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机与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作者

朱正明

浙江农林大学邮编:314501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农业生产中机械化设备和现代化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实践证明,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而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下将深入探讨农机与农艺融合的路径,旨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机;农艺;现代农业发展

引言

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优势,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应用,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当前,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为主模式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特色农作物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这一结构性转变对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适应新型农业生产需求的发展。

一、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推广

(一)完善政策体系

在推进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机购置、研发及推广的财政补贴力度,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例如,简化补贴申请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确保农户能够便捷、及时地获得补贴。同时需加强补贴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精准发放,避免挪用或浪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功率的农机具,相关部门可制定阶梯式补贴标准。而对新型、节能环保且适用于当地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农机,则给予更高比例补贴等。[1]

(二)加强政策推广

相关部门还需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优化农机资源配置,避免同类型农机的重复购置,如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如短视频、公众号等,制作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详细介绍各类农机具的功能、适用场景以及补贴申请流程等,增强社会认知度,营造良好的政策实施氛围,从而提高资金与资源的使用效率。还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示范项目,通过试点探索有效的融合模式,总结成功经验后向全国推广,促进农机与农艺的协同发展。

二、加强宣传力度,发挥引领作用

为推动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关主管部门应切实发挥引领作用,充分认识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其协同效应,从而在规划管理和体系建设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例如,成立专项宣传工作组,通过多元渠道开展科普活动:组织村级技术讲座、发放科普资料,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使农户全面了解农业机械化设备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实际效用,提升接受度以加速融合进程。在宣传过程中,工作人员需系统讲解农机设备操作规范与农艺技术要点,通过分步示范教学确保农户掌握实操技能,促进先进农艺技术和农机装备的普及应用,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通过加强宣传力度,将逐步培育农户的融合应用意识,为后续推广工作奠定群众基础,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效率与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引入智能系统,增强融合效果

农业"四情"监测系统集成了现代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全天候、全方位监测农田的光照、降雨、温度和湿度等关键环境参数,并开展相关数据分析。例如,南阳市唐河县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在桐河、湖阳、城郊等乡镇的50万亩玉米、小麦、花生种植区部署了"四情"(苗情、虫情、病情、墒情)监测系统,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智能感知、预警预报、决策分析和专家在线指导功能,为农户提供了精准、可视化的智能种植方案。开封市尉氏县沈家村同样引进了"四情"监测系统,可对虫情、苗情、墒情和病情进行实时监测。该系统通过智能设备采集农田数据,并自动上传至大数据分析平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四情"监测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能够持续监测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生长状况,准确识别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通过分析土壤墒情数据,系统可帮助农户优化灌溉方案,确定适宜的灌溉时间和水量;通过虫情监测功能,农户能够及时调整病虫害防治措施,保障作物健康生长。在施肥管理方面,系统可根据作物实际生长需求,指导农户科学选择肥料种类并控制施肥量,从而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的土壤破坏和水源污染问题。[2]

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

(一)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基于我国地域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应因地制宜规划农作物种植布局。其中应重点发展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作物品种,以提升土地产出效率,促进农业机械化应用,实现生产效率的整体提高。例如,在平原地区,凭借其地势平坦、土地集中的优势,可重点规划大规模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为机械化作业提供广阔空间;而在山区,结合复杂地形和多样气候,发展特色林果业、中药材种植更为适宜,同时探索小型、轻便农业机械与之适配。通过科学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为农业机械化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土地资源与机械化作业的高效协同。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是促进农业机械化与先进种植技术的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通常具有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强的优势,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政府部门需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加强经营者培训,提升其管理运营能力,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3]

结束语

在推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通过采用现代化生产方式,不仅可以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能改善农产品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关职能部门应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示范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农民的现代农业技能,还应促进农业机械与农艺技术的深度融合,优化农业生产流程。通过系统性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成瑞.新时期促进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的建议[J].河北农机,2025,(04):60-62.

[2]徐艳华.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河北农机,2025,(02):4-6.

[3]赵西平.农机与农艺结合助力农业现代化加速[J].村委主任,2024,(16):61-63.

作者简介:姓名:朱正明,出生年月:1988-8-5,男,汉族,籍贯: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所在院校:浙江农林大学,职称:助理农艺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农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