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思政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作者

任玉婷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457000

摘要:高校思政课程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必要性,探讨了当前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融入策略,旨在提高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一、引言

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高校思政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将其融入思政课程,能够引导大学生明确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复杂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将其融入思政课程,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坚守,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

(三)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容易产生价值困惑和心理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人生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融合不够深入

部分高校思政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只是简单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没有深入挖掘其与思政课程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真正内化于心。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三)实践教学不足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不足,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多为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没有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四)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部分思政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全面,缺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的能力和方法。同时,一些教师的自身价值观和行为示范不够到位,难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策略

(一)深化教学内容融合

梳理知识点关联:教师要深入研究思政课程教材,梳理各知识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讲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时,可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背景、内涵和意义。

结合时事热点:关注时事热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形势与政策”课程时,可以结合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热点事件,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可以引入“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让学生分析这些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展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例如,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可以播放一些反映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纪录片,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

(三)加强实践教学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志愿服务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我做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奉献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社区、红色教育基地等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实践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力量。比如,组织学生到红色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四)提高教师素养

加强培训学习:学校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学习,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培训课程等,提高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程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强化师德建设: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思政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

结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政教师要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自身素养,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高校、社会和家庭也应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参考文献

[1] 实现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着力点[J]. 聂海杰;李鑫汝.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

[2]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发展论析[J]. 杨近平.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