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绿色建造技术发展方向探讨

作者

徐燕芳

丹阳市银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镇江212300

摘要:绿色建造技术作为现代化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有效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还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构建平衡。尤其在强调低碳经济的时代,绿色建造技术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旨在为建筑行业提供有效的节能改造方案,以实现更环保、经济和舒适的建筑环境。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建造;发展

引言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加深,建筑行业正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建筑节能改造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优化现有建筑的能效、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影响,提升建筑的可持续性。

1绿色建造技术概述

绿色建筑核心在于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旨在打造健康舒适的宜居环境。其不单局限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传统环保措施,更将“绿色生态”的价值观融入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实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绿色建筑的特点体现在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舒适等方面。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材料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升室内环境质量,为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环境。

建筑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亦要注重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随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提升,优化室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绿色建筑设计是以总体平衡为目标,从建筑设计的内在本质出发处理地域、环境、空间、功能、界面、技术、造价等一系列问题,以创作为引领,技术为依托,在平衡中创造最优的建筑与环境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节约能源,改善环境。

2现代化绿色建造技术的价值分析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以绿色理念为核心的绿色建造技术已成为了现代化建筑工程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绿色建造技术的本质是在建筑施工技术中充分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施工,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增加建筑资源利用率。绿色建造技术在应用期间,要从不同维度加强资源控制与管理,才能在加强环境保护能力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

从建筑工程的外在角度进行分析,借助绿色建造技术开展建筑施工,结合现场情况实现对污染物的控制,绿色建造技术在应用中的核心目标是为人提供舒适、健康的建筑居住环境。因此要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内加强对各种能源与资源的管理,通过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率的方式降低建筑工程的能源消耗与环节污染。绿色建造技术的本质是通过合理化施工,主动加强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只有在统筹规划中理清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需求,才能让绿色建造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更多保障。需要注意的是,绿色建造技术作为迎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施工方式,为了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应主动平衡绿色施工与经济性之间的关系。通过从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两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让绿色建造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真正实现价值优化。

在现代化建筑工程中,绿色建造技术已成为开展建筑施工管理的关键性技术。相较于传统施工技术而言,绿色建造技术在应用中可以对施工方案、质量进行控制。传统施工技术在会对周边环节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无论是噪音还是粉尘都影响到附近居民的身心健康。而绿色建造技术在应用期间,则需要主动加强资源利用,通过主动消除建筑施工中的污染问题并加强能源与资源的管控,实现对建筑工程周边环境的保护。

在绿色建造技术的应用期间,需要结合工程情况加强资源节约化管理。因为绿色建造技术的特殊性,工程项目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开展资源管控,即尽量利用最少的资源与能源达成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建筑施工阶段要对资源与能源进行科学化配置,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3绿色建筑主要技术措施

3.1保温隔热材料

围护墙体是建筑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的界面,直接受到自然及人工环境的作用,通过优化维护墙体的热工性能,如蓄热、隔热能力,对其薄弱环节,如冷热桥构造的加强处理,可使得室内空间环境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少能耗,对提升舒适度有直接帮助。保温隔热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墙、屋顶、门窗等围护部位,是绿色建筑中增强外墙体系蓄热能力的一项关键技术,通过采用高性能蓄热材料并结合构造设计,有效地减少建筑内外热量传递,减少室内温度波动,使得室内环境更加稳定舒适。

3.2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作为绿色建筑领域的一项创新技术,以模块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为建筑建设带来了变革。通过工厂预制建筑构件,现场进行组装,极大减少现场湿作业,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污染排放,显著提高施工效率。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不仅更加环保,而且更加高效。在建筑使用寿命结束后,其构件可以拆解并回收利用,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因此装配式建筑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是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3.3加强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不仅有利于节能,也有利于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建筑自然采光方法,充分利用建筑构造和技术措施,有效改善建筑光环境,同时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如,增加室内与室外自然光接触的空间范围优先利用被动节能技术,在平衡室内热工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外立面开窗或透光面比例,大进深空间可采用导光井或中庭加强自然采光,通过下沉广场或光导等方式提升地下空间自然采光效果等。

通风是一种通过引入室外空气来维持良好室内空气品质及热湿环境的重要手段。通风换气对营造室内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室内热湿环境与供暖空调能耗也有很大影响。自然通风的建筑主要通过用户调整通风窗口的开闭来控制通风量的大小,缺点是在室外过热或过冷时,自然通风可能会造成能耗增加,但因其简单经济、使用者可以自主调节,而深受人们欢迎。设计时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如利用主导风向布置主要功能空间;依靠中庭空间与中庭高侧窗形成烟囱效应增强热压通风;在建筑体量内部根据风径切削贯穿空腔形成引风通廊;潮湿地区通过首层地面架空引导自然通风,防潮祛湿等。

3.4可再生能源利用

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不需要人力参与便会自动再生。仅生活热水系统的能源选择而言,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近30%,城市民用建筑仅洗澡热水用能就接近建筑能耗的20%,各类商业建筑热水能耗为其总能耗的10%~40%。故其能源选择非常重要。对于集中生活热水的热源选择宜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如日照资源丰富的地区优先采用太阳能作为热水供应热源;在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宜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热水供应热源;在地下水源充沛、水文地质条件适宜,并能保证回灌的地区宜优先利用地下水源热泵。光伏发电利用需根据地区日照条件、市政电力供应情况,在设计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光伏发电系统配置,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定运行策略结合建筑效果、发电容量需求,选择适宜的光伏设备,实现建筑光伏一体化,并达到发电效率、利用率最大化。通过合理的能源选择和系统设计,可再生能源利用能够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结语

绿色建造技术是现代化建筑工程所采用的重要施工工艺,通过主动分析绿色建造技术的施工要点,从节能环保两个维度实现对传统施工工艺的优化。随着绿色建筑施工价值意识的提高,绿色建造技术将会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罗辉.住宅建筑中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研究[J].新城建科技,2024,33(12):55-57.

[2]吴帅.绿色建筑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应用[J].居舍,2024,(36):64-67.

[3]祝昌桥.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优化结合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4,(3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