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

刘广月

沧州师范学院 学生处,河北 沧州 061000

摘要:文化是促进国家繁荣、社会进步、人民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尤其强调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起中华儿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根”与“魂”。本论文旨在研究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建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文化自信 现状

课题项目:2023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3C0035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大学时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当今社会的各种错误思潮和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与认同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并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1]同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以上文件(会议)精神为新时代高校形式文化自信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有利于促进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探索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某高校20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99名(48.5%),女生105名(51.5%);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分别51名(各25%);中共党员学生37名(18.14%),共青团员学生130名(63.73%),群众学生37名(18.14%);人文社科类学生63名(30.88%),自然科学类学生64名(31.37%),工程技术类学生12名(5.88%),艺体类学生65名(31.86%)。

(二)研究工具

根据以往研究成果,自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 Likert 5 级量表计分,分别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一般”(3分)、“不同意”(2分)和“非常不同意”(1分)。

(三)研究假设

H1:文化认同及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意志和文化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存在显著差异;

H2:在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意志和文化行为中,文化行为与文化自信相关性最强。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整体现状结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的大学生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意志和文化行为水平平均值分别为4.06、3.95、3.77、3.62,其中文化认知水平最高;文化自信水平平均值为3.85,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结果

男生、女生的文化自信水平平均值分别为3.83、3.87。方差齐性检验F统计量的值为0.004(p=0.951>0.05),方差呈齐性。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t统计量的值为-0.458(p=0.648>0.01),不同性别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平均值分别为3.85、3.94、3.76、3.85。大二年级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最高。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中,相伴概率为p=0.310>0.05,方差为齐性。文化自信的F统计量的值为0.788(p=0.502>0.05),不同年级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中国共党员学生、共青团员学生、群众学生文化自信水平平均值分别为4.13、3.80、3.74,中共党员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最高。方差齐性检验相伴概率为p=0.005<0.05,方差为不齐性。文化认知的F统计量的值为17.222(p=0.000<0.05),不同政治面貌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文化自信的F统计量的值为5.489(p=0.005<0.05),不同政治面貌学生的文化认同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塔姆黑尼多重比较得出,中国共党员学生与共青团员学生、群众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国共党员学生与共青团员学生、群众学生的文化认同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体类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平均值分别为4.02、3.80、3.86、3.73,人文社科类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最高。通过方差齐性检验,相伴概率为p=0.041<0.05,方差为不齐性。文化认知的F统计量的值为4.550(p=0.004<0.05),不同学科类型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文化自信的F统计量的值为2.790(p=0.042<0.05),不同学科类型学生的文化认同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塔姆黑尼多重比较得出,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艺体类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人文社科类和艺体类学生的文化认同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验证H1:文化认同及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意志和文化行为在性别、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文化认同及文化认知在不同政治面貌、学科类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研究假设H1部分成立。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文化认同及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意志和文化行为数据柯尔莫戈洛夫-斯米诺夫检验显著性为0.000<0.05,不符合正态分布。选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检验得出,文化认同与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意志和文化行为相关系数分别为0.615、0.599、0.571、0.664,均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通过比较发现,文化认同与文化行为相关系数最大,因而相关性最强,得以验证研究假设H2成立。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在学生不同政治面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中共党员学生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党的理论与方针政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他们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因此,高校应针对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通过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强化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提升全体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成为凝聚青年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源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在学生不同学科类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人文社科类学生因其专业特性,在日常学习中大量涉猎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知识,这些学科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能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从而铸就较高的文化自信水平。高校可以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学科专业教育,为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体类学生搭建与传统文化深度对话的桥梁。

3. 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意志、文化行为与文化自信均呈显著相关,且文化行为与文化自信相关性最强。通过分析数据还可得知文化行为的平均水平最低,因此文化行为是加强文化自信培育的关键着力点。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丰富多元的文化实践课程,将文化行为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亲身体验文化创作的过程,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同时,组织文化考察活动,带领学生深入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村落,实地了解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传承现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另外,高校还应鼓励学生社团举办各类文化主题活动,如文化节、文化展览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文化成果的平台,让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 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 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荐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N].人民日报, 2024-07-22.

作者简介:刘广月(1993.4—),女,汉族,河北沧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