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教-学-评”一致性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

作者

刘木元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许岭镇中心小学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和影响下,我国在教育方面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在小学教育方面,小学也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数学这门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数学重要的构成要素就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保证老师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工作,老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确定教学方案,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寻找好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价工作,从而帮助小学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评价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民众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发布了众多文件推动学生新课程改革的提升。但是对于教学评价和新课程改革的融合教育却没有落实,涉及教学评价工作的内容也越来越少。教学评价工作是数学教学工作中关键的组成部分,教学评价工作体现的是老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效果,同时也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策略,并且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小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1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评价是在老师的教学方式逐步优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它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进行了客观的、准确的分析,从而引导老师去强化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学评价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缺陷,从而研究出有效的学习理念,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学习思维,丰富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老师应该意识到尽管数学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评价工作应该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为主进行的,所以,老师也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落实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想法和观念,从而确保教学计划和评价方式的合理性。

1.2灵活调整教学方式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老师不仅能够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获取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数学学习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发现教学工作的不足点,例如教学计划、教材设计等方面的不足。另外,利用对评价数据的分析,老师可以灵活有效地调整教学规划,实现对教学进度的有效控制,从而确保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提高教学质量。

2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学生在教学中地位较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往往提倡“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学生往往是被动地进行学习,从学生新课程改革的提升上来看,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课堂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知识,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该从学生入手展开教学工作,但是以往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通过对以往教学情况的研究可以得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一定的厌恶心理出现这种情况具体是由于数学科目的难度较大,许多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绞尽脑汁、耗费心神,再加上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难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3 教学效果较差

学生在知识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上往往存在着差异,所以以往的教学方式难以起到良好的作用就是由于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3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工作落实的策略

3.1合理调节评价工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渗透到教学工作的背景下,老师应该重视评价工作,扩大评价工作分布范围,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为主,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以确保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进行“分数加减”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作出完整的分析评估。首先,老师根据学生在课程导入环节的学习态度和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分数加减法的相关内容,并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老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和讨论问题。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展开评价,根据学生对分数分母、分子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作出评价,并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另外,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小组讨论的效果展开评价,考查学生对通分、约分的理解程度,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基础能力,从而得到更大的进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使每个知识点的突破都对应具体的能力发展指标。教师应突破单纯知识传授的局限,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贯穿于目标体系之中。例如在问题解决策略的培育上,既要关注具体解题技巧的掌握,更要通过目标分解引导学生体会转化思想、模型思想等数学核心观念。这种目标导向的教学变革,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课堂角色,从知识权威转向学习引导者,通过目标体系的科学架构促进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教学目标的动态调整必须与评价体系形成双向互动。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应向过程性评估转型,建立涵盖思维品质、方法应用、创新意识的多维评价指标。在课堂实践中,需设计嵌入式评价工具,实时监测目标达成度,并根据反馈数据及时优化后续教学策略。这种评价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解决目标预设与实际学情脱节的问题,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课堂。

3.2灵活应用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要加强对评价方式的优化,使学生体会和学习到更多有趣的学习方法和思想。首先,老师应该关注定性方式对评价工作的重要性。比如,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考查学生对相关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准,主要从知识迁移、转化等方面考察。对于已经充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可以有效运用的学生,老师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比如,“大家要向这些学生学习,懂得怎样运用数学思想,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这种定性评价的方式,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数学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另外,老师应该设计一些数学问题,为教学评价工作作引导,同时也使评价的结果更真实可靠。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学到更多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新课程改革。例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在图形中画出辅助线,把复杂的图形简单化,从而更清晰、方便地研究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能够从实践练习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方向和依据。

在落实"教-学-评"协同发展的数学课堂实践中,教学目标规划应当突破传统单向线性设计模式,建构起与学情特征相适配的动态调整机制。教师需要将课程标准中的抽象能力要求转化为可视化的阶段目标,通过梯度化分解目标层级,形成上升的知识建构路径。这种分层递进的设计策略,要求教师既把握数学知识体系的逻辑脉络,又准确研判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节点。具体实施中,教师要使每个教学环节都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向。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能力发展特征,目标设定应体现差异化设计原则。在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需着重考量问题情境的开放度与思维路径的灵活度之间的平衡关系。教师既要确保基础技能的夯实,又要预留足够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例如对于经典数学问题的教学设计,可依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分层次设定不同维度的培养重点,低年级侧重直观感知与策略尝试,中年级强化逻辑推理与模型建立,高年级注重方法迁移与系统整合。

3.3改善课堂评价方式,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进行教学评价应该结合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充分完善评价方式和途径,以形成良好的评价氛围,拓展评价工作的范围,保证评价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良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老师应该以立本思想为主,吸引学生主动接受评价工作,以保证评价数据的准确性。例如,在进行“小数除法”这一课的教学时,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堂学习情况,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依据展开有效评价,例如,在解决关于小数除法的问题时,需要了解小数点相关的概念,通过渗透一些易错点的知识,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引发学生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另外,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组间和组内的评价活动,通过多方面的数据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同时也能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1.2÷3=0.04”另外,老师应该重视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优化评价方式,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学生的成长信息库,把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数学学习情况以数据的方式存储起来,并定期地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得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评价结果。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多维评价数据的即时反馈功能。通过课堂观察记录、思维过程分析、学习成果诊断等方式,持续捕捉学生认知发展轨迹。教师需要建立动态目标修正机制,根据实时学情调整问题链设计、任务难度系数及教学节奏把控。特别是在思维方法训练环节,要重点监控学生从具象操作到抽象概括的转化过程,及时介入引导,避免形式化学习。这种即时性教学调整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课堂诊断能力,能够敏锐识别学生认知冲突点,并据此优化后续教学目标序列。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导向富含了复杂的理论结构,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在新课程改革培育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就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流程安排等工作,无论使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另外,老师和学生需要根据评价数据展开相应的“教与学”,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新课程改革,推动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宁.数学学科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19(05),68-69

[2]敖小华,王启会,谢盛勇.强化操作注重过程凸显思维—践行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学业评价的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8(21),13-15

[3]周燕萍,王黎黎.基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