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创新实践
王磬 谢远松
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5
2022 年 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在“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下,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变量之一。就此,高职院校如何回应“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实现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将具有深远时代意义和迫切实践意义。
一、“大思政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以示范课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标志性成果,但在推进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具体如下:
(一)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不足导致课程育人同向性、学理性弱化
在传统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独立开展教学实施,双方相互配合呈割裂状态,专业课教师未发掘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契合之处,同班教学的思政课教师未能建立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衔接。专业课程教师教师虽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但是未接受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培训,在挖掘思政元素且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能力方面能力欠缺,同时专业课教师因其学科背景在思政元素政治性和科学性审核方面也不够严谨。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资源碎片化运行导致课程育人系统性、多样性弱化
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还是以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主,且以教材章节为序组建课程内容体系,虽然每个章节有相关思政案例但案例之间逻辑性不强,导致思政元素呈碎片化形态。课程教学资源还是源于书本教材,学生自主学习只能依托授课教师教学教案、授课课件等传统教学资源,未能在线上教学平台建设数字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学生获取与专业相契合的思政学习资源渠道有限。
(三)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评价多元化不够导致课程育人针对性、主体性弱化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对于学生学情分析不够,单向线下教学模式信息化程度偏低,导致教学实施过程中知识点传递效率低下,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认可度不高。[1] 课程教学评价还是以学生知识与技能获取的终结性考试为主,不管是在评价范围还是在评价内容上,无法体现课程教学多元主体的客观评价,更无法呈现学生技能、思想政治素养的“增值”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
二、“大思政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探索
结合实际和教学资源基础,在宏观上进行课程建设主体圈层规划,着力解决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大思政课相互配合问题 ; 在中观上组建结构化课程教师团队,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理念、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在微观层上进行立体化课程思政资源库构建,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在线开放课程的共建、共享、共管问题 . 具体如下
(一)圈层共建:探索适应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生态圈层共建模式
课程教师团队探索建构生态圈层模式即“课程思政核心层、思政课程关键层、大思政课辐射层”发挥“政治引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3大功能,将“时代精神、行业特点、岗位特征、思政特色”4 维融入,实施“共谋- 共建- 共享- 共育- 共评”5 步齐走,实现各圈层协同育人从无序到有序。依托圈层模式运行逻辑形成多岗位、跨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围绕“思政元素、思政内容、思政案例、”三维支撑,聚焦“思政元素挖掘、融入、呈现与课程实施”四项能力,利用“自主研学、集体备课、培训提升、现场观摩、项目共建”五向路径,全面提升教学胜任力,达成圈层式育人在时间、空间、功能上协同,最终实现共育时代新人目标。

(二)数字共享:锚定内容体系重构的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实现路径
课程教师团队遵循“岗课赛证”融通逻辑将“岗位工作内容、课程知识点、1+X 证书考试点、技能竞赛考核点”融汇形成十大专题,重点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案例选编,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案例”,围绕专题与案例设置核心问题形成合理问题链,以问导学、以问促学,通过师生研讨、答题解惑让学生知识、技能、情感认知同步提升。同时,课程教师团队根据“专题化 + 问题式”课程内容体系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思政元素”渗透进线上学习资源,实现“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
(三)增值共评:寻求师生同育共长的多元增值评价标准制定方法
课程教师团队引入 CIPP 增值评价模型,采纳企业与社会评价要素,聚焦学生技能与思想素养“增值”、围绕教师教学能力“增值”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增值评价标准。同时,联动校内质量保证监测系统、大数据分析与决策预警系统,把课程思政成效诊断结果反馈授课班级师生,教师根据诊断结果调整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育人效果,最终实现师生同育共长的目标。[2]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创新的具体实现路径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作为省高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教师团队秉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理念,从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的宏观层面重点进行建设模式整体规划,从中观层面重点进行教学团队的整体组建,从微观层面重点进行对课程内容体系、教学资源平台、考核评价标准的整体构建,全面促进课程育人“六力”(同向力、引领力、说服力、吸引力、亲和力、成长力)提升,达成“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与学生德技双修水平”双向提高,落实教师育人责任和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师生同育共长”目标。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创新为出发点,既注重教师个体之间协同带动又注重专业学科之间协同辐射,更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配合,充分发挥三大核心圈层向逐层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加快提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整体建设水平。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创新为出发点,示范课程教师团队由党支部书记、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群团指导教师等多岗位、多学科、多专业教师组成,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政治强、水平高、结构化组建要求。

(二)重塑“专题化 + 问题式”内容体系,实现课程思政资源数字化提升育人说服力、吸引力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不再以章节作为授课节点,教师将课程梳理形成 9 个理论专题和 1 个实践专题后进行专题化教学,每个大专题中设有 1 个专业核心问题也有 1-3 个小问题,这些问题也可以是融入思政元素非专业问题,进而形成问题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问题,问与答引发学生思考、思政元素无形渗透到师生互动全过程。课程教师团队依托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将“专题化+ 问题式”与“专业+ 思政”内容体系移植在线课程平台,形成一个开放式、可共享的在线课程思政资源库,同时也将不同形式思政元素资源融入学生线上学习全过程,学生可以选择多种方式获取学习资源,突破传统课程学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局限性。
(三)运用“线上 + 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编制课程思政增值评价标准提升育人亲和力、成长力
课程教师团队采用在线开放精品课程与学习通APP 相结合探索课程思政混合式模式。主讲教师尝试采用学习通 APP 进行课堂管理,引导学生用手机端进行自主学习、预习,构成线上教学活动;同时,主讲教师通过学习通客户端发起签到、提问、讨论、问卷等从而构成该课程的线下教学活动。课程教师团队引入 CIPP 增值评价模型,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增值评价分为课程背景、课程投入、课程实施、课程成效四个维度,并以此设置一级指标后细化二级指标,最后完成课程思政教学增值评价标准体系构建。授课教师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增值评价体系的信息反馈进行教学反思,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课程设计能力提高,从总体提升课程思政胜任力。
四、“大思政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展望
(一)打开“大视野”:紧跟时代潮流、行业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师团队一方面,将课程应用场景从传统国际贸易转换到数字贸易新领域中,将“互联网 + 国际贸易”新业态、推进对外贸易便利化,提升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建设贸易强国等全新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将数字贸易有关的数据跨境流动、绿色贸易或价值链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引入课程专业内容,引导学生关注 “ 国际粮食安全”、“国际能源安全”等国际贸易新问题。同时,在学校层面尝试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职业学校开展密切合作,搭建国际经贸人才实训合作平台,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思政课”。
(二)扩容“大主体”:壮大育人队伍、铸魂合力
《方案》中指出“选聘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师团队一方面,整合原有师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纳入教师团队,聚合校内各方力量推动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进而形成“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共同体;另一方面客场教师团队向外积极引入外经贸企业资深管理者、跨境电商创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就业优秀毕业生等作为校外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通过校内外各方主体密切配合,进一步夯实“大思政课”育人矩阵。
(三)汇聚“大资源”:丰富育人素材、思政元素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教师团队一方面,通过授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基本原理理论,形成从事外贸业务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侧重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在实训、实操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3] 另一方面,授课教师通过课程深入讲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外贸取得巨大成就,有力证明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通过真实进出口业务案例讲好“中国制造”品牌故事,加深对“中国品牌”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理论教学对近现代各国贸易政策与措施进行解读,帮助学生多维度认识当今中国,增强对中国倡议、中国方案的认同感。[4]
(四)构建“大平台”:拓展网络课堂、内外资源
《方案》中指出“打造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团队一方面,利用现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新增知识图谱新功能模块链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红色文化纪念馆的数字资源,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互融互补,为学生红色资源学习匹配和使用提供便捷;另一方面,通过将现有课程思政示范课资源同步上线江西省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国家终身智慧教育平台等多个线上学习平台,积极向兄弟院校推广课程资源示范教学包,进一步扩展课程思政课数字资源库应用范围,促进优质“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在不同省域高职院校之间共建、共享。
五、结语: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师团队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过程中总结出“圈层共建、数字共享、增值共评”这一适合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具体范式,后续将该课程模式更深度应用于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夯实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为广大职教同仁提供有职教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和建设模式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磬 .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诊断与改进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 .[J] 对外经贸,2023(6):155-160.
[2] 王磬 .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 .[J] 西部素质教育,2018(12):62-65.
[3] 王磬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实施——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为例 .[J] 对外经贸,2022(8):106-110,131.
[4] 教育部 .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 - 08 - 13].https: / /mp.weixin.qq.com/s/eVBrswop -uyuKTYH93on91A.
作者简介
王磬(1983-)男(汉),江西南昌人,硕士,副教授,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支部副书记,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课程思政。
谢远松(1980-), 男(汉),江西宜春人,硕士,副教授,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经济学。
基金项目
2023 年江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圈层共建·数字共享·增值共评”:高职课程思政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编号:2023-JXJG-74-4)阶段性成果;2023 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 数字画像 :“大思政课”背景下高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研究(项目批准号:JC23125)阶段性成果;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课程思政数字化与协同育人”(赣制职院字〔2025〕31 号)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