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新课改视角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作者

李章平  杨洁

甘肃省宕昌县第二中学  748500;甘肃省宕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748500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而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将数学知识与现实情境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探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视角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观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观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现象的分析,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观,认识到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小小超市”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购物体验中掌握人民币的面值、换算及简单计算。具体实施时,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些商品(如文具、玩具等),并贴上价格标签(如铅笔 2 元、橡皮 1 元等)。课堂上,学生分组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利用学具人民币进行模拟购物。例如,购买一支铅笔(2 元)和一块橡皮(1 元),学生需要计算总价( 2+1=3 元),并选择合适的纸币(如一张 5 元,找回 2 元)。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直观理解人民币的使用方法,还能在真实交易中锻炼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生活化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开展生活资料研究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资料来进行课堂教学,如学生每天上学和放学都要乘坐公交车,这就是很好的生活化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把公交车上的相关内容作为课堂的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每天所乘坐的公交车。根据学生的数据记录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互相之间讨论各自公交车上的相关问题,如:哪条路线是最拥挤的?哪辆车的人最多?哪些站点人最少?不同的站点人流量有何不同?学生经过交流后能够得出一些结论,然后再结合数学教材的内容,将这些结论与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此外,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中,有一个知识点是“分苹果”,但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这样的知识点是无法理解的,也很难得到学生们的认同。而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引入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就能大大降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陌生感,并且通过实际操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例如在教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作业本,并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接着让他们思考“长方形的面积有哪些计算方法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剪开拼起来算”或者“折叠法”,这时教师可以告诉他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平时穿衣服时,经常用剪裁法和折叠法。那么当你穿着校服上学时,发现裤子短了怎么办呢?这时你就要学会用剪、折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密切相关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平行四边形的展开图,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四、充分利用生活资料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生活实例、生活场景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以两个班级进行比较为例,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搜集关于不同班级的资料和数据,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会发现两个班级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很多方面都不相同,如:每个班级人数多少?谁学习成绩好?谁的个子高?谁长得胖等问题。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统计两个班的平均身高,若有的同学身高比较高,有的同学身高比较低,那么我们就需要计算出他们的具体身高,这样才能得出一个公平合理的答案。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小学生对“百分数”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加强生活化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

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教具以及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乘法”时可以将实际生活问题与教材知识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来理解数学问题。如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拿出一盒铅笔作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用手捏着铅笔放进盒子里,再看看铅笔还能有多少个空隙,从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个苹果、梨子、香蕉等水果,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三种水果分别占总重量的百分之多少?”这样既体现了分数加减法的实用性,又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这些案例说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当前,我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不断探索、总结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并积极加以运用,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尝试,发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将数学知识渗透于生活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其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亮 .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小学现代教育 ,2024(9):68-71.

[2] 张莹莹 . 从课堂入手深化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J]. 学习与考试 ,2023(5):44-45.

本文系陇南市 2023 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探究新课改视角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LN[202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