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落地路径研究
许锁英
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
1. 引言
建筑行业正面临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智能建造技术(如BIM、物联网、AI、机器人施工等)的引入可有效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然而,目前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仍面临标准不统一、企业接受度低、成本较高等挑战。基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落地路径,分析影响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为推动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 智能建造技术的核心应用领域
2.1BIM 技术的协同设计与施工管理
BIM 技术作为智能建造的核心基础,通过建立三维数字化建筑信息模型,实现了建筑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集成与协同管理。在协同设计环节,不同专业的设计师可基于同一模型进行实时协作,有效解决传统二维图纸中存在的设计冲突问题,提升设计效率与质量。在施工管理阶段,BIM 模型可与进度计划、成本预算相结合,形成 4D(三维模型+ 时间维度)或 5D(三维模型 + 时间 + 成本维度)管理系统,实现对施工进度的动态监控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2.2 物联网(IoT)与智慧工地管理
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各类传感器(如环境传感器、人员定位传感器、设备状态传感器等),实现了对工地现场人、机、料、法、环等要素的实时感知与数据采集。基于物联网搭建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控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如人员未佩戴安全帽、设备异常运行等)、环境指标(如扬尘、噪声、温湿度等)以及物资消耗情况,通过数据分析与预警机制,提前防范安全事故,优化资源调度。例如,部分项目通过安装智能水表、电表,实时监测水资源与电能消耗,结合数据分析制定节能方案,实现了项目能耗降低 15%-20% 的目标。
2.3 建筑机器人及自动化施工技术
建筑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行业劳动力短缺、提升施工自动化水平提供了重要途径。目前,砌砖机器人、抹灰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已在部分项目中得到应用,其施工精度与效率显著高于传统人工操作。此外自动化施工设备如智能塔吊、无人驾驶运输车辆等,通过与 BIM 系统及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了施工设备的智能化调度与协同作业,进一步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2.4 人工智能(AI)在进度与成本预测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项目数据进行分析,可实现对施工进度与成本的精准预测。在进度管理方面,AI 模型可根据项目特征、资源配置等因素,预测关键工序的持续时间,识别影响工期的风险因素,并生成最优进度计划。在成本管理领域,AI 技术可通过分析工程量清单、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等数据,实时预测项目成本变化趋势,为成本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 智能建造技术落地的关键瓶颈
智能建造技术落地面临多方面关键瓶颈。一是行业标准与政策支持不足,智能建造领域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与评价体系,不同企业和技术平台数据接口不兼容,信息孤岛严重,如不同厂商 BIM 软件模型格式和数据交换标准有差异;政策层面激励机制不完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力度不足,部分地方政策缺乏可操作性,落地效果有限。二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与收益矛盾突出,技术应用需大量前期投入,效益却需长时间显现,中小建筑企业因资金和技术实力有限,转型困难,且部分企业管理层认知不足,倾向传统模式,阻碍技术推广。三是技术融合与数据互通难题,智能建造需多技术深度整合,但各技术模块兼容性差、数据格式不统一,系统集成难度大,如物联网设备数据难与 BIM 模型实时对接。四是专业人才短缺与技能培训滞后,高校相关专业设置滞后、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企业内部培训机制不健全,现有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中老年工人面临技能断层。
4. 智能建造技术的推进策略
4.1 政策引导与行业标准制定
政府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智能建造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明确技术应用的目标与路径。通过设立专项补贴资金、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加大对智能建造技术的投入。同时,加快推进智能建造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统一数据交换标准、技术应用规范与评价指标,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例如,可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
BIM 数据标准、智慧工地建设标准等,为技术应用提供统一的“语言”。
4.2 企业分阶段实施智能化改造
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与技术实力,制定分阶段的智能化改造方案。对于大型企业,可率先在重点项目中开展智能建造技术试点,通过示范项目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可复制的应用模式。对于中小微企业,可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通过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共享技术资源与经验,降低转型成本。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应优先选择投资回报率高、实施难度小的应用场景(如 BIM 协同设计、智慧工地安全监控等),逐步向全产业链智能化延伸。
4.3 加强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孵化
建立“政府 - 高校 - 企业 - 科研机构”四方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加速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高校与科研机构可针对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如多技术融合的智能建造平台开发、建筑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研究等。企业可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方式,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并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工程项目。此外政府可搭建技术孵化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场地与政策支持,培育一批专注于智能建造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产业生态链。
4.4 建立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应优化专业设置,开设智能建造、建筑信息化等相关专业,调整课程体系,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的交叉融合教学。例如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增设 BIM 技术、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思维与技术应用能力。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培训机制,通过定期组织技术讲座、技能竞赛、案例分享等活动,提升现有员工的智能建造技术水平。同时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定向输送技能型人才,缓解一线操作人员的技能短缺问题。
5. 结论与展望
智能建造技术是建筑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其落地实施需要政策、技术、人才等多要素的协同推进。本文通过对智能建造技术核心应用领域的分析,揭示了当前行业面临的标准缺失、企业转型动力不足、技术融合困难、人才短缺等关键瓶颈,并从政策引导、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四个维度提出了推进策略。未来,随着 5G、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建造将向更高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发展,实现建筑全产业链的协同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需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共同开创智能建造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秦 洪 祥 . 智 能 建 造 技 术 在 建 筑 工 程 中 的 应 用 探 讨 [J]. 陶瓷 ,2025,(03):148-151.
[2] 孔繁松 . 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 [J]. 价值工程 ,2024,43(28):27-29.
[3] 毕纪刚 . 智能建筑技术在绿色建造工程中的应用与优化 [J]. 住宅产业 ,2024,(0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