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李萌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育才中学 4500000
引言
在当代教育改革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德育主阵地,其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天然的跨学科属性。" 在社会中成长 "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主题,涉及个人社会化、社会责任、公共参与等多方面内容,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切入点。本研究旨在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以 " 在社会中成长 " 主题为例,构建跨学科教学模式,评估其实施效果,为学科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全人教育理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社会互动建构的,而跨学科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认知视角和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全人教育理念则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和实践性特征,其核心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点。例如,与社会学、心理学分享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与历史学科共同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语文科目在价值观表达和社会现象描述方面相互补充;甚至与数学、科学等学科在社会统计、科技伦理等方面存在交叉。
“在社会中成长”主题聚焦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涉及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社会规则、公共参与等多个维度。这些内容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分析社会角色,运用历史案例理解社会变迁,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社会现象,甚至借助科学实验探究群体行为规律。这种多学科视角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立体、全面的社会认知,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二、" 在社会中成长" 主题的跨学科教学设计
在 " 在社会中成长 " 主题的跨学科教学设计中,我们确立了 "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核心,辐射多学科支持 " 的基本框架。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知识层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社会化过程;能力层面,培养社会认知、人际交往和问题解决能力;情感态度层面,形成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具体教学内容整合了多个学科资源:语文课中的相关文学作品被用来分析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历史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范的形成与演变;数学课的社会调查数据培养学生用数据解读社会现象的能力;美术和音乐作品则成为感受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媒介。例如,在 " 社会角色 " 子主题中,学生不仅学习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还通过语文课分析小说人物角色,通过历史课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角色变迁,通过戏剧表演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和情境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设计 " 社区问题调查与解决 " 跨学科项目,学生分组选择社区实际问题(如垃圾分类、邻里关系等),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团队协同备课,明确各学科的贡献点和衔接方式;课堂上采用 " 双师授课 " 模式,由道德与法治教师主导,相关学科教师适时介入;课后通过跨学科作业巩固学习成果,如撰写社会观察日记、设计社区服务方案等。
三、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和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团队共同分析 " 在社会中成长 " 主题的核心概念和跨学科连接点,设计统一的教学框架和评价标准。同时,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其对社会概念的认知水平和跨学科学习经验。
执行阶段采用单元式教学,每个子主题(如 " 认识社会 "、" 社会规则"、" 社会责任" 等)安排3-4 个课时,形成完整的学习循环。以 " 社会规则 " 子主题为例,第一课时由道德与法治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规则的意义;第二课时历史教师分析交通规则的历史演变;第三课时数学教师指导学生统计校园规则遵守情况;第四课时进行综合研讨,各科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如模拟社区议事会、设计校园文明公约等。
评价阶段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知识掌握测试(侧重核心概念的理解);能力表现评估(通过项目成果展示);学习过程观察(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表现);以及学生自评和互评。特别设计了跨学科能力评价表,从" 学科知识整合"、" 多元视角运用"、" 实际问题解决" 等维度进行评估。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团队保持每周一次的教研会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收集学生反馈,如通过 " 学习日志 " 了解学生的体验和困难。这些形成性评价数据为教学改进提供了依据,也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效果评估
通过对实验班级(实施跨学科教学)和对照班级(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发现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知识掌握方面,实验班级学生在综合性问题解决上的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班级,特别是在需要调动多学科知识的开放性问题中。能力发展方面,通过观察和项目评估发现,实验班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信息整合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学生问卷调查显示, 85% 的学生认为跨学科教学使学习内容" 更有趣 " 和 " 更易理解 ";78% 的学生表示 " 更能看到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 " 是否有助于理解社会生活 " 问题上, affirmativeresponse 达到 90%。质性分析学生的反思日记,发现普遍提及 " 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发现知识原来可以这样用" 等认知变化。
教师层面,参与研究的教师报告专业视野得到拓展,教学创新能力提升。跨学科备课虽然增加了初期工作量,但长期来看提高了教学效率。学校整体教研氛围也因跨学科合作得到改善。家长反馈表明,学生开始更主动地关注和讨论社会问题,家庭对话中的社会议题明显增多。
五、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学科差异导致的教学目标协调困难,教师跨学科素养不足,课时安排紧张,以及评价体系不匹配等问题。为此建议:学校应建立跨学科教研机制,提供教师培训;采用弹性课表,保障教学时间;开发适合跨学科教学的评价工具;建设教学资源库,降低备课负担。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跨学科教学,如利用虚拟仿真创设社会情境;开发校本跨学科课程;建立学校 - 社区合作机制,提供真实的社会实践机会;深入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特点,形成递进式的教学体系。
六、结论
本研究证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在社会中成长 " 主题的实践表明,通过精心设计的跨学科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跨学科融合教学不仅是方法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代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后续研究可扩大样本范围,延长观察周期,进一步验证其长期效果,并探索更多主题的跨学科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明红 . 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 [J]. 教育研究 , 2020, 41(5): 112-120.2. 李华强 , 王静 . 道德与法治课程跨学科整合的实践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1(15): 45-48.3. Johnson, M. K.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nSocial Studie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Routledge, 2019.4. 陈学军, 刘芳.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2, 42(2): 60-63.5. Brown, S. L. & Smith, E. R. Integrated Curriculum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J]. EducationalPsychology Review, 2021, 33(3): 58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