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测量交响乐”中构建学生的量感

作者

张洁

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三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核心素养中量感的培养应从低年级开始建立。”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直观形象阶段,对活动类课程的兴趣高昂,但是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低年级数学教材中,与测量相关的活动不多,教师结合二年级教材的内容如《教室有多长》、《一千米有多长》等课例设计丰富多彩的“测量”活动,此外,我们开发了校本课程《测量交响乐》,为构建学生的量感拓宽空间。

一、《教室有多长》——教室里的“多样测量”

在《教室有多长》这节课的教学场景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教学实践与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一堂关于测量的课程,更是一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索与发现之旅。在上述课堂场景中,第四小组的同学通过“迈步子”的方式来测量教室的长度,这一活动设计既直观又富有参与性,使得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测量的过程。当同学们紧盯着测量员的脚步,数着步数时,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远比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面对测量结果不一致的教学契机时,老师的追问引导了学生们的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误差?是因为测量错误,还是因为步子大小不一致?这样的讨论不仅让学生们意识到测量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还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减少这些误差。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老师的指导语“测量的时候,步子有大有小就容易出现误差,我们要多次测量,才能测得准确”更是点睛之笔。这不仅解释了误差产生的原因,还指出了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对“多次测量减少误差”这一科学原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第三次测量时,学生们已经能够注意到步子大小的一致性,这是他们在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这样的经验不仅对他们理解测量原理有帮助,更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一教学场景充分展示了活动式教学的优势。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设计富有参与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活动至关重要。在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同时提供有效的指导。正如上述场景中的老师所做的那样,通过追问和引导,帮助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们的科学素养。在科学课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们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积累直接经验,感受不一样的“身体尺”

在教学《一千米有多长》这节课时,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帮助学生真切地理解一千米这一长度概念。传统的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虽然能给学生一个大致的印象,但往往难以让他们有直观而深刻的感受。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千米”这个概念还是相当抽象的。课后作业的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巩固课堂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在本次课后作业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千米之行,始于足下”的活动,这一设计极具创意和实践性。通过让学生亲自走一千米,教师帮助学生从感知觉维度深入理解和感受一千米的实际长度,这种直接经验远比间接经验来得更为深刻和准确。从学生们的日记中可以看出,这次活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学生写道:“走一千米是艰难的,我走得筋疲力竭。”这样的真实感受,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替代的。它不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千米的长度,还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和体魄。此外,还有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建立了走一千米需要花费15分钟的体验。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因为它让学生从时间维度建立了对长度距离的直观感受。这种跨维度的学习经验,对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长距离单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直接经验的教学方式并不局限于数学课程。在其他学科中,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也可以看到,直接经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使其成为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测量交响乐》——操场上奏起的测量乐曲

张老师设计的校本课程《测量交响乐——校园中的测量》,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测量任务,让测量活动在操场快快乐乐的发生。学生来到开放的操场上,利用各种各样的尺子,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断精进测量技能。原来的课堂中难以突破的难点,如:测量时,没有对齐0刻度线、测量工具没有“严丝合缝”导致测量误差较大、测量的尺子摆成了斜线,这些测量问题都被一一纠正。

在实际测量环节,学生将四肢化身为一把把小尺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高效、严谨地完成了校园测量活动。通过下面的场景,学生懂得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身体尺做单位进行测量。

场景二:使用“脚长”测量的小组测量员沿着跑道的边线,一步紧挨一步走着,其他小组成员跟随者他慢慢的移动,一边走,一边数,还有一名观察员在侧面,时刻注意测量员的脚尖和脚后跟之间是否留有空隙。短短50多米的跑道,这个严谨的测量小组相比其他小组,确实“慢了一些”。小组成员记录测量的结果,回班后,利用计算器,算出了跑道的长度。

场景三:有个小组选择一个特殊的模特,他的步长恰好是50厘米。测量时,小组成员齐声喊道:“50厘米、1米、1米50厘米……”这个小组快速测量了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

“脚长”和“步长”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更具优势?同学们众说纷纭,有的小组说:“脚长测量法,脚长是固定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有小组则认为:“步长测量法虽然快捷,但是测量员的步子有大有小,测出的结果不太准确。”这一系列的测量活动,如一篇篇乐章奏响,学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测量活动,他们的测量技能、实践能力和量感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