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艾青《绿》诗歌教学中的“三意之美”

作者

徐扬

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 安徽合肥

意象美——开启想象之门

部编版教材在本单元语文要素中强调“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情感。”进一步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里将现代诗特点具化为“具有节奏感,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三个方面。诗歌离不开想象,诗歌教学更要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而丰富的想象主要蕴含在诗歌的意象之中。意象,即“寓意于象”,诗歌的简洁凝练与朦胧美关键在象,因其中蕴含了诗人的无尽之意。落实在诗歌教学中,则是要牢牢把握“绿”这一意象,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作者赋予其独特的美丽与魅力。

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本诗可分为四个部分——绿的范围广、绿的颜色多、绿的生动、绿的摇曳。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分部分的学习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第一、三节主要写绿的范围广,相机可以启发学生还有哪里可以是绿的?从天地空间到四时季节到宇宙万物,“想象之丰”就藏在其中。第二节写绿的颜色多,除了书中给出的举例,孩子们可以结合插图,大胆展开想象,将绿色与各种其他颜色排列组合,培养学生的“想象之奇”。四五两节主要表现的是绿的生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修辞手法体会“想象之灵动”。第四节通过抓住关键词“集中,挤,重叠”体会绿的拟人化与生动性,绿仿佛摇身一变站台上的乘客,集中在一起挤着登上下一列开往春天的列车。教师相机可以启发学生以拟人化的形式想象绿,自己造句用动词展现想象的画面。第五节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绿的摇曳,将风比作教练,绿比作舞者,闻风而动摇曳生姿。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造比喻句将绿想象成翩翩起舞的舞者或随风而动的裙摆,把“灵动,摇曳”这样的抽象概念具象化,简单化。

“诗歌意象在其创作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诗歌的灵魂与生命。”要想把握好诗歌的生命之根,结合四年级的学情实际,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想象之丰,之奇,之灵动,以更好品味诗歌的意象美。

意境美——朗读强化感知

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领悟离不开对意境的把握,那些读完诗歌后依旧萦绕在耳边的音韵,挥之不去的画面以及回味无穷的情感即为意境的集中体现。因此,对意境的掌握是诗歌教学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鉴赏能力与感知能力的重要渠道。

艾青的《绿》表面上看是写各种绿色的合集。但生活中绿色实在太常见,几乎不能引起我们的特殊感觉。但为何艾青能将绿写成一首诗,代代传颂呢?答案在于艾青赋予绿以诗意的特征,用精深的技巧加以加工,饱含个人的情感,这些凝结为“景中情,情中景”以引发读者强烈的美感,唤起读者某种特殊感觉与情感。

那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美感呢?新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朗读是多种感官的调动与配合,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专注度与积极性,诗歌更是离不开朗读,诗歌本身具有节奏的特殊性,朗读便是打开诗歌奥秘之门的一把金钥匙。《绿》是一首简短的小诗,一共五节,每节不超过四行。四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时能很快的把握其轻快的节奏,感受其活泼、积极的语调,更易形成一种愉悦的氛围,从而与作者形成一种情感的共鸣,直观的感受其中蕴含的“活力美”。除了齐读进行一个整体感知把握以外,还可以通过分层朗读——男女生分读,进一步深入文本的理解,将一元、平面的文字内容立体化、丰富化。第二、五节主要展现的是绿的多姿,绿的摇曳,可以配合女生柔美的声线朗读,加深理解;第三、四节通过男生重读“刮风、下雨”时的绿和“挤、重叠、交叉”,感受绿的生长,绿的充满生命力。通过男女生分读,节奏由缓到快再缓,力度由轻柔到昂扬再温和,通过这种鲜明的变化和对比,感受绿的“差异美”。

在前面层层递进的朗读教学基础上,学生基本由面到点掌握了《绿》意境美之“活力美”与“差异美”。意境是层层叠深的,随着朗读的深入,学生能进一步加深感知——即意识到绿不仅仅指自然界单纯的绿色,而更多的象征的是希望、春天和生命力,能感知到一种昂扬的生命力的美,从而完成意境最高层次教学目标的达成。

意义美——情感的升华

诗歌是作者情感的结晶,诗歌的赏析与教学离不开对其背后蕴含的意义美的挖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应急于直接展示诗歌的中心思想,而应适当延学拓展,引入艾青其他创作诗歌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自主感知、挖掘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两篇经典与《绿》进行对比,教师可以出示学习提示单,从创作时间、背景、情感基调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与《我爱这土地》创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绿》创作于 1979 年二月。前两首诗时值内忧外患国家动荡之际,表现的情感沉闷、苦痛、饱含绝望的挣扎。而诗人在创作《绿》时,正值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之际,艾青率领全国诗人访问团一同访问参观了广州、海口、三亚等城市,整体情感更加积极、轻松。两相对比,更为突出。

通过时间背景的对比介绍,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主旨升华情感。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艾青创作《绿》这首诗,只是因为他在访问的过程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看到了绿色的自然景物吗?这时学生被充分调动起学习的兴趣,通过自我思考或小组讨论等方式明确——绿在这儿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绿色,更是象征着一种希望与生命力。之前艾青的诗歌总是忧郁的、沉闷的,因为中国一直笼罩在被剥削、被压迫的状态下,这让爱国的艾青情绪压抑,痛苦苦闷。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的春天来了,中国人民的春天到了,一切都重新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所以说,艾青诗歌中的色彩意象既是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1] 所以绿在这更代表着一种希望,一种生命力,一种重新出发的昂扬与激情!

之前对于意象和意境的学习,更多的是教师的指导与教学,但最后关于诗歌意义、情感的探索可以更多的把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与感知诗人的情感和诗歌背后的深意。同时激发学生追求希望,追逐光明,永葆生命力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四、结语

本论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围绕诗歌教学中意象、意境与意义的三大主题,试探索通过创新式的教学模式从启发想象、指导朗读以及情感激发三个方面切入艾青《绿》的诗歌教学,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力求将抽象的诗上简单,将简单的道理说深刻,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为之后的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亦潇 . 浅谈艾青诗歌中的意象 [J]. 科幻画报 ,2022(07):80-81

作者简介:徐扬,1997 年1 月7 日出生,女,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