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范读引领,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升

作者

雷竹英

陕西省山阳县教育党建工作指导中心 726400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潜心钻研业务,练就扎实的语文朗读基本功;把握恰当的朗读时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和主旨;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加朗读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及时练习,在反复习练中提升语文朗读能力,更好地解读文本。

关键词: 范读    促进    朗读能力   提升

一、夯实朗读基本功,引领学生朗读能力提升

准确清晰的发音是教师朗读基本功的基石。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必须确保每个字音都发音标准,吐字清晰,避免出现读音错误或模糊不清的情况。这不仅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等基础知识,还需注意一些容易混淆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比如“司马光”中的“司”是平舌音“sī”,不能读成翘舌音“shī”;“缸(gāng)里的水”中的“缸”是后鼻音,不能读成前鼻音“gān”。

教师还应在朗读中正确、熟练处理普通话中的轻声、儿化等音变现象。轻声能够使语言更加自然流畅,儿化音则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尾巴(ba)”“我们(men)”等词语中的轻声要读得轻而短;在《四季》中,“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一句中的“尖尖”可以适当儿化,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增强朗读的感染力。

丰富的语调变化是指朗读中的抑扬顿挫,它是传达情感表现意境的重要手段,通常包括停顿、重音、速度和语气等。教师在朗读时,要善于运用语调的高低、轻重、升降变化,生动地传达文章的情感和意境,如四年级上册中《走月亮》一课中,第一句“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语气应该从舒缓到高扬,以表现作者喜悦、激动的心情。

此外,教师还需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和文本解读能力,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和主旨,以便更好地引领学生朗读。无论是教师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语言素养的提升,都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潜心钻研业务,长期坚持学习,持之一恒地练习,经过岁月的磨砺,才能逐步提高专业素养和朗读能力。

二、选择恰当的范读时机,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中,把握恰当的范读时机至关重要,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把握节奏,为后续的朗读和理解奠定基础。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时,由于文中涉及较多生字和复杂的语句,朗读起来可能会有困难。此时,教师进行范读,准确清晰地读出每个字音,通过合理的停顿和连贯的语流,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克服初读时的障碍,增强朗读的自信心。

当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遇到困难时,范读能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在学习《伯牙鼓琴》时,学生对于伯牙琴声所表达的意思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此时教师通过范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启发学生理解琴意,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突破学习难点。

在体会文章情感的关键节点,范读更能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教授《慈母情深》时,文中蕴含的深厚母爱,学生可能难以深刻体会。教师在范读时,通过饱含深情的语调、细腻的情感表达,将母亲在艰苦环境中仍全力支持儿子读书的伟大母爱展现出来。读到“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教师可以放慢语速,声音略带哽咽,加重“我的母亲”的语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和敬爱之情,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

三、灵活采用范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多样化的范读方式能够极大地增强范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配乐范读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式,通过选择与课文情感基调相契合的音乐,可以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在朗读《月光曲》时,采用贝多芬创作的《月光奏鸣曲》作为背景音乐,当轻柔舒缓的音乐缓缓流淌,与文字“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所描绘的宁静、优美的画面相融合,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深切感受到月光下大海的宁静与美丽,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也能更投入地进行朗读。

分角色范读则适用于故事性较强、人物对话丰富的课文,它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在学习《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分角色读,让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扮演铁罐的学生用傲慢、自负的语气朗读,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突出铁罐的骄傲自大;扮演陶罐的学生则用温和、谦逊的语气读,如“不敢,铁罐兄弟。”展现陶罐的谦虚友善。通过分角色范读,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在模仿人物语言的过程中,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加朗读的趣味性。

四、引导学生及时练习,提升学生朗读水平

教师在范读后,引导学生分析和学习朗读技巧是提升学生朗读水平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句分析,让学生理解重音的处理方法。在范读《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一句时,教师可以着重强调 “一半”这个词,通过加重读音、适当延长发音时间,突出西沙群岛鱼类资源的丰富。然后引导学生明白重音的作用是为了强调重要的信息,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内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朗读,逐渐掌握重音的运用技巧。

在语速控制方面,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在朗读《观潮》中描写潮来时的段落:“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可以先以较慢的语速朗读,描绘出潮水由远及近的缓慢移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潮水的初始状态;随着潮水逐渐逼近,教师加快语速,用急促、有力的声音朗读,表现出潮水汹涌澎湃的气势。朗读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语速变化与文章内容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在朗读时,要根据文章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的变化,合理调整语速,以增强朗读的表现力。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的朗读,不断练习,学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情感,灵活控制语速,使朗读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朗读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提升及语文教学效果。精彩的范读,能更好地传达文本的内涵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练就扎实的朗读基本功,用好范读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