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如何在小学寓言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初探
祝玲玲
宿松县城关小学 安徽省安庆市 246500
寓言是一种篇幅短小、语句精炼、情节生动、寓意味深长的道理于讽刺性语言的文体。它潜移默化中将深刻的哲思传达给学生,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寓言类课文主要安排在中低年级学习,以讲故事和体会寓意为主要学习目标,这一点从三年级下册安排的寓言文体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中就能看出。但如果寓言学习只是停留在讲故事明白道理的浅层次教学的思维定势中,那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则很难达成。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教师在寓言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
那么,在寓言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是指向什么呢?其实在弄明白寓意的过程中是离不开思维的帮助的;而深度学习需要高阶思维的介入。在寓言中,故事、寓示、寓意是基本的构成要素,故事作为客观存在是寓言的表层;寓意是深层,寓示是连接层,是故事中蕴含寓意的蛛丝马迹,后二者都需要经过思维才能体会和把握。尤其在寓意的理解与把握上,不是简单地得出结论,而需要借助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才能完成。因此,在寓意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不仅能够有效突破一些先入为主的套路理解寓意,而且能够为寓言教学打开新局面[1]。
如何在寓言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如下几点探索:
一、把握寓言的文体特点
寓言是小学生较早接触的一种文体,在开始学习寓言类课文时,不适宜讲解什么是寓言,后来教师也就把寓言当成学生自来熟的东西,忘了什么时候适合给学生讲明白什么是寓言,导致学生对寓言始终存在着一种比较模糊的认识,只是大致地知道寓言是一种包含着道理的短小故事。其实,寓言的“寓”本义是指坐落在山角的房屋,引申为山野中寄居的屋舍,寓言的“言”自然是指故事,合起来说就是人在山角的房屋里编造故事;但人们更看重《说文解字》等文献将“寓”解释为“寄”的说法,进而认为寓言里有“寄托”的道理。结果,教师在寓言教学中,都很重视寓言蕴含道理的理解、挖掘,却忽视蕴含道理的寓言故事是怎么产生的——即如何编造的,更不思考人们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个故事。
读寓言,细思量,这种文体模式化明显,即模式不变,但相同的道理却可以在不同的故事里体现,亦即载体存在变化,其实在变与不变之间我们皆能看见编造故事者的智慧。
1.不变的模式
从流传下来的一些经典寓言看,外国的寓言模式化更明显一些,如《伊索寓言》是独立成篇的,基本上是“故事 + 道理”模式;而我国先秦寓言多是整个文章中的一部分,很少独立成篇,结果呈现的多是故事,至于道理则通过文章其他部分加以揭示,不包含在寓言本身中。这样的两种情形说明,古代外国的寓言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而先秦寓言则仅仅作为一种说理的方式(工具)。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寓言故事,基本采用中国模式——故事的结尾不直接点明道理,即使是改编的外国寓言如《乌鸦喝水》,也将结尾的道理隐去,让学生借助对故事的理解去体会。这样的寓言文体模式就带来了寓意的多元解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可能在寓意解读中派上用场,发挥作用,应该说这是教师传统教学的延伸。
2.会变的载体
研读中外寓言故事会发现,相似的道理可以包含在多个不同的故事中;换言之,不同的故事,可以寄托相同的寓意。究其原因,正是寓言这种文体的诞生是人们先有需要强调的道理,再编造一个故事来承载;道理往往是相通的,但故事有不同的人去编造,往往是大不一样的。当我们进一步研究寓言会发现,故事所寄托的寓意往往都是针对人的缺点或问题。很多时候,人们并不喜欢被直接指出缺点或问题,但这种缺点或问题又必须指出时,寓言的编造者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远离现实的人物故事尤其是动物、植物故事来表达对身边人的缺点或问题的认识,希望对方听了这样的故事之后受到启发和警觉。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寓言文体单元中安排学习的四篇寓言中,《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三篇都含有在比较中形成全面认识这一寓意,但三篇寓言故事内容完全不同,作者来自中外不同国家,这足以说明在寓言中,作为载体的故事是多样的、最容易变化的。这种变化就是寓言作者的新创造,用全新的故事从新的角度来阐释人们认识的道理,带给人们新的认知冲突;也是寓言中蕴涵的大智慧:认识一个道理的路径,可以从无数个合理的故事中活动,而不局限于大家所熟知的某一个老故事;更是寓言这一古老的文体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源。由此,寓言故事与寓意(道理)的适配度就是寓言深度学习的一个方向。
综上,在小学寓言教学中,教师不可停留在讲故事明白道理的教学模式中,需要把握寓言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寓言故事中,追寻寓言中蕴含的文化意味和经验智慧,探寻寓言在叙事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不仅要明白一则寓言说了什么,而且还要能够了解这样说的背后深层原因,从而实现寓言深度学习的开展。当然这是笔者的初探,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是要针对学情、选取合适的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戎敏:开展深度学习,汲取寓言智慧 [J]. 语文建设(下半月),2020(9)38.
[2] 莫先武:寓言究竟应该教什么?[J]. 语文建设(上半月),2021(4)24.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 韩格理,王政,译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