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吴松 田宛鑫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168
引言:信息技术的飞速跃进与全球一体化的持续加深,使得社会生产力的格局发生了显著的演变。2024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首次完整论述新质生产力内涵指出其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及生产力发展路径、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且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当今时代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而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持续演进,这一动态过程对大学生就业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
一、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其驱动下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新质生产力凭借“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鲜明特征区别于传统生产力,它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像自动化工厂里无人叉车和机械手臂自主执行任务,通用型机器人依靠 3D 视觉和人工智能攻克复杂难题,数据要素与智能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都是新质生产力的直观展现。在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下,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多元趋势,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迈进,宝钢股份通过技术改造产出超高强度钢便是典型例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则催生了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形态;同时产业间协同融合持续深化,逐步构建起更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多维度影响
(一)就业岗位的数量与分布变化
产业结构升级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般会伴随着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煤炭、钢铁等传统制造业规模缩小,相关领域的就业机会大幅减少,给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向。不过,因为高校专业设置没有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部分新兴行业岗位存在人才缺口,而部分传统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就业岗位的分布出现了失衡的状况[2]。
(二)就业技能要求的转变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新兴技术不断出现和应用,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有了深刻改变。新工作岗位常常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适应新兴行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比如一些技术岗位需要掌握前沿的编程语言或者新型技术工具,可传统课程体系没能及时更新,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储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他们在求职时会遇到较高门槛,很难满足新岗位的技能需求。
(三)就业质量的波动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十分复杂,一方面新兴产业里的优质岗位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更高的工资待遇以及舒适的工作环境,这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部分大学生可能因为难以达到新兴行业的技能要求,不得不选择一些质量不高、稳定性差的就业岗位,进而导致就业质量下降。同时就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部分大学生可能会面临就业压力大、就业满意度低等问题,这些都对其整体就业质量产生了影响[3]。
三、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应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需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紧密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成长需求趋势,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所在区域新兴产业布局;积极融合学科发展优势,巩固基础学科、强化交叉学科、支持新兴学科,尤其要加强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建设,比如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并推动其与传统专业交叉融合;同时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破顶尖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壁垒,构建高质量、普适性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输送具备国际视野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缓解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供需错位”矛盾。
(二)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与职业规划
大学生需积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并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以打牢基础,又要广泛涉猎跨学科知识来拓宽视野,同时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科研项目及创新创业竞赛以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兴趣与优势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在大学期间通过实习、兼职等方式积累工作经验,明确职业定位,提高求职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三)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肩负关键责任,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引导高校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优化专业设置、灵活配置教育资源,以此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新兴产业发展,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像对吸纳大量大学生就业的新兴企业,可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同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搭建高校与企业间的沟通平台,实现人才供需信息高效对接;还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引导,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扶持等帮助,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热情,以创业带动就业。
结论: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既包含机遇也伴随着挑战,需高校、大学生和政府协同发力以缓解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间的矛盾,具体可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个人能力与职业规划以及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等措施实现,如此不仅能助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还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建飞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机遇与挑战的探析 [J]. 教育教学研究前沿 ,2024,2(8):16-18.
[2] 苏喆.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路径[J].2024(2):23-24.
作者简介:吴松(1992.01—),男,满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田宛鑫(1997.04—),女,汉族,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2024 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ZKT2437 ,项目名称: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