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业质量的高中历史课后作业类型创新与实践
王延昌 翟杜娟 闫玉培 石艺峰 梁合龙
河南省嵩县第一高级中学 471400
高中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课后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延伸,对学生学业质量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后作业多以背诵、练习册习题为主,形式单一,内容局限,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对高中历史课后作业类型进行创新,成为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一、传统高中历史课后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单一
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体系里,课后作业形式高度集中于书面范畴,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反复出现,构成学生课后学习的主要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如同陷入单调的学习循环,每日面对千篇一律的作业模式,极易滋生厌烦情绪,逐渐消磨对历史学科本应抱有的探索热情。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而言,不同学生有着独特的认知风格与学习偏好。擅长形象思维的学生,他们习惯借助生动图像、故事场景来理解知识,面对纯文字堆砌的书面作业,难以在脑海中构建鲜活历史画面,学习潜能被深深束缚。而逻辑思维出众的学生,书面作业中的简单问答、机械填空,无法给予他们深度思考与推理的空间,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充分锻炼与拓展。(二)内容局限
传统历史课后作业内容过度依赖教材,犹如被一条无形绳索捆绑,紧紧围绕基础知识点打转。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多是机械地背诵时间、地点、人物等表层信息,反复进行简单的知识复述,这种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浅滩,无法涉足历史事件深层内涵的浩瀚海洋。历史学科的魅力在于其复杂因果关联、深远影响以及背后隐藏的发展规律。例如,谈及工业革命,若作业仅要求记住起始时间、关键发明,而不引导学生探究工业革命为何率先在英国爆发、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何种颠覆性影响,以及与当下科技发展的内在联系,学生便无法洞察历史发展的逻辑脉络。这不仅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理解浮于表面,难以触及本质,更使得历史知识在学生眼中沦为零散碎片,无法有效内化为自身认知结构与思维能力,难以实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洞察力的教育目标,严重阻碍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学业质量的进阶。
(三)缺乏针对性
传统作业布置模式采用“大一统”策略,全然不顾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知识储备上的巨大差异,向全体学生布置相同任务。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作业难度可能远超其现有水平,面对大量超出能力范围的题目,他们在一次次尝试与失败中,自信心遭受重创,逐渐对历史学习望而却步,陷入恶性循环。与之相反,学习较好的学生,现有作业对他们而言如同温故知新的简单重复,缺乏知识的拓展与思维的挑战,难以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欲望,知识提升与能力发展陷入瓶颈。教育应是因材施教的艺术,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节奏与学习需求。
二、基于学业质量的高中历史课后作业类型创新
(一)项目式作业
项目式作业以其独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成为提升学生历史学业质量的有力手段。在开展以“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为主题的项目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具备多元能力与视角。负责收集丝绸之路贸易往来资料的学生,需广泛涉猎古籍、学术论文、历史地图等资源,梳理不同朝代贸易路线的变迁、商品种类的更迭,在信息筛选与整合中锻炼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而分析文化传播路径和影响的学生,则要从宗教、艺术、科技等层面深入剖析,理解文化在交流中的碰撞与交融,培养逻辑思维与归纳总结能力。最终,小组合力完成研究报告或短视频,报告需逻辑清晰、图文搭配得当,短视频要创意新颖、内容准确,这不仅考验学生的文字表达与多媒体运用能力,更促使他们在团队协作中,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将所学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全方位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契合学业质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辩论式作业
辩论式作业为学生搭建起思维碰撞的舞台,深度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热情。当面对“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这一议题时,学生开启了多维度探索之旅。为夯实观点,他们在图书馆、网络学术数据库中深挖资料,从政治格局重塑、经济贸易促进与破坏、文化传播与侵略、军事战略创新等视角,权衡利弊,构建严密论据体系。在辩论现场,学生要迅速组织语言,精准表达观点,这极大提升了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与准确性 [1]。同时,倾听对方观点,敏锐捕捉逻辑漏洞并予以反驳,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随机应变能力。这种思维的交锋,让学生突破单一视角局限,全面审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不再片面解读历史,而是深刻领悟历史发展的多面性,从而提升对历史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契合学业质量标准中对学生思维品质与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要求。
(三)历史故事创作作业
历史故事创作作业赋予学生将历史知识进行个性化演绎的机会,有力促进学业质量提升。以学习完唐朝为例,学生创作故事时,需深入钻研唐朝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经济繁荣背后的产业结构、多元开放的文化风貌。从宫廷权谋到市井生活,从科举取士到诗歌盛行,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虚构的人物与情节中。在创作构思阶段,学生要梳理历史脉络,规划故事框架,锻炼逻辑思维与创造力;在文字撰写过程中,运用生动语言描绘历史场景、塑造人物形象,提升文字表达能力。通过创作,学生把抽象历史概念具象化,不再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将历史知识内化为故事脚本,灵活运用在故事创作中,同时文学素养也在遣词造句、情节编排中得到锤炼,实现历史学习与文学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助力学业质量提升。
(四)历史角色扮演作业
历史角色扮演作业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情境,对学业质量提升效果显著。在准备“五四运动”角色扮演时,学生沉浸式研究角色背景。扮演青年学生的,要理解学生群体的爱国热忱、抗争诉求,精准模仿其激昂演讲、示威游行的动作神态;饰演工人阶级的,需体会工人生活疾苦与觉醒后的强大力量,展现罢工场景中的坚定与团结;演绎爱国商人的,则要把握商人在经济抵制中的作用与立场。在排练与表演过程中,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细节、人物情感有了直观感受,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知[2]。
三、结论
高中历史课后作业类型创新对提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传统作业问题凸显创新紧迫性,项目式、辩论式等创新作业,丰富学习体验,激发兴趣,培养核心素养,满足多元需求,助力学业质量提升。教师应积极实践,优化作业设计与实施。后续研究可聚焦依教学内容、学生实情精准选用组合创新作业,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推动学生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振豪 .“ 教学评一致性” 视阈下的高中历史作业设 计 探 究 [D]. 杭 州 师 范 大 学 ,2024.DOI:10.27076/d.cnki.ghzsc.2024.000066.
[2] 林紫华 . 基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外作业设 计 研 究 [D]. 海 南 师 范 大 学 ,2022.DOI:10.27719/d.cnki.ghnsf.2022.00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