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自动化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研究
杜尔凡
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范各庄矿业分公司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引言
煤矿井下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实现智能化开采的核心支撑,其稳定运行直接关乎生产效率与人员安全。井下复杂电磁环境对系统可靠性构成严峻挑战——高压设备启停引发的电磁脉冲、变频调速装置产生的高频谐波、长距离电缆耦合的空间辐射等干扰因素,易导致传感器数据失真、控制指令误发、设备异常停机等问题。当前,煤矿智能化进程加速推进,对抗干扰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研究适用于井下特殊工况的抗干扰体系,对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煤矿井下电磁干扰环境特性分析
1.1 干扰源类型与耦合路径
煤矿井下干扰源可分为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两大类,自然干扰以雷电电磁脉冲为主,其瞬态电压可达数千伏,通过空间辐射或传导路径侵入控制系统。人为干扰则主要源于大功率设备启停,如提升机变频器在启动瞬间产生的高频谐波,频率范围覆盖 10kHz 至 1MHz,对传感器信号传输形成串模干扰。耦合路径方面,电磁耦合通过空间辐射在信号线缆表面形成感应电流,静电耦合则因电缆间分布电容导致信号畸变,而地回路电位差引发的共模干扰可使系统误动作率提升 30% 以上。
1.2 干扰对自动化系统的影响机制
电磁干扰通过影响传感器信号完整性、控制器逻辑判断及执行机构响应精度三个层面破坏系统稳定性。模拟量传感器输出信号幅值通常在毫伏级,高频干扰噪声叠加后可能导致测量误差超过 15% ,使瓦斯浓度监测值偏离真实值。数字信号传输中,差模干扰可能改变信号边沿陡度,导致PLC 输入模块误判逻辑电平,引发设备连锁停机。执行机构层面,电磁阀驱动电路受干扰后可能产生误动作,造成液压支架支护延迟,危及作业人员安全。
二、硬件抗干扰技术体系构建
2.1 屏蔽技术原理与实施要点
屏蔽效能的核心在于电磁波在导体表面的反射与吸收损耗,铜质屏蔽层在 100MHz 频率下可提供 80dB 以上的衰减量,但需解决高频趋肤效应导致的屏蔽效能下降问题。实施中采用双层屏蔽结构,内层使用高导磁率坡莫合金吸收低频磁场,外层采用镀锡铜编织网反射高频电磁波。屏蔽层接地遵循 " 单点接地 " 原则,在信号源端将屏蔽层与机壳地连接,避免多点接地形成的环路电流。针对长距离信号传输,采用分段接地方式,每500 米设置独立接地点,使共模干扰电压降低 60% 。
2.2 接地系统优化设计
煤矿井下接地系统需满足人身安全与设备抗干扰双重需求,保护接地电阻应控制在1Ω 以下,通过埋设垂直接地极与水平接地网组合结构实现。工作接地采用等电位联结方式,将控制柜、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金属外壳通过扁钢连接至总接地母排,消除电位差引发的干扰。信号地与功率地需严格分离,采用浮地技术使信号电路与地电位隔离,同时通过光电耦合器实现电气隔离,隔离电压可达5kV,切断共模干扰传导路径。
2.3 隔离技术应用策略
光电隔离器通过发光二极管与光敏三极管的光电转换实现电 - 光 - 电隔离,响应时间小于 10μs ,可阻断 2500Vrms 的瞬态过电压。在变频器输出端加装磁隔离器,利用高频变压器实现原副边电气隔离,共模抑制比超过 120dB。针对本质安全型电路,采用双重隔离技术,在信号调理板设置 DC/DC 隔离电源模块,配合数字隔离芯片构建完全隔离的信号通道,使系统在存在爆炸性气体环境下仍能稳定运行。
三、软件抗干扰措施研究
3.1 数字滤波算法优化
滑动平均滤波算法通过连续采集N 个数据求取算术平均值,可有效抑制周期性干扰,但会引入 1/N 个采样周期的滞后。改进型中值 - 平均复合滤波法先对采样值排序去极值,再取中间 60% 数据的平均值,在保留快速响应特性的同时,将脉冲干扰抑制能力提升 40% 。对于随机干扰,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建立状态空间模型,通过预测- 校正机制实时修正测量值,使甲烷传感器输出数据波动范围缩小至 ±0.5%FS
3.2 程序运行可靠性增强
看门狗定时器设置周期应小于主程序最长执行时间,典型配置为50ms,当程序跑飞时自动触发复位信号。指令冗余技术通过在关键跳转指令前插入两条 NOP 指令,使系统抗单粒子翻转能力提升 3 倍。软件陷阱采用 LJMP 0000H 指令填充未使用程序空间,捕获 " 飞车 " 程序并引导至复位入口。数据校验方面,CRC-16 校验码生成多项式选用 0x8005 ,对256 字节数据块校验时间小于 50μs ,错误检出率达 99.998% 。
3.3 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专家系统知识库构建包含传感器故障、执行器卡滞、通信中断等 12类典型故障特征向量,采用 D-S 证据理论进行多源信息融合诊断,故障定位准确率超过 90%. 。容错控制方面,针对重要传感器采用三模冗余结构,通过表决器输出多数值,当单路信号失效时系统仍能维持 80% 功能。执行机构采用热备份方式,主从控制器通过心跳线实时监测状态,主控故障时切换时间小于20ms。
四、综合抗干扰技术体系实施
4.1 系统级防护架构设计
分层防护体系包含现场设备层、控制网络层、监控管理层三级防护,现场设备层配置浪涌保护器,将雷电冲击电流限制在 1.5kA 以下。控制网络层采用光纤环网结构,消除电磁干扰对通信的影响;监控管理层部署冗余服务器,通过心跳检测实现故障无缝切换。能量路由技术根据干扰类型动态调整信号路径,高频干扰切换至屏蔽双绞线通道,低频干扰改用同轴电缆传输,使系统整体抗扰度提升2 个数量级。
4.2 电磁兼容性测试与验证
测试标准依据 GB/T 17626 系列,重点开展静电放电抗扰度(8kV 接触放电)、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10V/m 场强)、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4kV 群脉冲)三项测试。采用近场探头与频谱分析仪进行空间辐射骚扰测量,要求 30MHz-1GHz 频段内场强低于 30dBμV/m 。系统级测试在模拟煤矿巷道的半电波暗室进行,通过注入干扰信号观察设备响应,确保在干扰强度超过标准 30% 时仍能正常工作。
4.3 维护管理策略制定
建立接地电阻季度巡检制度,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值应与历史数据对比,变化超过 20% 时需排查接地极腐蚀情况。屏蔽层完整性检测采用时域反射计(TDR),通过反射波形分析断点位置,修复后屏蔽效能恢复率应达 95% 以上。软件方面,每月进行看门狗复位测试,验证程序自恢复能力;每半年更新故障诊断知识库,纳入新发现的干扰特征模式。
结束语
煤矿井下自动化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需从硬件防护、软件容错、系统集成三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实施双层屏蔽、等电位接地、光电隔离等硬件措施,结合数字滤波、故障诊断等软件技术,构建覆盖电磁兼容设计、测试验证、运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防护体系。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体系可使系统误动作率降低至 0.1 次 / 年以下,设备使用寿命延长 30% ,为煤矿智能化开采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 5G 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带来的新型干扰问题,持续优化抗干扰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晓峰 , 李建华 , 王海涛 . 煤矿井下电磁干扰特性及抗干扰防护技术研究进展 [J]. 煤炭科学技术 ,2023,51(03):215-224.
[2] 赵明远 , 刘立民 , 陈伟 . 煤矿自动化系统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测试方法研究 [J]. 工矿自动化 ,2022,48(07):109-116.
[3] 孙志刚 , 杨晓东 , 周伟 . 煤矿智能化设备抗干扰技术体系构建与实践 [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1,50(04):81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