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体育文化有效赋能马拉松运动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王俊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省达州市635000
摘要:运用实地调研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红色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并梳理了其历史脉络及价值体现,深入探究红色体育文化有效赋能马拉松运动的价值及路径,通过多个案例揭示红色体育文化与马拉松运动的契合机制,并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为体育赛事注入红色文化基因,打造出“红色体育+”的融合发展路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提出多项赋能策略,增强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影响力,实现红色文体旅的协同发展,为体育文化创新和革命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红色体育文化;马拉松运动; 价值;赋能路径
引言:在十四五国家体育发展规划“强化体育领域思想引领,促进体育文化健康繁荣发展”的背景下, 提出赓续红色血脉,发扬体育精神 ,以“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马拉松等群众基础较好的项目为突破口,把如何通过红色体育文化赋能现代体育赛事作为重要议题。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马拉松这项大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强的体育项目中,既能够国家弘扬革命精神的战略需求,也契合地方文旅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结合马拉松运动的实际案例,通过对红色体育文化与马拉松运动的契合机制进行分析,揭示其在增强国家认同、促进社会融合、激发经济活力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为新时代体育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一)红色体育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1. 红色体育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红色体育文化是以革命实践为根基,政治教育为内核,逐渐发展起来的特殊文化形态 。学界普遍认为红色体育文化的萌芽可追溯至新文化运动时期,成熟于延安体育模式阶段(1935-1948),在当代(1949后)发展为具有政治属性和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本。
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三重结构性特征:
·革命政治性:建构以“强身健体,服务革命”为核心目标的新意识形态,体现在红色体育运动的军事化,强调通过体育运动来提高革命军人的身体素质、增强战斗能力
·教育普及性:基于革命实践,通过提出“体育为人民服务”“运动要经常”等口号,及制定《各种赤色体育规则》《体育节(九月九日)举行办法要点《延安体育会建议各机关学校加强体育》等,促进文化教育普及,成为党开展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传创融通性:在传承革命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融会贯通,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创新。
2. 红色体育文化的价值及影响
红色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呈现出多维度的辐射效应。
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增强国家认同感、传承集体记忆、促进社会融合来实现文化赋能。
实证显示,根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说明民众的政治认同感高;上海“复兴之路”接力赛依托线性历史空间的亲身体验,实现参赛群体(教师、工人、白领等)对历史认知的准确率有着明显提高,对传承具有积极意义;各参赛群体在此过程中,互动紧密,活跃度高,间接加速社会融合,减少社会隔阂的产生。
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与体育融合发展的体育文化产物,在不同领域也有其现实意义。
社会领域:红色体育文化有着发展群众体育赛事、增强社会凝聚力、加速文旅经济融合的意义,在社会发展中将其创新,打破传统体育模式,通过对革命历史的沉浸式体验,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尤其是在国内马拉松赛事爆发式增长,以及赛事下沉三、四线城市的现状下,如无锡马拉松的举办,吸引全国各地爱好者和游客参与,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产业产生经济效益,并通过在路线中设计宣传活动,宣传当地旅游资源,加速了文旅经济的融合发展。
体育领域: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根基、竞技体育精神的内核动力、新型国际交往的柔性力量,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继承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的精神内涵;中国女排精神、苏炳添突破极限等是竞技精神的动力来源;“乒乓外交”事件、中俄冰雪嘉年华等为国际交往和文明互鉴架起桥梁。
3.红色体育文化的实际价值体现
政治价值
红色体育文化蕴含着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砥砺前行的革命精神,展现出英勇无畏、自强不息的品格,通过体育锻炼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进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为国家发展提供思想支撑。
教育价值
红色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其核心价值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例如,《红色体育融入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注重挖掘红色体育精神育人价值,创新融入形式,构建以“思政+体育”的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达到教育的目的。
经济价值
地方特色红色资源充分转化为旅游资源,如“红色文化+体育+旅游”的旅游模式,充分发挥体育赛事活动与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打造出新的运动生活方式,形成以举办体育赛事为平台,推动体育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流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传创价值
红色体育文化有传承革命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近年来,各地开展红色体育活动,如贵州红山水越野挑战赛、中国·米脂“美丽乡村”首届红色山地马拉松公开赛、“复兴之路,薪火驿传”百公里接力赛等,这些活动以体育为载体,既在弘扬长征精神、中华体育精神,也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通过亲身参与活动,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红色体育精神,进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创新和发扬。
(二)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马拉松运动的意义
1. 红色体育文化成果融合马拉松运动的实际案例
以下是关于红色体育文化成果融合马拉松运动的多种模式的实际案例。
教育导向型-以上海“复兴之路-薪火驿传”接力赛为例
此赛事强调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核心,以“追寻中共一大足迹,喜迎建党一百周年”为主题,以“百年传承,启跑新程”为口号,紧密贴合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通过团队接力的形式将赛事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革命的重要历史节点,象征着“薪火传承”,同时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体育比赛有机结合,以体育独有的表现形式,将赛事转化为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体育课堂”,并推动长三角体育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对展示红色历史文化极具教育意义和文化传承价值。
经济驱动型-以“井冈山马拉松”为例
井冈山马拉松的成功举办,把体育竞技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其鲜明的精神标识,将红色精神底蕴融入赛事宣传设计和城市品牌建设中,如设置沉浸式情景剧、赛道沿途设置表演区等,提升赛事吸引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文旅融合型-江西于都红色半程马拉松
江西于都红色半程马拉松以赛事为引擎,激活红色旅游消费市场,政府部门推出景区景点免门票,发放“红色消费券”等的政策,包括文创产品展销,当地美食,红色剧目等,带动当地农产品增销和产业链的延伸。
纪念性赛事-广安国际马拉松
四川广安国际红色马拉松赛是中国首个以“红色”为主题的国际马拉松赛事,自2016年起每年举办,旨在通过体育赛事传播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传播中国梦的价值,打造出中国红色马拉松的国际化标杆。赛道途经邓小平故居、改革开放纪念馆、设置“春天的故事”音乐加油站等,赛事奖牌设计首创以生肖元素为主题,集齐12年奖牌可拼成广安市思源广场形状,极具收藏价值。凭借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和国际化视野,广安红色马拉松赛已成为国内马拉松领域的“金牌赛事”,并入选“世界田联标牌”赛事体系,成为传播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
红色体育文化和马拉松运动的契合点
在理论层面,实现教育价值与精神同构,其主要依托红色体育资源的教育价值,将其作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将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马拉松运动,培养时代新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与马拉松运动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精神,形成了苦难叙事与身体实践的意义同构。比如,马拉松的极限挑战赛与红色体育中的逆境对抗、抗争,都指向人类对超越极限的追求,同时,也让马拉松这项运动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在实践层面,将文化传承与经济融合发展红色体育文化与马拉松运动的融合,在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形成了一个转化的链条,这就是体育文化与马拉松长跑坚持模拟革命毅力、完赛成就感强化政治文化认同,通过赛道场景激活历史记忆。既能改善心血管健康,又能释放心理压力,保护和调节心理健康,马拉松运动对参与者的身心健康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将体育赛事与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作为马拉松运动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红色体育旅游。 丰富了旅游产品千姿百态,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动力。加之红色体育项目的实践传承,如“复兴之路,薪火驿传”百公里接力赛等,使参赛者从中汲取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增强了赛事的文化价值和独特性,同时也为参加者提供了一个实现红色旅游资源与体育元素的深度融合,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而进行的深刻文化体验。
红色体育文化融合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影响
红色体育文化与马拉松运动相结合的社会影响,在社会层面正在引发积极而深远的变革,特别是在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
对红色体育文化的蔓延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作为一项具有大众参与性的活动,马拉松运动为红色体育文化传播提供了交流平台。在赛事筹备过程中,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将红色故事、革命精神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在参与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自豪感。然而这种文化继承,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已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大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成为一种心灵上的动力。
红色体育文化与马拉松运动结合,为全民健身注入了新的活力。
红色体育文化的融入马拉松运动,不再仅仅是身体上的运动,而成为一种心灵上的洗礼,成为精神与心理的锻炼平台,进而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的热情,促进全民健身工作的优质开展,也给实施卫生中国战略以强有力的后盾。
从基建方面来讲,两者结合,促使各个地方的相关设施加大投资力度。
众多革命圣地和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丰沛的地区相继建成,既增强全民健身方便性又作为红色文艺文化传播重要载体、马拉松赛路等设施。红色文化与体育运动通过建设和完善这些设施而达到纵横两方的深层融合,从而为二者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激活了当地产业发展潜力,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
开发当地红色体育旅游资源,通过举办红色马拉松赛事,红色体育研学活动等,既满足了游客多样化消费需求,又丰富旅游市场供给。这种方式带动了如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且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三)红色体育文化有效赋能马拉松运动的路径研究
红色体育文化赋能马拉松运动的实践策略
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实现红色精神的具象化
如2024年江西举办的红色体育大会设置了瑞金、于都两个会场,红色运动会、红色体育文化展、红色体育文化研讨会、 冠军进校园等多项精彩活动,不但推动了红色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了中华体育精神发扬光大,而且为新时代新征程体育强国建设凝心聚气、赋能蓄力。
打造文旅体商农融合平台,激活经济发展潜力
以达州马拉松为例,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利用体育平台推广巴蜀文明和红军文化,在赛事福利中,为选手准备了文旅大礼包,举办达州美食,特色餐饮和农特产品的展览会,以赛事为引,打造文、旅、商、体、农全面融合平台,进而刺激消费,激活经济潜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合理应用科技手段为赛事组织服务助力
以北京马拉松为例,该赛事利用虚拟赛事活动仿真系统,为赛事筹备工作提供三维还原、赛事运营设计规划服务赛事,为赛事提供赛事预演方案,加强了各部门协调效率,节省成本,并保障赛事质量。
加强创新的力度,推动红色赛事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多个赛事增设"红色加油站",在赛道旁设置历史知识问答互动点,答对者可获取功能饮料或纪念徽章。实践表明,红色体育文化与马拉松运动的结合,不仅创新了革命传统教育方式,更形成了"体育搭台、文化唱戏、经济受益"的良性循环。也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不断挖掘红色资源,优化活动设计,拓展传播渠道,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动能。
红色体育文化赋能马拉松运动的路径优化
加强赛事主题和赛道设计创新。
要把红色历史元素和贯穿于马拉松赛事的当地文化景点有机结合起来,让选手在跑步中感受长征精神。同时,还根据不同地域的历史背景,开发新红色地标为节点,设计特色红色文化主题活动项目,在赛事主题中融入更多的红色故事,让马拉松成为一个传播红色精神的平台,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利用科技赋能,为优化赛事体验、文化传播提供新途径。
通过科技手段,为参赛者和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红色文化体验,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比如宁都红马,就是通过恢复历史场景的AR技术来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另外,赛事要对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做进一步的探索,为参赛者及受众提供更精准的服务,让赛事的直播和宣传互联网平台扩大影响力,并促进红色文化传播效率的提高。
创新红色文化活动与体育旅游结合模式
红色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融合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如赛事期间,参赛者可参观历史旧址、对红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等红色文化展览、讲座等活动。同时,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推出当地红色体育旅游线路,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以点带面,以点带面的带动作用,达到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更多的“红色体育+”模式,推动红色体育文化与乡村振兴、文化创意等领域融合发展的目的。
加强教育赋能,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教育新模式,众多高校将红色体育文化融入学校体育课程和思政课中,激发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体育文化的魅力,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借助VR、AR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营造身临其境的教学场景。教育赋能为马拉松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从根源上培育大众对红色体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红色体育文化赋能马拉松运动的长效机制
引发心灵上的共鸣,实现红色基因与马拉松文化的双向赋能。
通过赛事宣传、故事讲述等方式,深入挖掘坚韧不拔、超越极限等红色体育精神与马拉松精神的契合点,强化其精神内涵。红色主题赛道、红色文化展示区等设计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马拉松赛事中,让选手在运动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设立“红色精神奖”,对在比赛中表现出顽强和团结精神的参赛选手进行表彰,在精神层面上给予激励,达到升华。这种心灵上的共鸣,可以激发选手的情感认同,对马拉松运动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都有很好地提升作用。
依托体育产业与红色旅游,打造“红色体育+”融合发展路径。
将红色体育旅游资源与马拉松赛事紧密结合,开发特色红色体育旅游线路,打造红色体育旅游品牌。设计参观纪念馆、红色遗址等文化体验环节,让参与者在运动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在革命圣地举办红色马拉松比赛,完善体育红色旅游产业链,开发体育红色旅游纪念品、主题民宿、研学产品等,中国益运行”红色体育大会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体育旅游品牌,将通过品牌化运作,提升红色体育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体育、经济的协同发展。
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为红土资源的传承创新提供支持。
通过在地方推广如“七一”“八一”“十一”等红色节日中开展红色体育主题探险、模拟战斗体验、红色运动会、红区健步走等活动,充分发挥当地优势资源,深入挖掘当地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为传承和创新红色运动文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加强红色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实现红色马拉松的社会动员和价值传播。
举办好红色马拉松赛事,提高赛事水平,扩大红色马拉松运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宣传好红色体育文化和旅游资源,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向社会传达红色体育的价值观念,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磊,廖粤生.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理论观察,2025,(01):117-122.
[2]露莎,西伯.“体育+”释放文旅发展新活力[N].扬州日报,2024-11-27(002).DOI:10.38283/n.cnki.nyzbr.2024.003114.
[3]张超.红色体育文化赋能川东地区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4,34(06):35-41.
[4]李彦伶.“赛事+展会”激发体育消费新动能[N].各界导报,2024-11-05(003).DOI:10.28265/n.cnki.ngjdb.2024.001427.
[5]数字[J].中国老区建设,2024,(07):36.
[6]蒋艳.“思政本色+体育特色”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评《红色体育融入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4,(07):148.
[7]裴铮.马拉松赛事促进举办地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C]//中国探险协会,北京体育大学,哈密市人民政府.第一届全国户外探险与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高校“休闲体育”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第二届首都高等学校休闲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河北师范大学;,2024:847-848.DOI:10.26914/c.cnkihy.2024.014397.
[8]王硕,张富丽,解延华.新时代红色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现实价值[J].武术研究,2024,9(05):134-137.DOI:10.13293/j.cnki.wskx.010516.
[9]耿梦雨.体旅融合背景下马拉松赛事赋能城市经济——以湖北长江马拉松赛事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09):31-33.
[10]董梦洁.文体旅融合背景下新乡市南太行红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24.DOI:10.27704/d.cnki.ghnkj.2024.000007.
[11]刘宪伟,李生财.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体育文化价值及传承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04):151-153.
[12]卢岳,王紫茜.马拉松赛事火热文体旅融合共促城市经济发展[N].消费日报,2024-04-18(B03).DOI:10.28866/n.cnki.nxfrb.2024.000444.
[13]王登海.“马拉松热”下沉三、四线城市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N].中国经营报,2023-12-11(B13).DOI:10.38300/n.cnki.nzgjy.2023.002793.
[14]于思远,顾帅,毕金泽,等.传承与焕新:红色体育文化的范畴锚定、发展嬗变、困境及其纾解[J].体育学研究,2023,37(05):20-29.DOI:10.15877/j.cnki.nsic.20231106.001.
[15]刘洋.“体育+”加出消费新活力拉动经济新引擎[N].沈阳日报,2023-05-17(004).DOI:10.28770/n.cnki.nsyrb.2023.001600.
[16]郭子瑜.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2022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专题报告摘要汇编.武汉体育学院;,2022:91-92.DOI:10.26914/c.cnkihy.2022.065641.
[17]王云飞.红色马拉松文化符号生产模式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22.DOI:10.26987/d.cnki.gcdtc.2022.000054.
[18]肖斗杰.上海马拉松参赛者的风险感知对参赛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22.DOI:10.27315/d.cnki.gstyx.2022.000226.
[19]杨光兰,孙丽艳,龙小松,等.我国红色体育精神内涵、当代价值意蕴及实践进路[J].体育师友,2021,44(06):39-42+49.
[20]肖兆年.四川省地级市马拉松赛特征分析[D].成都体育学院,2021.DOI:10.26987/d.cnki.gcdtc.2021.000311.
[21]徐翰.新华网自办马拉松赛事的传播文本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9.
[22]姜娟.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资源整合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6.
王俊2003.08 藏族,男,四川小金,本科 研究方向:人文社科类: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基金资助: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资助”
编号:X2024R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