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气候变化背景下营造林树种选择与布局优化研究

作者

赵红军

云南大理州弥渡县东山国有林场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本文聚焦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东山国有林场,深入分析当地气候与地理特征的变化,探讨营造林工作在树种选择和布局方面面临的挑战。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结合当地生态需求与发展目标,提出符合林场实际的树种选择标准和布局优化策略,旨在为提升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适应性,推动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气候变化;弥渡县东山国有林场;营造林;树种选择;布局优化​

一、引言​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愈发显著,给林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与机遇。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营造林工作作为提升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弥渡县东山国有林场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处弥渡县东北部、管辖红岩、白沙坡、天桥营、西庄四个林区,地理座标为东经100°26′~100°36′,北纬25°15′~25°29′之间。东与祥云县接壤,西以214国道为界,老320国道穿境而过。弥渡县属中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因受印度大陆性西风干暖气流和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形成西山湿润,东山干热,南部牛街山区多雨,东南部德苴地区少雨炎热。随着气候变化,当地气温升高、降水分布不均,极端干旱气候频发,这对林场现有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冲击,也给营造林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如何科学选择树种、优化布局,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成为弥渡县东山国有林场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弥渡县东山国有林场概况与气候变化影响​

(一)林场概况​

弥渡县东山国有林场总面积约12万亩,地处滇西高原之西南部,属云岭点苍山余脉,地势东北部高西南低。高原地貌比较完整,地形起伏不大,海拔在1600m~2400m之间。相对高差一般在50 m~150m之间。属高原丘陵、盆地复合地形,中山地貌。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有砂岩、页岩、玄武岩和石灰岩为主的坡积、残积物组成。土壤以红壤为主,肥力状况总体较好,为多种林木生长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气候上,弥渡县年平均气温13.3℃~19.3℃,夏季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17.4℃~24.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0℃~12.0℃;太阳总辐射148.1(千卡/cm2),年日照时数2523.4h,≥10℃活动积温5963.0℃,全年无霜期239d。弥渡地处北部少雨区域边缘,这一区域是全省少雨中心,年平均降雨量667.7mm。降雨多集中于5月至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7.3%,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2.7%,为干季。由于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东山林场在云南植被区划中,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高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林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保存较少,仅有少量的滇石栎林、椎连栎林和元江栲林分布,并带有很强的次生性,林场植被现以大片的云南松林为主,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气候变化对林场的影响​

温度升高:近几十年来,弥渡县东山国有林场所在区域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温度的升高改变了林木的生长周期,一些原本适宜本地生长的树种,因无法适应新的温度条件,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出现病虫害频发的现象。例如,部分喜凉树种在高温环境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失衡,导致树势衰弱,易受病虫害侵袭。

降水变化:降水分布不均的情况愈发突出,弥渡县地处全省少雨中心,而东山林场更处于弥渡干旱地区,降雨量较少,限制了用材林、速生丰产用材林规模化的发展,同时加大了森林防火的困难。持续干旱等极端事件增多,干旱导致土壤水分不足,林木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出现死亡现象,此外,降水变化还影响了林木的水分供应和养分吸收,对树种的生存和分布产生了不利影响。

病虫害加剧:气候变化为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温度升高,一些害虫的越冬界限北移,繁殖代数增加,危害范围扩大。同时,气候异常导致林木抵抗力下降,使得病虫害更容易爆发,给林场的森林资源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营造林树种选择原则与方法​

(一)树种选择原则​

适应性原则:优先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变化的乡土树种。乡土树种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例如,云南松在弥渡县东山国有林场分布广泛,对当地的干旱、高温等气候条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是营造林的重要树种之一。同时,也可以适当引进经过试验证明适应本地环境的外来树种,但要严格进行生态评估,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多功能性原则:选择兼具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树种。在注重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考虑树种的经济价值,如一些经济林树种,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为当地林农带来经济收益。像核桃树,不仅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其果实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此外,还可以选择具有景观价值的树种,提升林场的生态旅游吸引力,实现社会效益。​

(二)树种选择方法​

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组织专业人员对林场进行全面的实地调研,记录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植被等信息。收集历史气象数据、土壤监测数据以及林木生长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生态模型,分析不同树种在当地的生长适应性和发展潜力。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最适合的树种。​

四、营造林布局优化策略​

(一)基于地形地貌的布局优化​

山地陡坡区域:在山地陡坡区域,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如车桑子、马桑等灌木树种,以及云南松、麻栎等乔木树种,通过乔灌混交的方式,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在坡面设置生物埂、鱼鳞坑等水土保持工程,提高林地的保水保土能力。​

缓坡区域:在缓坡和区域,可以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需求,营造经济林和用材林。例如,种植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树种,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同时,选择一些速生丰产的用材林树种,如旱冬瓜、杨树等,满足市场对木材的需求。​

(二)基于气候分区的布局优化​

干旱区: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区,选择耐旱性强的树种,如苦楝、滇合欢、刺槐等。这些树种能够在水分条件较差的环境下生长,通过合理配置,形成耐旱型森林群落。此外,还可以采用集水保水技术,如修建蓄水池、铺设地膜等,提高林地的水分利用效率。​

湿润区:在降水较多的湿润区,选择耐湿性强的树种,如旱冬瓜、黄连木、红春等。合理规划林地排水系统,避免因积水导致林木生长不良。同时,利用湿润的气候条件,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产业,提高林地的综合效益。​

(三)基于生态功能的布局优化​

水源涵养区:在林场的水源涵养区,营造水源涵养林。选择树冠浓密、枯枝落叶丰富的树种,如旱冬瓜、麻栎、云南樟等,通过增加森林植被覆盖,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保护水源地的生态安全。​

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选择与保护区内原有物种相适应的树种进行营造林,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

五、结论​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弥渡县东山国有林场的营造林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科学选择树种、优化布局,能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实现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在树种选择方面,遵循适应性、多功能性和生物多样性原则,运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试验示范等方法,筛选出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在布局优化方面,根据地形地貌、气候分区和生态功能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合理规划林地用途。​

参考文献:

[1]史军,崔林丽,沈钟平.气候变化对上海城市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24,43(03):268-274.DOI:10.14108/j.cnki.1008-8873.2024.03.030.

[2]林通.林业工程中的荒山造林策略分析[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4,53(03):126-128.

[3]古佳玮.森林碳汇与树种固碳能力研究进展[J].现代园艺,2023,46(01):26-29.DOI:10.14051/j.cnki.xdyy.2023.0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