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牦牛养殖技术及注意事项
索朗德吉
西藏日喀则市萨嘎县拉藏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858600
引言
高原畜牧业现代化为经济发展增速做出贡献,科学化养殖技术成为提升牦牛产业效益的关键。研究人员可建立养殖档案实现标准化管理,合理补饲精料与添加矿物质使牦牛繁殖与育肥效率极大提高,保障健康与养殖效益。科学化养殖技术的推广对维护西藏草场生态、提升产业效能至关重要。
1 养殖环境与场地选择
牦牛具有高海拔、低温环境适应能力,作为青藏高原优质畜种引起人们的关注。冬季牧场则应选择交通方便、海拔较低且能有效避风雪的地带,夏季牧场优先挑选降水量丰富、海拔较高的位置。养殖选址应遵循地势平坦、水源充足、避风向阳的原则。牛舍建造方面,可采用单列式或双坡式结构的屋顶,保温材料选用塑料暖棚、彩钢等;墙体一般选用砖混或轻钢结构,确保牛舍具备良好的保温、防水及耐火性能。舍内布局应充分满足采光与通风需求,认真执行定期清洁消毒制度,配备完善的饲槽、饮水设施,减少不良环境中滋生出来的病原微生物,推动牧场可持续发展。
2 饲养管理技术
牦牛分群养殖时,按性别、年龄、生理阶段组群,防止混群影响整体发育,每群规模以 80 至 100 头为宜。为充分发挥草场有利作用,实行牧地轮换使用,防止牦牛过多践踏草地。夏秋季实行早出牧、晚归牧,延长放牧时间至 12 小时以上;冬春季应保证10 小时以上放牧时间,应晚出牧、早归牧。出牧路线遵循由低向高、由差草向好草推进的原则,提升饲养效率。冬春季归牧后需补饲青干草和精料补充料,妊娠后期育肥牛每日补饲 1.5~2.0 千克,母牛每日补饲 0.8~1.0 千克。饮水条件严格按照行业准则,冬季水温保持在 10~20∘C ,消毒饮水设备应按时清洁。配种季节为 6~10 月,可采用自然交配或人工辅助配种,公母比例控制在
种公牛管理方面,非配种期需单独放牧,阻止近亲交配,配种期补饲生鸡蛋、胡萝卜以增强体质。妊娠前期母牛选择优质草场,减少长距离迁徙,实行早出牧晚归牧;妊娠后期放牧区域由远到近调整,增强平常营养供给。犊牛应在 7 日内吃完初乳,哺乳期母牛需补饲精料,确保2 周龄开始接触牧草采食,6 月龄时开展断乳分群管理。例如,某牧场分区饲养母牦牛、公牦牛,在繁殖季节采取人工授精与自然交配相结合的方式,令优良种质繁育出来。
3 疫病防控与健康管理
其一,防疫与消毒。制定免疫程序是一项合理途径,确保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及时性。针对牛群,定期接种口蹄疫疫苗、炭疽芽胞苗等关键疫苗。按时接种炭疽芽胞苗的牛群,炭疽发病率可降低 90% 以上;接种口蹄疫疫苗后,疫情发作风险大幅下降,牛群对口蹄疫病毒的抵抗力显著增强。牛舍每周至少开展 2 次全面清扫,清除粪便、杂物等,定期开展全面消毒,为牦牛营造舒适、卫生的生长环境。食槽、水槽及各类用具每日需清洗干净,避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滋生,防止饲料残渣和污垢积聚。定期对牛舍实行全面消毒,可使用0.5%的过氧乙酸溶液、 2%-3% 的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剂,每 15-20 天消毒一次,防止疫情扩散,有效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其二,驱虫与治疗。针对常见的肝片吸虫、线虫等寄生虫,可使用肝蛭尽、复方阿维菌素等驱虫药物,驱虫方案在春秋季节各实行一次。定期驱虫使牛群因寄生虫感染导致的生长受阻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提高饲料转化率。例如,某养殖场在实施春秋驱虫计划后,牛养殖周期缩短 11-15 天,平均日增重提高了 16% 。养殖户若发现病牛,为降低疫病传播风险,隔离治疗是不能缺少的环节。对于病死牛,必须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规范实行处理,如深埋、焚烧等,避免病原体传播到环境中,引发更大范围的疫情,治愈后的牛需经兽医检查确认健康后,才能归群。
4 育肥技术
其一,育肥前准备。犊牛出生后一般 3-4 月龄可开始断乳,促使消化系统发育、适应固体饲料。断乳时逐步减少母子接触时间,应循序渐进,增加优质干草与精料喂量,助犊牛过渡到独立采食,为避免竞争打斗影响生长,按性别、体重、品种等合理分群,避免日粮浪费。公犊牛在 2-3 月龄去势,此时恢复力强、风险低,去势后肉质鲜嫩、脂肪分布均匀,性情温顺易管理,育肥时生长速度与饲料转化率提升,显著缩短养殖周期并提升产品品质。育肥前选用广谱驱虫药清除体内外寄生虫,驱虫工作应全方位开展,并按品种纯度、健康状态、体型结构等筛选优质牛作为育肥对象。其二,育肥方法。7-9 月是强度放牧育肥黄金期,这时牧草旺盛、营养丰富。此时把育肥牛赶至草场自由采食,结合补饲精料,保障较好的发育状态,搭配矿物质舔砖补充营养元素。该模式利用天然草料降成本,放牧运动增强体质、改善肉质。牛出栏前 90 天实施短期育肥,使原有体重基础有效增加,确保育肥过程顺利开展。按市场情况,300 公斤体重以上,能够出栏。短期育肥期需增精料至每日 3-4 公斤,创造舒适的氛围,加强营养供给,适当添加促生长添加剂。例如,某地推广半舍饲模式,家庭牧场建设项目有效落实,科学实施牦牛短期育肥,出栏前集中育肥约3 个月,每头牦牛平均增重可达 50 斤左右,实现净增收高达 2000 元。该地示范园借助科学养殖、高效繁育等技术手段,饲养周期明显缩短了 3 至 4 年,让牦牛日增重约 750 克。
5 注意事项
合理规划放牧强度是管理人员的日常关键工作任务之一,杜绝超载过牧以防止草场退化。定居点与牧场距离超过 2 公里,应及时搬迁,保障草场生态可持续性,并减少牦牛往返消耗。舍饲育肥初期,可在饲草中添加抗应激药物并撒布长草,帮助牦牛逐步适应环境变化,随后再过渡至 TMR 全混合日粮,能提升体重与肉质,以此减少因环境改变引发的应激反应。实际操作中,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实现精细化、标准化养殖,详细记录牦牛详细信息及疫病防治措施等信息,使全程可追溯管理不断完善。养殖废弃物不断使处理方式获得改善,确保废弃物排放符合行业标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环保发展理念,实现牧区良性发展。
结语
西藏牦牛养殖应保障高原生态脆弱性及产业增效需求,利用一系列高科技管理手段、疾病防治措施,避免传统养殖低效的弊端,可缩短周期、降低成本。工作人员需完善数字化生产记录、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加强草场生态监测与修复,推动西藏牦牛养殖产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索朗扎西, 索朗, 洛桑扎西, 等. 西藏牦牛高效养殖关键技术要点[J].中兽医学杂志 ,2022(02):94-96.
[2] 洛 松 卓 嘎 . 西 藏 牦 牛 改 良 技 术 推 广 问 题 与 对 策 [J]. 畜 禽业 ,2021,32(10):100-101.
[3] 嘎 嘎 . 浅 谈 高 原 牦 牛 高 效 养 殖 关 键 技 术 要 点 [J]. 畜 牧 业 环境 ,2020(05):46.
[4] 旦增白姆 . 西藏牦牛高效养殖关键技术要点 [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