可涉及节约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展示。在评价活动中,学生轮流分享自己案例以便其他同学可提问或评论,教师依据学生所分享内容来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例如,一位学生分享了他如何利用厨余制作堆肥,从而减少厨余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提问:“在堆肥的过程中,哪些生物起到了分解者的作用?这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何意义?”通过这样的问答互动,对于学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生活中应用生态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均能得以考察和了解。最后,以学生的表现为依据,教师给予综合评价及个性化建议,助力其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多维度实现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系统章节渗透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显示,以生活化导入激发兴趣、情境式教学深化理解、探究性实践亲身体验、生活化评价促进发展等举措为依托,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达成培养学生生态意识与实践能力之目的。未来应进一步对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探索,构建更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以推动生态教育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这一情况的达成。

参考文献:

[1]何永财.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4,(36):70-72.

[2]袁鸿.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4,(18):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