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济南城市格局管窥:以“省城”政治属性之体现为中心
徐治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明代济南城的城市格局,相较于北宋、金、元,变化巨大。由于济南城在榷盐漕运、拱卫京师等方面价值重大,明政府极为重视济南城的地位,将“三司”、巡抚等机构的官署设在城内,藩王府也坐落于此。因此,济南城中心形成各色官署、王府的聚集区,居民受此影响外迁,在城中心外围、关厢地带形成新的居民区,商业区因此向达官显贵聚集的城中心和新的居民区聚集,形成明代济南城市基本格局。
关键词:明代;济南;政治属性;城市格局;
有明以来,作为具备“海岱雄藩”美称的济南,入驻大量政治机构,数量相较于北宋、金、元显著提升。这既体现了济南政治地位骤然攀升为山东首府,又深刻影响了明代济南城的城市格局。
学界对明代济南城市格局的研究不多,仅仅限于社会生活方面1。本文希望结合《济南通史》《历城县志》等资料,从明代济南城入驻大量政治机构角度切入,探讨这种现象体现的明代济南城地位的提升及原因,分析明代济南城市格局的总体面貌并探究特点。需指出,明代济南府面积巨大——“领州四,县二十六”2,囊括历城、章丘等地。本文所指的济南城,空间范围仅限于明朝济南府核心地区——历城。
一、“官殷事繁”——明代大量政治机构入驻济南城
根据《济南通史·宋金元卷》3记载推测,北宋济南基本只有州(府)、军(监)、县下相对应的府署、监署、县署,金代在这些行政区划对应的政治机构外,增加了山东东西路提刑司司治和兵马都总管府。至元代,济南设立更多其他机构,如枢密院、山东统军司都元帅府、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山东宣慰司等。
虽然宋金元济南城的政治机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明代济南政治机构的数量迎来更为显著的上升,达到了空前的高峰,这也是明代济南城市格局最显著的变化。明代济南被划分为济南府,济南城核心地区历城被划分为历城县,因而历城县一处存在济南府署和历城县署两个行政机构。
在此之外,明代济南城先后入驻大量朝廷派出机构:第一,“三司”机构。明朝在地方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地方行政、司法和军政大权,互不统属。在山东,“三司”的官署机构均设立于济南城内;第二,行政、监察机构。在上述政治机构外,行政方面明代济南还设立了作为山东巡抚的公署——抚院,监察方面洪武三十年(1397)设有巡按御史署、成化元年(1465)设有巡抚都察院等;第三,掌管经济事务的机构,其代表是都转盐运使司署和巡视盐政行署;第四,掌管教育、考试事务的机构,如提督学政、负责考试事务的贡院;第五,掌管军事的机构,除了都指挥使司外,济南于洪武十九年(1386)设立济南卫署,成化十二年(1476)设立负责军士逃亡、地方擅自勾补军役问题的清军御史署等。上述主要从宏观层面概括明代济南城政治机构,它们还下辖大量其他政治机构,可见明代济南城政治机构的数量,相比于宋金元迎来一次质变提升。
此外,德王府是明代济南相比于宋金元,又一新的入驻机构。明朝大兴分封制,分封皇室后裔于地方为藩王,监视地方官员、镇压人民反抗。明朝济南的藩王是德王朱见潾。《明史》记载:“(朱见潾)景泰三年封荣王。天顺元年三月复东宫,同日封德、秀、崇、吉四王,岁禄各万石。初国德州,改济南。成化三年就藩”1。就藩后,朱见潾占据周边土地,修建“德府,济南府治西,居会城中,占三之一”2占地面积广大的王府。
二、“海岱雄藩”——城市格局变化背后地位的提升
(一)多方面地位的提升
明代济南政治地位提升。明朝入驻济南城的政治机构的职能,如承宣布政使司署、抚院,反映明代济南政治地位提高。例如,据《明史》记载,承宣布政使司的职能是掌握一省政事,包括传达朝廷政令、考核官员、率府州县正官朝觐京师、统计人口田亩、祭祀、救济、摊派赋役等事务3;提刑案察司署的职能,是掌管全省范围内“刑名按劾之事”,包括“纠官邪,戢残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1。这两大由朝廷派出、掌握全省范围内行政、司法大权的机构均坐落于济南城内,体现明朝中央政府对济南城重视,将它们派遣至济南城并建设官署作为常务办公场所。这些政治机构又提升济南城的政治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何况巡抚、巡按御史等朝廷直派官员也建造官署于此,济南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
明代济南经济地位提升。明代济南城入驻的都转盐运使司署和巡视盐政行署,掌管榷盐事务。前者“掌盐监之事”2,后者主要负责监察榷盐运输、专卖等。两者都是朝廷派出的掌管榷盐事务的重要机构,榷盐又是中国古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明朝政府对济南经济地位的重视和济南城经济地位的提高。
明代济南军事地位的提升。明朝建立后,中央政府愈发重视济南的军事地位。 “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3的地方最高军政机构都指挥使司的官署设立在济南。此外,济南城还修建济南卫署、清军御史署等军事机构,既加强济南城军事防御力量,又提升济南的军事地位。
明代济南教育地位提升。正如《历城县志》所言“国家崇经重儒,尤隆太学,济南密迩帝畿,棫朴之化,实先被焉”4,明代济南城兴建许多学校的同时,建立专门的考试场所——贡院,用于举办乡试。贡院内部“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四所,分别堂之左右……监临、提调、监试,凡三所,咸有序次”5,可见其作为乡试考试场所的重要。
德王府的入驻也是明朝政府重视济南城的体现。虽然明朝的藩王没有实权,但他们对维护中央政府的统治发挥巨大作用,正如安作璋先生所言“明朝封在山东的藩王,与封在其他地方的藩王一样,是皇权的忠实维护者,起到了监视各地官员、镇压人民不满和反抗的作用”6。朝廷将皇室成员分封于济南,必然看中济南城作为政治、军事重镇,能充分保障藩王的生活和工作,也是济南城地位提升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济南城内大量机构,从类型而言,由朝廷所派出,归中央政府领导;从职能而言,掌握省内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事务,具备极大的权力。因此安作璋先生认为明代济南既是山东省的省会,又是山东省的行政枢纽和经济中心1。济南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地位受到明朝政府刻意强化,凸显其在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王城”“省城”属性体现无疑。
(二)明代济南地位提升之原因
济南城在明代入驻更多的政治机构,原因与明朝建国后的新政治生态存在重要关系。大致而言,济南城对于明朝政府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在经济与军事上存在重大价值。
明代济南城的经济价值,主要是确保榷盐顺利运输。明代济南城有“运河锁钥”“京畿南门”之称,大清河、小清河两条运河流经城内。大清河“西北起自齐河县界,东北至济阳县界,经县境凡七十五里”2,小清河“县北三十里。自历城县流入界,会淯河、獭河入邹平县境。今故道淤塞,仍自府东北入大清河,惟县东北三十五里柳塘口以东为獭河所经之道”3,均流经历城县内,流经范围广、长度大,是运输榷盐的重要河流。济南城北还有一座重要的港口兼榷盐转运枢纽——泺口,据记载“历不产盐,而城北泺口则商贾聚集之所,凡济南、泰安、东昌、兖、沂、曹六府所食之盐……皆由大清河经蒲关抵泺口”4。在榷盐“佐国十之二三,世治则流,世衰则阂,是盐之寝兴,天下盛衰之系也”5的封建时代,榷盐收入是政府的重要收入,因此作为榷盐运输的重要河流和转运枢纽,大、小清河与泺口必然受到明朝政府的高度重视,故政府在济南设立都转盐运使司、巡视盐政行署等机构。
军事防御的需要,是明代济南城地位提升的另一重要原因。济南的地理位置极度重要。自明朝开国以来,朱元璋严格执行“海禁”政策,防范倭寇、残余敌对势力在沿海的侵扰威胁。济南所在的山东省处于沿海位置,对于防御海上敌人来犯、拱卫京师,发挥重要作用。正如明代王士性就防范倭寇重要性的论述:
其登必从安东、日照。此数百里无兵。然中国之殷瘠夷险,倭必有乡导预知之,而泰山香税,外国所艳闻也,则必驰泰安州。既则济宁商店咸在城外,倭必觊之而走济宁。又则进临清大贾所必觊也,而驰临清。掠劫既饱,然后入省城。此山东大厅堂,而倭所必由之道也。1
作者间接指出山东防御倭寇入侵的重要性。山东省是连接南北的重要地区,是进入明朝两京的咽喉要道,如果被突破,敌军必将长驱直入,中央政府岌岌可危。因此,济南承担重大的拱卫京师军事责任。此外,济南附近的大清河、大运河担负军队、军需运输职责,济南承担保卫该地段漕运的军事责任。因此,明朝政府高度重视当地军事防御,不仅设立都指挥使司等军事机构,而且兴建城墙、重修城门、开凿护城河,全力做好防卫工作。
三、官内民外、市廛附着——明代济南城的城市格局
当数量空前多的政治机构入驻济南时,济南城的格局可用“官殷事繁”概括。特别是济南城市中心,被官府、王府成片占据,形成政治机构聚集区。成化二年(1466)德王就藩济南并营建德王府,将济南城中轴线强行嵌入府城,广纳城中心原有街巷,建立“居会城中,占三之一”2的德王府。此外,许多入驻济南的政治官署也占领城中位置并聚集。德王府以东是“居城之中近南”3的济南府署。以济南府署为中心,许多政治机构围绕。在济南府署以北,坐落历城县署、清军御史署;在济南府署以西,坐落德王府、都指挥司署;在济南府署以东,坐落提刑按察司署、都转盐运使司署、提督署和分守济东道署;济南府署西南隅坐落巡抚都察院,西北坐落承宣布政使司署。在此之外,巡视盐政行署、贡院、济南卫署、提督军门等机构也坐落于济南城内。大量政治机构居会城中,形成明代王象春在《济南百咏》中提到“齐城水居其半,官衙居其半”4。
然而,这些官署、王府的修建,建立于侵占民居的基础上。乾隆《历城县志·杂缀》就援引《齐音》,记述一则传说:
成化间,藩封治王宫,其西北隅为居民毛二宅,应规入。毛以死争,不受价,竟自刎。有司具奏,王为恻然,因缺宫城一角示俭,且旌过云。至今每六月一日,则举巷闻鬼哭,不数日而墙必圮,盖毛以是日死也。5
这种行为对济南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邵剑书、徐战所言:“藩府与行政文教场所的建设或拓宽,共同导致城居空间缩减,合力切割了市民聚居的区域。至明后期济南生齿日繁、流寓增多,城居壅塞已成为突出的市容问题”1。面对官署、王府侵占土地,市民不得不与水争地、通过向城内纵横的水体进发、缩短与水体之间距,或侵夺水体,填造土地修建房屋。其中最明显的是大明湖的变化。明初大明湖在济南城内“占城内地三分之一”2。但伴随居民在此地填湖造陆、治圃环沼,大明湖的面积急剧缩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嘉靖年间,居民北进填塞湖泊的进程已有端倪,既为了谋求居住地,又为获取“蔬果莲藕菱芡鱼蟹之利”3,这持续到明朝晚期,使大明湖一带变为“官舍民居什九,湖居什一”4,大明湖南岸成为居民聚集区。济南城西门内大街以北及东门内大街南北一带、德府以北的百花洲,还有都司以北直至德府王城西都聚有大量居民,形成了许多新的居民聚集区5。
城市商业空间也受到影响。市廛作为城市居民消费场所,周边必然经济繁盛、民众具备一定消费能力。明朝时期历城县作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城的核心区域,王府官署云集于此。藩王、官僚作为庞大的达官显贵群体,必然具备较高的消费能力,形成显著的商业区。据安作璋、张熙惟考证,历城大明湖附近形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商业区,经营书籍、碑帖文具和古玩的店铺比比皆是。而在民居集中的西关附近,则形成了各色商行,俗称“五大行”,即中药行、杂货行、绸布行、鞋帽行、钱行6。官署、王府建造带来的居民迁移,间接影响新的商业空间诞生。许多居民向关厢地带迁移“终令晚明时期的济南南关、西关均发展为颇具规模的居民区”。在此背景下,商品向西关的流入也日趋增加。多数集市也看重西关人口繁多、交通顺畅之利,纷纷向此处迁移“组成了较为兴盛的商业区域”7。
综上所述,明朝大量官署、王府入驻济南城后,济南城的政治属性和城市格局变化巨大。济南城成为政治地位极高的山东首府。在历城区,形成以德王府和济南府署为中心的政治机构聚集区,占据大半济南城中心。受到王府、官署迁入的影响,济南城的居民们纷纷外迁于大明湖南岸、济南西关等地,形成大量新的居民区。商业格局既受到政治机构迁入的直接影响,在王府、官署等达官显贵聚集区附近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又受到居民外迁的间接影响,在居民新聚居地形成新的商业贸易区域。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明代济南城榷盐漕运的经济价值和拱卫京师的军事价值,受到明朝政府高度重视。济南城入驻“三司”、巡抚等机构,以及藩王朱见潾的王府。在济南城核心区域历城县,政治机构以德王府与济南府署为中心聚集,形成政治机构聚集区,几乎占据济南城市中心。原本居于济南城中心的居民被迫移居于大明湖南岸、济南城西门内大街、济南西关等地区,形成新的居民聚集区,同时居民填湖造陆、治圃环沼等活动急剧改变当地生态、自然环境。受到政治机构迁入和居民迁移的双重影响,济南城在达官显贵聚集的大明湖南岸,以及居民迁移所形成新聚集区的关厢地带,形成了新的繁荣的商业贸易区域。明代济南城,基本形成了城中心官署、王府聚集,居民屋舍聚集于城中心外甚至城墙之外,商业区附着于官署、王府和居民聚集区的城市格局。
作者简介:
徐治(2004.08---),男,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史
单位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1.邵剑书、徐战:《己卯前夕:晚明济南的城市社会与生活》,《东岳论丛》第44卷第3期,2023年3月。
2. 《明史》卷41《志第十七 地理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38页。
3. 安作璋、张熙惟主编:《济南通史·宋金元卷》,齐鲁书社,2008年。
1. 《明史》卷119《列传第七 诸王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635页。
2. 《历城县志》卷三《建置上》,第287页。
3. 《明史》卷75《志第五十一 职官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39页。
1.《明史》卷75《志第五十一 职官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40页。
2.《明史》卷75《志第五十一 职官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47页。
3.《明史》卷76《志第五十二 职官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72页。
4.《历城县志正续合编》卷第十二《建置考三》,第253页。
5.《历城县志正续合编》卷第十《建置考一》,第224页。
6. 安作璋、张熙惟主编:《济南通史·明清卷》,齐鲁书社,2008年,第38页。
1.安作璋、张熙惟主编:《济南通史·明清卷》,齐鲁书社,2008年,第21、133页。
2.《历城县志正续合编》卷第八《山水考三·水一》,第134页。
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第1466页。
4. 《历城县志正续合编》卷第四《地域考二》,第78页。
5.《历城县志正续合编》卷第十《建置考一·官署》,第223页。
1.王士性:《广志绎》卷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5页,转引自朱亚非:《济南通史 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7页。
2.《历城县志》卷三《建置上》,第287页。
3.《历城县志》卷三《建置上》,第213页。
4.转引自安作璋、张熙惟主编:《济南通史·明清卷》,齐鲁书社,2008年,第133页。
5.乾隆《历城县志》卷五〇《杂缀二·异闻》。转引自安作璋、张熙惟主编:《济南通史·明清卷》,齐鲁书社,2008年,第37页。
1. 邵剑书、徐战:《己卯前夕:晚明济南的城市社会与生活》,《东岳论丛》第44卷第3期,2023年3月。
2. 《历城县志》卷第九《山水考四》,第173页。
3.(明)陆釴纂修:嘉靖《山东通志》卷之五《山川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1册,上海:上海书店,2014年版,第332页。转引自邵剑书、徐战:《己卯前夕:晚明济南的城市社会与生活》,《东岳论丛》第44卷第3期,2023年3月。
4.《历乘》卷一《图经考》,第7/a页,第5/a页。转引自邵剑书、徐战:《己卯前夕:晚明济南的城市社会与生活》,《东岳论丛》第44卷第3期,2023年3月。
5. 邵剑书、徐战:《己卯前夕:晚明济南的城市社会与生活》,《东岳论丛》第44卷第3期,2023年3月。
6.安作璋、张熙惟主编:《济南通史·明清卷》,齐鲁书社,2008年,第242—243页。
7. 邵剑书、徐战:《己卯前夕:晚明济南的城市社会与生活》,《东岳论丛》第44卷第3期,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