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五题两链”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化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郭爽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省潍坊市 262700
摘要:本文聚焦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改革实践,以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构建“一核五题两链”思政课叙事化教学体系,通过地方思政案例转化、教学场景重构和教学模式创新,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新路径,推动探索可复制的地方高校思政课叙事化教学改革范式。
关键词:叙事化教学;问题链;故事链;身边事育身边人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关键节点,如何破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入脑难、入心难、入行难”的实践困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彰显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3)的战略部署,聚焦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改革实践,以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为样本,通过三年(2021-2023)的迭代实验,探索出“一核五题两链”叙事化教学课程体系。“一核”是“身边事,育身边人”叙事化教学理念,“五题”是每门课程根据课程理论特点,打造一个主题,形成5个主题系列;“两链”是围绕主题,构建每门课程的专题“故事链”和“问题链”。通过问题启发式教学,把故事背后的理论逻辑扣入学生心中。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一、“身边事育身边人”,普及叙事化教学理念
普及“身边事,育身边人”的叙事化教学理念,我校的特色在于,将“四类身边的故事”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包括:地方传统历史文化故事、地方革命事迹故事、寿光蔬菜产业发展时代故事以及潍坊科技学院校友故事。达到“以身边事教育地方应用型大学生”的目的。
理念普及关键在于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让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叙事化教学对于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性。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优秀教学案例遴选等活动,使叙事化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形成五个主题系列,打造特色生动的思政课程
高校思政课可以打造出生动、有感染力的教学体验。五个主题都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地域特色,通过讲述身边真实的故事,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爱国情怀,培养创新精神,感悟时代变迁,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使思政课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受益终身的生动课程。
1.讲好“家乡的楷模”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故事体系建设,挖掘以地方为基础、辐射山东、影响全国的,各个时代、各类楷模故事,转化为思政授课案例,例如我校优秀校友、籍贯本地的科学家、工匠、优秀党员干部、企业家、职业楷模等等故事。
2.讲好“地方红色”故事,塑造历史担当意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故事体系建设,挖掘包括卢志英、马宝三、陈少敏等当地的革命烈士事迹,与相关历史时期的发展规律讲授相结合,塑造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担当意识。
3.讲好哲理故事,启迪人生智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故事体系建设,从哲理的角度挖掘故事视角,结合我校发展历程、寿光改革与发展的案例,讲解理论逻辑。
4.讲好“家乡的改革创新”故事,启迪创新意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故事体系建设,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寿光撤县立市发展、蔬菜产业发展、潍坊科技学院发展过程中,能体现改革精神、首创精神的故事,比如:王伯祥、王乐义等改革创新人物、新农人们、优秀校友的故事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5.讲好“家乡的巨变”强国故事,触摸时代脉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故事体系建设,结合理论讲好新时代的地方发展,挖掘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依法治国等新时代的新逻辑、新变化,在地方、在我校发展中的故事性表现。
三、搭建“两链”素材库,构建系统的叙事内容逻辑
通过搭建故事链与问题链“两链”素材库,高校思政课能够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两链”指的是“故事链”和“问题链”。
“故事链”通过串联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故事,形成连贯的叙事线索,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倾听和探讨中自然地吸收思政理论;而“问题链”则围绕故事内容设计一系列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批判性思维。通过“两链”的有机结合,不仅构建了系统的叙事内容逻辑,还实现了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向师生互动、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一)形成四维叙事的资源体系
一是地方历史文化(农圣贾思勰《齐民要术》),二是红色革命遗产(卢志英等23位山东地方烈士),三是产业创新案例(潍坊制造产业、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四是校友成长轨迹(12类100+典型案例)。
(二)进行主题矩阵设计
(三)“故事链”及“问题链”的建构原则
1.故事连构建原则
注重时序性,注重历史纵深与逻辑递进的统一;具备清晰的层级性,认知层(现象)-分析层(逻辑)-价值层(认同);体现交互性,预设叙事冲突点(关注点)和理论讲授点。
2.问题链设计策略
从三个角度设计问题链,一是认知冲突型,如“王乐义书记的’大棚革命’如何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二是价值判断型,如“在乡村振兴中,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如何平衡?”;三是实践应用型,如“结合寿光蔬菜产业模式,设计县域经济创新方案”。
四、推行小组教学模式改革,增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
高校思政课叙事化教学,通过故事链与问题链的结合,为推行小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代表不同的视角或角色,以故事链为背景,以问题链为引导,展开PBL教学。
(一)问题提出。教师向各小组提出基于故事链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小组合作解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每个人都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辩论,形成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三)故事分析。小组成员对故事链中的情节进行分析,结合问题链,提炼出思政课的核心观点和理论。
(四)解决方案。小组基于讨论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观点,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五)反馈与评价。教师和其他小组对分享的内容进行反馈和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这种结合叙事化教学的小组PBL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激发自主学习,学生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主动学习和探索思政理论,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促进合作交流,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深化理解与应用,通过故事和问题的结合,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思政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升反思能力,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解决方案,培养了自我反思的习惯。
五、借助两馆一基地教学环境,构建叙事情景多元性
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在课下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校史馆、农圣文化馆、红色文化与廉洁教育基地等校内资源,构建了叙事情景的多元性。
首先,校史馆作为学校历史发展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故事和办学理念。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教师可以讲述学校创立、发展的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和感人事迹。这些故事不仅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和奋斗精神,将思政教育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
其次,农圣文化馆则是一个展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耕文化传承的平台。在这里,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农业文化遗产,讲述农业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农民的智慧。这样的叙事情景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让学生体会到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潍坊科技学院红色文化与廉洁教育基地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和廉洁自律意识的重要场所。通过展示红色文化的历史遗迹和廉洁教育的典型案例,教师可以构建起一个以红色故事和廉洁故事为主线的叙事情景。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能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廉洁奉公的精神,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叙事化教学改革成果应用
(一)举行校级思政课叙事化教学改革优秀案例评选
通过设置校级评选,激励思政教师进行叙事化教学案例的精心设计,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做好设计,同时推动教师思考和研究叙事化教学如何开展,形成课改氛围。
通过遴选出来的优秀案例展示,形成教学改革经验的相互借鉴,促进教师进一步完善对叙事化教学的理解,在相互借鉴中共同提升。
(二)搭建“两链”教学资源库
每门思政课程梳理出来的故事和问题,形成“故事库”和“案例库”,成为潍坊科技学院思政课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故事选取潍坊地方案例,如:潍坊科技学院优秀校友案例、潍坊当地革命人物事迹、潍坊当地历史文化人物事迹、潍坊当地产业发展案例等。立足于案例式教学,将理论讲授与叙事化教学相结合,内容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够有效传达课程知识点。从而形成思政教学的地方特色。
总之,本研究构建的叙事化教学体系,实现了思政教育的“三个转变”,从理论灌输到认知建构、从课堂封闭到场景开放、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以上叙事化教学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论授课更加生动、具体,以期达到提升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的目的。后续将开展“叙事教学指数”开发,建立包含12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形成“全环境、全周期、全要素”的思政育人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张雯庆;李彩霞;于海容;姜安丽;顾柳燕,基于行动研究法的叙事护理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第五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上),2022-09-20.
[2] 尹禹文,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学叙事的话语转换与体系构建,教育探索,2024-12-25.
[3] 张梅花.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叙事教学的嬗变与应对.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03-28.
[4] 何宛怿,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象叙事,高教论坛,2025-03-20.
郭爽,(1984-),女,潍坊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论文用于《图像叙述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