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协同模式下小学生高年级心理健康培育机制构建

作者

彭志宜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第三小学 546300

引言

跟随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拓展,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高年级学生恰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当口,情绪起伏剧烈、人际适应复杂棘手,迫切需要搭建起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在这一背景的情境下,把家校协同当作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意义重大。在当前实践里,依旧存在职责界定不清、沟通效能低下等状况,让协同效果大打折扣,探求家校协同机制的优化路径方向,对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育人质量具备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家校协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在家校相互协同的模式里,学校与家庭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核心地带,分别承载着不可替代的重任,同时也凸显出功能互补与资源整合的必要特性,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发挥主导效能,具备系统全面的课程布局、专业知识深厚的心理教师队伍以及科学实用的心理干预机制,能够对学生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干预措施。而家庭充当着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在学生性格塑造、情感支持及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具有基础影响力,家长的情感态度、教养方式及家庭氛围直接关联着学生心理发展水平。

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家校双方需建立平等协作、双向交互的关系,形成责任共担、信息互享、行动齐进的合作机制,就具体职责而言,学校要主动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体系,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跟实施举措,定期组织进行心理健康筛查、专题讲座与团体辅导活动,依靠家校沟通平台,把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方法传达给家庭。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实施的教育安排,留意孩子心理的实时变化,及时把成长阶段出现的异常情绪或行为问题反馈出来,给学校供给个性化的教育凭据。

社区以及社会组织可作为辅助力量参与到此事中,凭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家庭教育指导等资源途径,扩大家校协同的广度和深度范畴,基于这一基础,家校协同的角色定位尚需体现出阶段性及差异性的特性,聚焦小学高年级这一特定学生群体,该群体心理发展正处于儿童时期向青少年时期过渡的关键期,情绪起伏明显、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同伴关系敏感问题愈发严峻,家校二者于角色分工中,更要聚焦对学生成长特性的响应,提升沟通机制的灵活性以及教育干预的针对性,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覆盖且持续深化开展。

二、家校协同机制建设中的障碍与突破

在推进家校协同机制搭建的阶段里,即便学校与家庭在观念维度普遍承认合作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推进阶段,依旧要面对多重现实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展现于沟通渠道受阻、责任边界模糊难辨、教育理念差异以及资源分配不均等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效应的有效施展形成了制约。从沟通这个层面,部分学校至今未搭建起制度化信息交流平台,家校间的互动多借助临时性或形式化的沟通途径,诸如家长会、电话沟通这般,无法达成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跟进与及时介入,部分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存在差错,以为心理问题只是个别情形,主动参与的意识淡薄,导致学校在协同工作推进上阻力颇大,教师跟家长于沟通方式及表达习惯方面存在差异,弱化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有效性,现阶段协同机制运行时,责任分工含混不清是突出问题。

一些学校于家校合作推进时职责划分模糊,容易造成任务互相推卸或重复劳动的局面,在对学生情绪异常、行为偏差做早期识别期间,学校与家庭往往都期待对方多承担些职责,失去最佳干预的契机,该权责未厘清的状态不但降低了协同效率,还对教育合力的形成根基造成了削弱。教育理念间的分歧进一步激化了协同进程中的矛盾,学校强调采用科学且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但一些家庭受传统观念的牵绊,更偏好采用经验性、主观性的手段处理子女心理问题,该认知层面的差异让家校在教育目标与方法上难以达成统一,拖慢了协同工作深度推进的步伐,为实现成功突破,要对协同机制进行优化,可从制度建设、能力建设、技术支持三方面切入,完善常态化沟通的制度体系,带动家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开展,增进沟通的效率及精准性。

三、协同机制优化路径与实践成效探析

在持续探索、改进家校协同机制的进程里,构建科学合理运行体系成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一环,机制优化要在组织架构、制度保障、资源整合以及技术支持等维度开展,助力家校两方打造稳定、高效、可持续的合作样式。

依靠创建标准化的协同流程,明确学校跟家庭在各个阶段的职责分工情况,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维持系统连贯性,为推动协同效率的增长,应加强制度层面的建设,编定细致的协同工作章程,囊括信息通报、定期交流、联合测评等相关内容,让家校合作按章操作、有案可稽,宜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协同管理之岗,承担起各项事务的统筹协调工作,增进机制运转的专业性及执行效力,凭借此一基础,设立动态的反馈模式,做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持续探查与及时修正,提高教育干预的精准靶向与及时响应。

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是协同机制优化重要支撑,学校需主动拓展外部资源,引入专业心理服务机构、高校研究团队、社区支持力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式。家庭需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交流活动,提升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水平与应对能力,搭建多元参与平台可促进各方资源有效对接,增强教育合力整体效能,技术手段应用为协同机制深化提供新的可能。

结语

家校协同机制在小学生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中意义重要,已经明确角色定位、突破现实障碍、优化运行路径,逐步构建系统化、常态化合作模式,机制建设提升了教育干预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增强了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效能。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拓展资源支持,推动协同机制向纵深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志勇 . 家校合作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 [J]. 教育科学研究 ,2023, 45(6): 78-85.

[2] 周晓红.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联动机制的构建[J]. 基础教育研究 , 2022, 39(4): 56-62.

[3] 吴建国. 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J]. 中国教育学刊 , 2024, 40(2): 102-109.

河池市校本研修专项课题 2024 年度课题《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csxbyx2024A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